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解析拜占庭波斯之戰是如何拖垮兩個帝國的

薩珊家族崛起於伊朗西南部法爾斯(「波斯」本來就是這裡的古名)。王朝的始祖薩珊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3世紀初其子帕佩克據其根據地斯塔赫爾(今Istakhr)自立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亞王朝(安息帝國),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稱諸王之王。他進而佔領原帕提亞帝國的廣大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薩珊波斯封建帝國;又北征亞美尼亞,粉碎帕提亞遺族與大月氏人的聯合,鞏固了帝國的邊境。他以祆教為國教。

拜占庭波斯之戰

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使羅馬帝國受到3次極沉重的打擊。第3次大敗羅馬軍於埃德薩附近,俘羅馬皇帝P.L.瓦勒里安(260)。他所統治的領土共有27省,東境遠達今錫爾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游。沙普爾一世自稱伊朗和非伊朗的諸王之王。為了統治多民族的帝國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創立的世界宗教。他死後,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紀,薩珊王朝與西鄰拜占庭帝國不斷進行戰爭,互有勝負;在東境則先後受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嚈噠人的威脅。薩珊王菲魯茲(又稱卑路斯,457~484在位)抵禦嚈噠人,戰死。其時王室衰弱,貴族專橫。菲魯茲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在位)企圖利用瑪茲克運動抑制貴族專橫,498年被貴族推翻。501年他靠嚈噠人的支持恢復了王位。

卡瓦德一世之子庫斯魯一世(531~579在位)統治期間,帝國達於極盛。他在嗣位前3年,即與祆教僧侶合謀,鎮壓了瑪茲達克教派;嗣位后實行一系列改革。增加國庫收入,緩和國內矛盾,又依靠小貴族,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職務,從而降低少數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約558年,他與西突厥聯合,擊潰嚈噠。572年,為了斷絕拜占庭從海上取得絲綢的通路,佔領了葉門。以後,拜占庭又與西突厥聯合,發動對伊朗的長期戰爭。

庫斯魯一世之子霍爾米茲德四世(578~590在位)繼續與拜占庭的戰爭。在國內,他企圖依靠基督教徒加強自己的地位,繼續執行抑制大貴族的政策,因而觸怒大貴族和瑣羅亞斯德教的僧侶,結果被推翻。其子庫斯魯二世(590,591~628在位)繼位不久,602年,對拜占庭發動戰爭,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洗劫敘利亞,佔領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最後於619年佔領埃及,他以此得到帕爾維茲(Parvīz,意為勝利者)的稱號。

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收復小亞細亞,627年進至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區。

庫斯魯兵發葉門,打破了半島政治格局和社會結構的平衡,這對阿拉伯社會的重新洗牌起到了助推作用。更富戲劇性的是這,這場變革爆發出的能量,最終導致薩珊王朝的傾覆。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南征北戰,短短二十餘年間,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半島已統一在真主的大旗下,然後穆斯林四齣征服,而波斯帝國也被他們列入了征服的名單。637年,阿拉伯軍隊在賽爾德·本·艾比·瓦戛斯率領下,大敗薩珊軍於卡迪西亞,攻下泰西封。這時距庫斯魯征服葉門,僅過了62年。642年奈哈萬德之役決定了薩珊帝國的滅亡。末王伊嗣俟三世於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其子俾路斯逃亡至東土大唐,任右武衛將軍,當時唐朝唐高宗當朝。

薩珊波斯繼承了安息與羅馬抗衡的傳統,在亞美尼亞、小亞細亞、敘利亞邊境與羅馬及後來的拜占庭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231年,阿爾達希爾一世致書羅馬皇帝塞維魯,要求羅馬勢力退出亞洲,長達400年的羅馬波斯戰爭正式開始。

232年,薩珊波斯同羅馬交鋒,打敗羅馬軍隊,並通過和約獲得亞美尼亞。公元260年,沙普爾一世同羅馬帝國軍隊交戰,大敗羅馬軍,並俘虜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至今在帕賽波利斯附近仍留存著紀念這次勝利的摩崖石刻,它以巨幅浮雕表現瓦勒良跪著為沙普爾一世騎馬上鞍墊腳的情景。這次戰爭后,薩珊一度佔有小亞東北部的卡帕多細亞。但薩珊與羅馬之爭一如安息王國時期呈拉鋸之勢。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軍遠征波斯,但未取得顯著戰果。

公元286年,羅馬煽動亞美尼亞起事,薩珊被迫撤退,以後又喪失底格里斯河以西之地。375年以後,羅馬帝國忙於應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蠻族的入侵而無暇東顧,波斯也因抵禦匈奴人的侵擾無力繼續向羅馬挑戰。

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波斯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繼續佔有巴爾幹半島、小細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上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利比亞等地區,是一個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

公元487年,薩珊波斯的卡瓦德一世上台執政。他指揮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組成的聯軍從拜占庭帝國手中奪走了上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

公元502年,聯軍又圍攻阿米達城,經80天鏖戰,攻陷該城,后又連續擊敗拜占庭軍隊的反擊。505年,雙方媾和,拜占庭以1000磅黃金為代價復得阿米達城,雙方維持原有邊界,處於和平狀態20年。

公元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士丁尼繼位,即有名的查士丁尼一世。為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版圖,他對內厲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積極向東、西兩個方向舉兵擴張。他向東方的征討重開了羅馬波斯戰爭。在以後的100多年內,拜占庭與薩珊波斯之間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爭霸戰爭。

第一次戰爭:公元528-531年。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一世就任命22歲的貝利撒留為東征大元帥。528年,波斯先發制人,命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向拜占庭軍發動猛烈進攻,在529年的尼西比斯首次戰役中擊敗貝利撒留,並直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德拉城。530年的德拉城戰役,波斯大軍全軍潰敗,後來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的多次進攻也在貝利撒留的巧妙反擊下失敗。531年,雙方在卡爾基斯會戰,波斯打退了貝利撒留的進攻。532年雙方媾和,拜占庭撤回德拉城駐軍,向波斯支付1000磅黃金。

第二次戰爭:公元540-545年。540年,庫斯魯一世率大軍從首都泰西封出發,對拜占庭的幼發拉底防線發動突然襲擊,先後攻下希拉波利斯、卡爾基斯,直搗敘利亞首都安條克。經過激烈戰鬥,波斯攻下該城,並大肆燒殺搶掠。543年,乘拜占庭內訌之機,庫斯魯一世進佔亞美尼亞,全殲了前來進攻的3萬拜占庭大軍。544年,庫斯魯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首府埃德撒城數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雙方締結5年停戰協定,拜占庭收復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支付贖金2000磅黃金。

第三次戰爭:公元549-562年。547年,庫斯魯一世率8萬大軍進佔科爾奇斯王國,並攻陷拜軍的庇特拉要塞。549年,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拜占庭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拜占庭先贏後輸,波斯軍隊連續獲勝。

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拜占庭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消滅敵1萬餘人,大獲全勝。562年雙方再次媾和,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拜占庭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有效期50年。

第四次戰爭:公元571-591年。571年,查士丁尼二世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庫斯魯一世以敵人毀約為名率軍進攻德拉城,經5個月的廝殺破城而入。索得黃金4萬磅后,波斯撤軍。589年,波斯發生內亂,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派7萬大軍援助庫斯魯二世奪取王位。591年,拜軍在幼發拉底河畔擊敗波斯軍,殺掉篡位者,攻陷泰西封,扶庫斯魯二世登上波斯王位。波斯則將亞美尼亞的大部分和伊比利亞的一半割讓給拜占庭,並訂立「永久和平協定」。

至625年,希拉克略平定小亞細亞西部。公元626年至627年雙方繼續征戰不停。628年,波斯發生政變。631年,科巴德二世的繼任者與拜占庭終於達成和議:波斯歸還歷代侵佔的拜占庭領土、釋放戰俘、歸還搶自耶路撒冷的「聖十字架」,歸還搶自拜占庭的一切財物,償還數年軍費。波斯僅得保存原有國土,此外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羅馬波斯戰爭歷經400年,雙方交戰數百次。戰爭結果雖然波斯失敗,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拉鋸戰,戰爭的結果只不過恢復了交戰雙方的戰前狀態罷了。羅馬波斯戰爭嚴重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力量。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力量由此大大削弱,以致後來無力抵禦蠻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為它的最終衰亡埋下了隱患。波斯經此長期戰爭更是元氣大傷,大廈根基動搖,20年後的651年,薩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滅亡。可以說,歷時4個世紀的羅馬波斯戰爭加速了羅馬帝國特別是拜占庭帝國衰亡的步伐,更為薩珊波斯敲響了喪鐘。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其本意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為人們的食物。鳥被打盡的時候,人們把良弓也束之高閣不用了。後人習慣用此句來比喻被人利用后,失去利用價值的下場。幾千年的歷史,血淋淋的例子,從春秋戰國明朝,「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案例一直在反覆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白起伍子胥、文種、吳起等;西漢的韓信彭越英布張耳、臧荼等;明朝的常遇春李善長等。開國功臣為什麼被殺?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手握重兵、自恃功高、不知進退、威脅皇權。當有功之臣的功績和他們的慘死形成對比的時候,我們往往可憐他們。可有這麼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是該可憐那些被殺的功臣,還是該罵他們罪有應得呢?在我看來,罵他們罪有應得要大於可憐他們。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拜占庭波斯之戰

第一:能成為開國功臣,本就說明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絕對不傻。我們拿韓信來說,韓信精通兵法謀略,被稱為「謀戰派」代表人物,論謀能謀己,甚至能做到謀天下;論戰,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楚漢之爭時,他有機會與劉邦項羽三份天下。但他沒有,楚漢之爭時的他,忠為上,沒有背叛劉邦,幫助劉邦取得了漢室天下。可西漢建立之後呢?功高震主的韓信不知進退,當面對自己的勢力一再被削弱時,還是不停的埋怨,最後被殺。單看韓信,我想罵他罪有應得,一點都不為過。

第二:被殺的開國功臣當初跟隨主公起兵的目的是什麼。劉邦的西漢,朱元璋的明朝,劉邦和朱元璋有十分相似的背景,都是平民,都是被逼無奈。劉邦和朱元璋手下的親信大都是備受壓榨的貧民百姓,當初跟著主公造反,為的是不再受欺負,為了自己,也為了百姓。推翻舊朝,建立新朝之後的他們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去享受榮華富貴,而不是手握重兵,可他們大多選擇的是手握重兵,不知進退,威脅著皇權。他們都有時間去辭官或者放棄兵權,但他們沒有。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的選擇只有殺。不殺就可能造反,在國與情之間,皇帝只能選擇國,而捨棄兄弟情,因為他們是天下共主。說到這裡,大家會說,趙匡胤沒有殺有功之臣。當然,這點沒錯。可他趙匡胤玩了一把「杯中釋兵權」。假如沒有「杯中釋兵權」,那歷史又會多了一筆:趙匡胤如何如何殺開國功臣。「杯中釋兵權」與本人上述的第二條是一致的,開國功臣應該得到的就是榮華富貴,所以兵權交出,給你個虛銜獨自享受去吧。趙匡胤能使用和平手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開國功臣的數量與開國功臣在新朝的影響力比西漢和後來的明朝相要少的多。

同是開國功臣,有的能善始善終,像張良蕭何、劉基等人。他們所做的也很簡單,那就是「知進退」三個字,張良和蕭何並沒有離開朝堂,但他們能自保,這便是人生哲學。就像當今社會,同樣做一件事,為什麼有人能賺到錢又能賺到名,而有人卻錢和名都賺不到,兩種人的區別並不大,關鍵在於人生哲學的不同。要不然怎麼會有「事在人為」這個詞呢。我們一直在可憐著那些被殺的開國功臣,可他們不值得去可憐。「罪有應得」一詞用在他們的身上,可能你的主觀意識難以接受,但事實的確是這樣,「罪有應得」最能與他們的所作所為想匹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