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家有個熊孩子,那要怎樣樹立他的對錯觀、道德感?

總被人問起,我家寶寶被人欺負了怎麼辦?當幾天前一個朋友提到了一個困擾,讓我們想起了硬幣的另一面:她家2-3歲的寶寶非常活躍,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總是喜歡打人咬人搶小朋友的東西,她只好跟著背後四處賠禮道歉,回家講道理,甚至打罵都沒有效果,現在在家裡天天擔心孩子被人排擠沒人願意和他玩,或者哪天惹出大事。

這其實不是個案,每個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是對外人,有些是對家裡的親人,這是寶寶道德感建立過程中的常見情況。

可能很多人認為孩子咬一下人打一下人,搶小朋友個東西而已,多大的事情啊,談什麼道德不道德的,那我們看看道德是什麼。雖然道德具體的描述和範例在每個年代都有不同,但通常來看,道德包括三件事情:對錯是非觀念,對暴力暴行的反感抵觸,以及同理心。

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身上發生的問題很像?熊寶寶打咬小朋友,或者搶別人的東西,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是錯的,也不知道暴力不對,更沒有在內心產生對被咬被打被搶東西的小朋友的同理心。這是為什麼?因為小朋友生來沒有道德感嗎?

並不是的。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道德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於個體來說,絕對的利己主義是可以讓個體獲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但事實上再怎麼談厚黑學,絕對利己主義也從沒在人類史上成為過主宰。道德標準雖然永遠在變換,但道德本身從未缺失過。

進化論者認為道德對於物種整體的延續具有強大幫助;生物學家在研究其他人類近親所表現出的類道德行為;精神科醫生則發覺道德感的存在和某些大腦組織有直接關係。但不管如何,有相當多的證據讓我們有理由去相通道德本身是存在於人類天性中的設想。

那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道德感呢?

生活在一個健全和平穩定的年代,我們相信任何有責任感的父母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道德感的人。但事實卻是,即便是那些本身高學歷高收入並且三觀正確的家長,仍然可能養育出會被認為「道德感缺失」的子女。

上個世紀,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感發展理論,根據他的理論,人的道德感的成長分為3級6個階段:

第一級(前傳統):

服從和避免懲罰(我如何能不被懲罰?,嬰兒期)

尋求自我利益(我能有什麼好處?,學前期)

第二級(傳統):

同社會協調一致(別人眼中的好孩子、社會規範,國小階段)

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法律和道德秩序,國小階段)

第三級(後傳統):

社會契約精神(中學階段)

普世價值(成年後)

LawrenceKohlberg(1927-1987)

但孩子無法獨立完成這個進程,他需要在家長老師等成年人的協助之下實現將天然的道德感固化成自己三觀人格。在這個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中,首要的是我們家長以身作則,當然這些榜樣效益同樣來自身邊的朋友甚至媒體上真實或者虛構的偶像。

我們讀者家的大部分孩子都處於前傳統的階段,懲罰和獎勵是這個階段的重點,這個下面具體說。

關於道德感來自理性還是感性的爭論自古有之,但更符合實際的情況是理性和感性都會影響我們的道德判斷,這導致我們遇到殺死1個人能挽救10個人時該怎麼做這種問題時,會陷入道德衝突。

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判斷,一些專家認為大腦表層負責理性思考,而內層結構則負責感性的部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斷往往在於感性和理性聯動在一瞬間完成的「下意識」結果。

對於小朋友來說,感性和理性部分都不成熟,感性的表現在於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的缺失在於其無法判斷對錯和獎懲的關係。

感性:情緒控制

我們自己都經歷過情緒失控的時刻,孩子更是如此。總有家長提到孩子突然之間的情緒爆發,有時候是對家人大喊大叫,有時候則是動手攻擊小朋友。這來自孩子對情緒控制能力的不成熟。

對於一兩歲的小朋友要求完全控制情緒是不太現實的,但隨著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可以幫助孩子逐漸找到適合自己情緒調節的方式。

另外一點是讓孩子了解情緒失控並沒有正常溝通更能有效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我們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孩子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就大哭。曾有讀者問我們他家的寶寶稍不如意就哭的死去活來怎麼辦,我們問他寶寶哭了之後他如何處理。他說:還能怎麼辦,去哄唄,不哄的話會被老人罵死。

孩子在最開始的時候,哭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溝通方式,通過哭可以讓家長明白他需要幫助。當孩子逐漸長大,雖然原本可以學會控制情緒的溝通,但很多時候他們發現,哭依舊是最有效的達成目標和讓家長讓步的方式。而這種情緒失控的溝通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道德建立。當孩子更習慣與宣洩情緒時,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也就很難控制情緒,很難想起家長千叮嚀萬囑咐的處事方法了。

因此儘快將孩子從小習慣的:哭=溝通;哭=實現目的的等式解開。讓孩子了解自己已經長大,哭已經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了,有要求想要怎樣必須通過合理的模式表達出來。想哭想發泄情緒沒問題,但是等情緒發泄出來再說自己想要怎麼解決。沒必要強迫孩子必須停止哭泣,但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給他回應。

「想哭?可以。哭好了告訴爸爸媽媽你想幹嘛,我們再討論能不能做。」

理性:規則與獎懲

每個人都是社會生物,關於規則的學習了解遵循制定,貫穿於我們每天的生活,甚至決定我們一生的軌跡。

別忘了我們提到的Kohlberg道德感發展階段,其中作為嬰幼兒時期的關鍵,就是孩子會開始進行規避懲罰以及尋求利益的思考,也就是懲罰和獎勵,之後才被社會、權威和秩序的認同感、社會契約精神和普世價值。懲罰和獎勵,都來自孩子理性中規則的實現。

總能聽見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沒規矩,講道理還是打罵都沒有用。但在抱怨之後,建議大家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1,你有給孩子清楚解釋過規則和獎懲標準嗎?

2,你的標準中獎懲是合理有效的嗎?

3,這些是和孩子實現溝通並達成一致的嗎?

4,在孩子做對和做錯事情的時候,你有真的立刻獎懲他嗎?

在確立規則獎懲機制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為了未來讓孩子可以預先判斷什麼事情會被懲罰,什麼會導致好的開心的結果。將對錯與獎懲實現下意識的掛鉤,從而不犯錯。

為了實現這樣的收穫,我們要做到三點:

制定清晰簡單有效的規則和獎懲

解釋規則

獎懲不應拖延或者隨意取消

獎懲的規則和方式必須跟孩子溝通,解釋清楚,達成一致,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孩子在實踐和熟悉之後實現預判,一個模糊,空洞或者孩子不認可的規則是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的。

獎懲本身也必須是有效的,你給一個兩三歲孩子發幾萬元的獎金,他也沒覺得有比一根冰淇淋更有意義;同樣的,很多家長急起來就忍不住打孩子,不說暴力本身的負面影響,孩子真的怕打么?這還沒有一天不能吃零食或者不能看海底小縱隊更有效吧。

還必須注意的是不要用某種錯誤的事情來懲罰。前幾天有個朋友說起她家不聽話的寶寶,怎麼說都不好好吃午餐,於是她生氣了說不好好吃午餐的話,晚餐也沒有了。

結果不出意料的是無效,這個事情中有三個錯誤,首先就是不吃午餐是錯的,但不吃晚餐也是錯的,懲罰寶寶的錯誤不是讓他去做另一件錯的事情。有效也副作用最少的懲罰方式就是減少娛樂,比如零食和動畫片,或者沒收玩具。

其次不好好吃午飯的獎懲規則並沒有在孩子犯錯前說明確認,因此對孩子來說,她對被懲罰的原因的直觀理解並不是不好好吃飯,而是惹爸爸媽媽生氣了,這是無法實現以後預判規則的目標的。

最後,家長是不可能做到讓孩子不吃晚飯的,於是這變成了一個無法實現的懲罰。這種懲罰只會削弱家長和規則本身的嚴肅性,起到反效果。孩子很聰明,幾次之後就知道你是在唬人,以後你再想認真設置規則只會更難。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幾條是父母長輩在孩子規則培養的時候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1,全家人的標準不統一。爸爸一個獎懲標準,媽媽一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一個,這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這種制度是不可能有效的。全家人必須達成一致並且嚴格執行,如果老人覺得懲罰太嚴厲,可以換成相對柔和一點的懲罰,這也比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將獎懲廢棄的情況好太多。

2,總幫孩子預防錯誤。不要擔心孩子出錯,不需要在孩子犯錯前就三番五次的提醒他,讓他自由犯錯,然後接受懲罰,他才能成長。你不可能永遠守在他旁邊提醒他,幫他避免所有錯誤。他總要自己去犯錯,現在犯這些小錯,了解規則的意義,總比以後犯大錯要好得多。

3,只完成懲罰沒有正面教育。懲罰是否有預防意義,在於家長同時進行的正面教育,和孩子一起回顧規則,為什麼設定規則,獎懲的意義,怎樣做是對的,為什麼這樣是對的,做對的事情短期和長期對他的好處等等。

4,用破壞安全感的方式懲罰。溺愛不是愛,根據規則對孩子懲罰也不是不愛他,家長自己首先要明確這點,然後也要讓孩子了解這一點,這可以保證孩子成長中必需的安全感。永遠不要用「你如果xxx,我就不要你了」這種無效和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話來作為懲罰。

「你不好好吃午飯,所以零食取消了。這是我們之前說好的,對吧?因為認真吃午飯才會讓你身體健康,爸爸媽媽希望你永遠健康。」類似這樣的完整懲罰聲明,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5,只有懲罰卻沒有獎勵。獎懲永遠是要對應的,不要只建立如何懲罰的機制,也要建立如何獎勵的規則。獎勵不僅僅是針對「做對做好做到完美」,同樣要針對「進步」。比如如果之前寶寶吃飯總拖拖拉拉一個小時,而建立機制之後可以在30分鐘能解決戰鬥,那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獎勵。

6,再說一次,忍不住的時候呵斥幾句或者打幾下屁股不需要天天內疚到死。但如果家長只會用辱罵和責打來懲罰孩子,就只能證明家長本身的無能和懶惰。

一提到懲罰,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擔心安全感、心理陰影等問題。但實際上。切實可行的獎懲機制,才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一環。我們也好,孩子也好,都需要規則來進行預判,這才是安全感的來源,沒人願意生活在「天有不測風雲」的可怕世界里。

控制好情緒,建立獎懲規則。這可以讓孩子能儘快實現道德感固化,了解對錯的模式。但家長也要了解,孩子學習任何的東西都不是一次成功的,控制情緒也好,學會規則也好,都需要不斷地重複和鞏固才可能實現。

家裡有個熊孩子不可怕,根據今天提到的這些設定好孩子生活的規則。切記,更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我們自己也必須成為孩子的榜樣,合理控制情緒,尊重規則,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孩子熊只會熊一個,家長熊就要熊一窩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