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加坡19世紀的「入境須知」,信息量好大!

20世紀末,互聯網浪潮風卷全球,舊金山矽谷

(Silicon Valley)

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也帶動了全球工作人口的流動性。當時,「global citizen」 成為亮眼的新名詞。Global citizens在世界各地帶來文化交流與撞擊,也帶來了商機,工作旅遊成為時尚。

旅客抵境,在機場拿一份免費的旅客須知,新加坡指南等等,簡單方便。尤其是喜歡自由行的朋友,這些以促進旅遊為本的小冊子的確提供許多出入的便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直擊旅遊局推薦的經典,市儈一點,是帶動本地經濟的消費場所。

19世紀末南方掀起一股南洋移民潮,1930年代的移民則以女性為主流。入境的新客除了通過口頭轉述南洋是「金礦」,或是靠水客帶路之外,還有什麼參考的資料,對融入新加坡略知一二呢?



以「大鐘樓」為封面的入境手冊

根據手頭上的「新嘉坡入境須知」,在某個年代,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商埠之一,人口近百萬。為了照顧居民、移民與過客的健康,新加坡遵照1944年國際衛生協約規定的檢疫手續,入境前必須先種痘以防天花,萬一船上有乘客患上傳染病,整船人都必須到棋璋山接受72小時的隔離。一旦檢驗出有天花病患,隔離期延長至14天。

第2-3頁: 檢疫

第4-5頁:檢疫

棋璋山這個名稱優雅的地方是今天常說的聖約翰島

(St John』s Island)

,舊名Pulau Sakijang Bendera,以馬來話Sakijang與島上有座小山而得名。1819年萊佛士登陸前,船隻先在此停泊,過後才航行到新加坡河口,掀開兩百年繁榮的帷幕。1874年起,南來的船民一旦患上霍亂,便被安排到島上接受隔離。1930年代島上的檢疫中心已經在國際上頗具知名度。1949年解放后,來自的移民斷層三十餘年,突然間棋璋山變得空蕩蕩,1950年代改為政治犯和私會黨徒扣留所,1960年代才改為肅毒中心。1970年代中重新轉型,今天的棋璋山是個寧靜的海洋生態研究中心和度假村。

手冊上特別註明新加坡是個自由港,只有煙酒必須繳稅,鴉片則絕對不準入口。這個自由港的條例一直維持到今天,禁止鴉片的範圍則擴大到所有毒品。今天全球面對禽流感、農作物衛生等問題,所以隨身攜帶的食物也受到限制。

第6-7頁:違禁品

當時新加坡的市區地圖簡單易懂,西至中峇魯路(Tiong Bahru Road),東至梧槽路(Rochor Road),北至登路(Tank Road)和實利己路(Selegie Road),方圓兩公里,稍遠一點的是丹戎禺(Tanjong Rhu)的加籠飛機場和芽籠(Geylang)。「加籠飛機場」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舊加冷機場。舊加冷機場的地標是號稱全新加坡最大的熟食中心,以今日五百萬常住人口的規模都堪稱「最大」,如果回到舊時代,或許就是當年的霸級「民眾餐室」。至於政府部門都集中在大坡一帶,方便南來的新客

第8-9頁:市區地圖

當時新加坡跟全世界一樣,在糧荒陰影的籠罩下,施行糧食配給制,沒有糧食配給證是不準買米買糖的。糧食配給證可以到大鐘樓申請。「大鐘樓」有個名符其實的大鐘,每十五分鐘響一次,一刻鐘一響,三刻鐘三響,五點正五響,它就是今天的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會堂(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1906年落成的大鐘樓高34米,俯視新加坡百年史。

那個年代新加坡以街邊小販為主,「民眾餐室」只有四所:直落亞逸,亨地律,小坡三馬路少年俱樂部,以及大坡牛車水「巴殺」,這些在當年十分普遍的地名到了今時今日也許會叫人頭痛不已。說穿了直落亞逸是Telok Ayer,著名的歷史地標天福宮就坐落在Telok Ayer Road;亨地律Handy Road是國泰戲院旁邊的小路,小坡三馬路是Queen Street,大坡牛車水巴殺大家都不陌生,是早年廣東人的集聚地。當年的「巴殺」和今日的「巴剎」相比,此「殺」非彼「剎」,雖然今日的「剎」還是刀光劍影,當年的「殺」倒更具殺傷力,有刀下不留人的架勢,去了「巴殺」一趟,可能小命難保。

第10-11頁:糧食配給制與民眾餐室

當時新加坡還面對嚴重的的屋荒問題,市區邊緣的木屋區人口密集,罪案火患層出不窮,使殖民地政府的心口永遠的痛。當時新加坡的旅館又少,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妥當,還是別上岸了。

客人入境新加坡,攜帶的現款以叻幣45元為限,相等於5英鎊。叻幣也稱坡幣,就是新加坡錢,當時1英鎊等於9新幣。想起1990年代末的兌換率3新幣兌1英鎊,在英國住了一年,花錢花到「牙痛咁聲」,在英國賺錢到新加坡花費容易,新加坡賺錢去英國花費心很痛,回到那個九比一的年代更是痛上加痛。當時的新幣跟港幣的兌換率為1比2,新加坡錢還是比較「大」。手冊上特別提到港幣兌換率,可見那個年代的移民,多數是經香港到新加坡。

第12-13頁:屋荒,錢幣兌換率

如果想要找工作,可以到槓石街勞工部去,政府介紹工作是免費的。萬一發生工傷意外,工人可以向僱主索償,僱主也必須每個月至少發薪一次,基本上雇傭法令已經成型。槓石街指的是著名的恭錫街(Keong Saik Street),1926年以馬六甲商人陳恭錫的名字命名,1960年代一度成為著名的紅燈區。

第14頁:勞工法令

入境手冊上清楚寫明旅客與過客所要去的地方是「新嘉坡」而非新加坡,新嘉坡到底是不是新加坡,還是別有乾坤呢?

記得在我成長的1960年代,Singapore 除了是新嘉坡和新加坡外,還沿用著星洲、星加坡、星嘉坡、星架坡、石叻坡等地名,小小的新加坡原來這麼複雜!1967年政府成立統一街名翻譯委員會,1972年4月25日,才統一了「新加坡」這個國家級名正言順的中文譯名。

此外,入境手冊上的中文是從右向左,而不是我們習慣的從左到右。以前豎寫中文,由上往下,由右至左,沒有混淆;後來有了橫寫,可以由左到右,也可以由右到左,該從何讀起倒是個挑戰。據說我們熟悉的熊貓這種稀有動物,原本叫做貓熊,當時的動物園橫寫貓熊,但人們從反方向念作熊貓,久而久之貓熊只好眾望所歸,將錯就錯,改名為熊貓了。新加坡教育部於1974年起規定教科書和華文考試需用左起橫排印刷,才逐步解決了本地不左不右,即左即右,到底是左還是右的左右問題。

拉拉扯扯一大堆,這份「新嘉坡入境須知」是什麼時候發行的呢?根據新加坡人口普查,1947年的總人口約九十多萬,再根據地名的稱謂、錢幣兌換率、棋璋山的歷史功能、時局的變化、英殖民地政府在1950年代收緊紅色的移民政策等來推斷,這份手冊應該是二戰過後,1950年代之前,也就是1947年前後免費派發的。

1947年新加坡總人口940,824人,華人佔78%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

歡迎關注新加坡眼®,新加坡最大的自媒體平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