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暑假過後,有多少孩子要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

點擊上方

國際學校家長圈 關注我們吧

圈圈說

選公立還是選國際?孩子應該什麼時候轉學到國際學校呢?這些問題一般都是最讓家長們頭痛的。

建議聽了那麼多,不如再看看這位媽媽怎麼說?

(h-kids)

最近身邊幾個朋友陸續把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到了國際學校,其中不乏成績還不錯、上民辦國中完全沒問題的孩子。是什麼原因讓家長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今天帶來的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國際學校,在以前的我看來,那就是身份+財富換來的,長期劃在不被考慮的范籌。上周約了一個久未碰面的朋友,本想向她取經小一生的媽該如何進入小二,結果就聽到了她已經把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的消息,暑假過後,孩子將開始新的學習,也許是,新的人生。

最初聽到這個消息,我愕然。三年前,她的女兒裸考進了一家本區有名有號的民辦國小,當時收她收穫的是一眾羨慕的祝福。三年過去,發生了什麼?

「其實孩子現在的成績也可以,雖然不是頭幾名,數學英語也到了九十多分,語文差點,維持在八十多分,老師都說了,這樣下去,考個民辦國中沒問題。可是,過去一年,我受夠了陪讀的生活,孩子也受夠了刷題的日子。長此以往,我們倆都得崩潰,這個家也會。」

這段話讓我第一次開始問自己,我要選擇什麼樣路?為自己,為孩子,為家庭,在體制內的路上,我還能走多久?

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體制內的路只有一條,但體制外,有無限種可能。朋友提起她最近這一年的探尋:有的家長半年在家上網課,半年帶孩子去外面遊歷,邊走邊湊路費;有的家長給孩子上私熟,有的家長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專修某一技能;還有的家長選擇給孩子讀國際學校,申請國外大學;更有的家長自己辦理移民,讓孩子以後能享受當地居民的教育資源……

我從小偏科,數學成績恨不能擦著及格線,語文是喜歡的,僅限於文學作品,英語在公司上班時要寫郵件,基本處於啞巴模式,然後,我現在要盯著孩子刷題(僅限計算題,奧數題完全不懂),背英語單詞短語和句型,以及有一說一式的看圖寫話。當了一年小一生家長,跟得上氣不接下氣,孩子也剛剛能到中等,而我,似乎已現後勁不足。

很多人說國小三年級是個分水嶺,這一年學習結束后,已經可以基本判斷出孩子在小升初時的狀況。朋友說,三年之前,沒有給孩子報名學科類輔導班,這樣能跟到中等已屬不易。可是想想之後漫長的十幾年,一個雞血的媽,加一個漸漸妥協的娃,那畫面,不敢想。不想為孩子放棄自己的人生,說起來自私,卻也是實情。所以,果斷轉學。

開學后,我家娃就要上二年級了。不是優等生,不是班幹部,不是特長生,不是……普娃的標配,她的未來在哪兒?

然後我看到了前幾天網路熱傳的一位爸爸的選擇:

我女兒最近國小畢業,我沒有讓她參加中學派位,送她去上了廈門剛開的雙語學校。知道這個消息的朋友,都很驚奇地說我可真有勇氣。為什麼轉軌國際化教育會需要很大的勇氣呢?

國際化教育是單行道,到了體制外豈不是就轉不回來了?

國際化教育不如體制內教育「紮實」,所謂的「快樂教育」會不會荒廢了孩子的學習時間?

我們做啥都是一窩蜂,那最後申請國外大學還不是僧多粥少,變成一種洋聯考?

會不會缺少傳統文化的滋養,孩子變得不中不洋呢?

國際化教育並沒有那麼多「風險

說到單行道的問題,其實體制內才是單行道,完全沒有任何課程和考試的選擇。雖然因為無數人擠在這條路上,看起來好像沒有那麼孤單,但方向確實是極為單一的。

考慮到升學概率的話,體制內風險更大。廈門的普通高中生升學率已經低於50%左右,那意味著現在這些滿懷憧憬的初一小朋友有一半左右根本就不可能上普高,更不用說什麼大學呢。

更何況,12到15歲的時候是一個人必然有的「漫遊階段」,會產生對人生的無窮困惑,此時,給孩子時間,非常重要。

但現在體制內中考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一個十五歲的孩子需要通過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分岔口。如果是在中學不停地準備考試的情況下,連續六年以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就根本沒有空檔時間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培養自己的優勢科目,最終不過是在拼體力和意志力而已。假如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體力和意志力過人,那就要自求多福了。

也有家長說可以先讀體制內,實在不行了再讀體制外。可是主動的選擇和被動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到了山窮水盡才想出國讀書,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孩子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機會成本非常高,學校的選擇也不理想。

所以一直握在手中的表面上的多個選擇,其實並沒有什麼大意義。反過來,國際學校的選擇,如果放眼到世界,遠遠比國內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課程的選擇上也大得多。

國際化教育不如體制內教育「紮實」,孩子的學習會不會荒廢?

針對國際教育最大的誤解,就是教得不紮實,因此不好。紮實是什麼意思呢?從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說,「紮實」可以說就是限定的知識範圍內「考不倒」。那麼問題就來了,人生時間有限,紮實卻意味著投入大量時間。

那麼,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哪一科目不是都應該紮實?如果學習繪畫、鋼琴、運動,那麼基本功是否也要紮實?那時間和注意力怎麼分配呢?

值得學習的知識正不斷擴張疆土,新興學科、綜合學科紛紛湧現,那麼,哪些知識應當教?教到什麼樣的深度? 其實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所謂的知識紮實,也許只是在巨大而且不斷擴展的知識草原里,挖出一些深深的兔子洞而已。

所以,當成年人們抱怨中學的知識都忘光光,抱怨學校學的東西沒有用,但是整個青少年時間卻又都花在刷題上時,意味著:

我們教授的大部分知識在學習者的生活中沒有任何意義,投注在這些知識上的時間和精力並不能帶來很好的回報;

我們的教學中忽略了許多有價值的、回報率較高的知識。

如果我們還是不加反省地以「紮實深入」自詡,只是要學生牢牢展望各種思路和答案,那麼,會不會我們實際上就是把孩子禁錮在當時當日的已知世界裡面,那麼如何面對未來呢?

寫出好文章,需要很長的時間,更強的情感和智力投入,這在體制內卻被認為是非常浪費精力和時間的行為。熟練地在指定時間內應用模板俗套寫出應試文章,其實就是「低度使用智能」的典型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在研究記憶時發現,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只有思考過的東西才能被牢靠地記住。靠刷題背誦強記的內容,會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嗎?

申請國外大學會不會變成」洋聯考「?

美國大學申請本來就很激烈,但是競爭激烈並不必然會導向洋聯考。

選擇國際學校路線,是為了使得這個學習和申請大學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並不是為了躲避競爭。

如果是體制內學校,說實在的,家長除了去讓孩子上培訓班,然後天天督促孩子讀書,其實沒有其他的辦法。因為學校的應試訓練已經非常流程化和專業化,即使家長自己的學歷和學養都很高,除了出錢以外,根本無從著力,只能看著學校雪花般堆集的卷子興嘆。

而國際學校的路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是用一個單純的分數的維度來錄取學生,也就是對一個學生是用多個分析維度來衡量的。

成長期的孩子並沒有非常堅定和清晰的自我認識,當成人社會以非常單一的維度(比如分數)來衡量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用很單一的維度來評估自己,並且全力朝這那個方向使勁。

如果社會對他們的衡量有更複雜的維度,比如說創造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公共意識等等,他們出於自我效能感的追求,自然而然地願意從各個方面來發展自己。

而在這些方面,成熟的家長可以幫助指導他們的地方就多了,他們的知識積累和社會沉澱都可以用得上。孩子現在所學和社會發展方向的關係,以什麼樣的原則選擇學校 ,做什麼樣的知識儲備,搜集什麼樣的信息,都可以成為富有教益意義的過程。

當我們現在說某個孩子讀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時,其實背後含義幾乎就是等同於:他考了多少分。專業和學校,根本不可能體現出孩子的個人特質、個人愛好。

因為在「分數」這個單一維度考慮下,多數學生只是看自己屬於哪個分數線,就自然地去選擇在那個段位上可能錄取線最高的學校和專業。而最後選擇什麼工作,就更是只剩下「畢業起薪」這樣的單一維度。

但是如果評價維度多了, 那麼當我們說這個孩子最後讀上了哪個學校的那個系,其實是更能和他的稟賦、個人興趣和努力方向掛上鉤的。選擇大學和專業是人生的關鍵節點,我認為,國際化教育體系中的孩子能夠在這一關鍵節點做出更有意義的選擇。

孩子會不會變得」不中不洋「?

關於孩子會不會變成「不中不洋」的「香蕉人」,這一點其實要看學校的具體情況,還要看孩子的中文閱讀量,這一點我對我女兒當然是不擔心的。

但是另外有一點我想指出:我們一直把語數英作為主課,花了那麼多時間學英語,但高中畢業的那點英語水平完全派不上用場,不覺得更可惜嗎?

哎,其實原因在於,花的時間還不夠。

真正的知識就好像是腳踏車,可以帶我們到我們想要去的地方。孩子跟外教學會一些日常對話,然後會做學校的英語卷子得到高分,在體制內就算很不錯了。但是這其實是頗為粗淺的語言知識而已。這種程度的知識,其實根本沒法帶著我們去到哪裡。

如果期望英語作為一種工作語言,自然是需要能做深度閱讀和流暢寫作,這原本就是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的。時間有限,需要學習什麼樣的知識,需要學到什麼樣的知識,是需要好好考慮的。

為何家長「不敢」選擇國際化教育?

身處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總是會看到表面上很矛盾的現象。

很多認識的家長的朋友圈,一方面發的是「未來的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人工智慧時代孩子需要更強的創造力」等內容,但另一方面,卻又在發「現階段應試最重要」、「還是聯考最公平」、哪裡的培訓班限時促銷等等,這在旁觀者看起來簡直是一種精神分裂的現象。

不過細想,這也符合人性,就是在信息量過大的情況下,造成的決策癱瘓。展現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果的時間需要20年的歲月,對孩子的教育決策,其實是在極其少的數據下做出的影響極其深遠的決策,多數家長確實會寧可隨大流,感覺心理上更安全。

如果家長們出於思維定式,還是決定採取隨大流的教育路徑,讓孩子專心應試,那麼就好像是給孩子戴上了心理的「賽馬眼罩」。

馬眼睛在兩側,視野是360度,本來是個極大的生存優勢,視野大意味著它們接受的信息多。但是,賽馬師卻因此就給它們帶上眼罩,遮蔽馬匹的視野,令其專心賽跑,將注意力集中在前進方向。

賽馬為人所馴養,生命中的唯一職責就是在限定的賽道奔跑,所以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自由尋找牧草的馬匹,眼罩就是極大的劣勢了。同樣,如果孩子一生只生活在學校,唯一職責就是考試,那這種策略也許還有它的道理吧。

這種心理上的眼罩,會伴隨孩子的終身。即使在四野茫茫水草豐美的草原,也只會盯著眼前的方向一個勁猛跑。

沒人擁有可以準確看到未來的水晶球,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有—些可辨別的趨勢可能成為影響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力。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決策癱瘓和隨大流其實是最要不得的。

孩子能從國際化教育中得到什麼?

當然,安排孩子走了這條路線,我也考慮過,假如她最後升不上很好的國外大學,是不是就是失敗的選擇呢?

前幾天和朋友談起過,在做父母之前,往往看待孩子有一種「班導」心態:這孩子怎麼不努力? 這孩子聰明我喜歡……但是真的為人父母,就會自然而然地不那麼從成就上衡量,而是會從過程中來考慮。教育的過程其實比結果重要,這點並非空洞的大話。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到了高一才送去美國讀高中,之前也就是普通的乖女孩而已。可是過了一年,我看到她的歷史考試作品,是讀了一些相關書籍后,當堂寫的關於斯大林的長篇文章,用詞的成熟老道姑且不論,就是其論述的嚴整深入,也比我這個高中歷史從來沒下過第二名的強得多了。再過一年,她的歷史作業已經變成越戰中美國護士的命運,以及對倫敦恐襲的背景分析了。

這正是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的教育內容。對於十幾歲的有知識素養的孩子,這些本來就是應當關心,也有能力理解和參與討論的話題。我相信,只有給予孩子足夠嚴肅,足夠深入的智力挑戰,才能自然而然地培養出兼顧興趣的能力,或者是具有能力的興趣。

而經過這樣的過程后,我覺得,不考慮最後的升學,至少孩子可以有放鬆的心態和充分的智力刺激來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得到自省的能力,也有關注社會問題的願望。這樣就好了。人患不知足,可不能期待太多吧。

是的,摸索、嘗試、了解、感知前路,這就是當我為女兒選擇國際學校時,我正在幫她做的事情。

徵稿啦!

假期已經過去一大半,有人說,假期是用來反超的!開學,就是檢驗你的反超成果的時刻了!這個假期,您帶著孩子在做了什麼呢?孩子這個假期有什麼收穫呢?是不是一如你們之前的預期提高了多方面能力?快來給國際學校家長圈投稿分享吧!

字數不限,文體不限,有照片更好!

方式:家長寫好后,直接在評論區或者公眾號後台留言!

我們會選擇優質內容,經本人確認並署名發送在「新浪國際學校欄目」以及國際學校家長圈微信公眾號,歡迎家長積极參与哦~~

喜歡我您就關注我

更多國際學校資訊,盡在「國際學校家長圈」

還有500餘名家長與您一同討論分享喲

O(∩_∩)O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