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別在最能吃苦的年齡選擇安逸

今年年初,作為「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理論方法研究」項目負責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新波教授,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接過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證書。

15年磨一劍。高新波與他的團隊,用胸中的「執著」與手中的「極致」,詮釋了千錘百鍊之鋼背後的科研初心。

當今,視頻監控、VR/AR、無人系統、機器人視覺等各種新興感知平台不斷湧現,感知數據每日海量產生,迫切需要發展高效的視覺計算方法。

2001年,29歲的高新波完成了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組建起「影像處理系統實驗室」,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李學龍、陶大程兩位學者保持科研上的密切合作,圍繞「社會公共安全」國家重大需求和「信息-物理-認知三元空間融合」國際學術前沿,探索視覺計算與協同認知的新理論,著重解決異質圖像重建和圖像質量感知中的瓶頸問題,在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領域進行了10餘年的聯合攻關。

但是,科研的道路並非坦途。團隊在圖像質量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認可的艱難過程,是讓高新波印象尤為深刻的一段「顛簸路」。

2008年,高新波與他的博士生路文以及陶大程、李學龍合作撰寫了論文,提出了基於多尺度幾何分析的部分參考型圖像質量評價的一種新測度。文章投至圖像處理領域的頂尖期刊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經過長達半年多的評審,編輯部返回了4位評審人的評審意見——一共20條大問題和18條小問題。

一條條異常嚴苛的問題,需要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驗數據予以解釋、支撐。沒有任何抱怨和等待——當時正值春節期間,但分處西安、香港、倫敦三地的4人,大年初三就全部投入到論文的修改中,每日通過郵件、電話溝通討論。

終於,經過13天通宵達旦地和問題「死磕」,在元宵節當天,每一個「問號」都被拉直,得到了完美的解答。對於這篇14頁的論文,回答評審人的問題足足用了20頁。

修改稿投出后,又經歷了兩輪嚴格評審,最終得到錄用。論文在線發表后,連續5個月在IEEE Xplore資料庫中下載量名列Top100榜單,同年獲得了微軟杯IEEE125周年優秀論文獎。目前,這篇論文在Google Scholar資料庫中已被引用200餘次,所提出的圖像質量評價測度,已被學術界廣泛認可。

2008年至2010年,用高新波的話來講,「是埋首苦拼的3年,也是竭力突破的3年。」彼時,團隊已經有了較好的積累,做到了國際期刊上有文章、國際講壇上有聲音,也承擔著國家和部委的面上課題。「但是,一切都按部就班,長時間地在同一水平上徘徊、擱淺。」高新波敏銳發現了阻礙團隊前行的「暗礁」。為了破解「天花板效應」,高新波提出,將「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融入大交流」作為團隊起跳的「撐桿」。為此,團隊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競爭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臨地空間信息柵格網理論及關鍵技術」。

經過近一個月的煎熬,答辯提綱更新了近100個版本。在最終的答辯中,團隊脫穎而出,獲得了重點項目的資助。

作為「頭雁」,高新波對這個平均年齡不足40歲、正值創新旺盛期的「雁陣」寄予了很高期望,他鼓勵大家到國際知名大學訪學,了解國際同行研究方向、進展,自覺用國際標準衡量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到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高新波也相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評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團隊成員在各自方向上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

高新波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盡善盡美的同時,也時常告誡年輕人,「千萬別在最能吃苦的年齡選擇了安逸」。

在高新波眼裡,前行的腳步容不得半點停歇。「我們希望在圖像的超分辨重建上設計更為先進的演算法,在人臉畫像-照片的合成與識別上開發更有效的人員排查和認證系統。」(通訊員 吳華 記者 孫海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