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如何發揮大學校的作用
/ 強躍 /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西安博物院時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是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科學而準確的定位,是對博物館人所承擔教育使命的新要求。
今年元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要求博物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國小、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總書記的指示和《意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於保護和加強博物館與收藏及其多樣性和社會作用的建議書》中關於博物館教育性質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文化間對話、學習、討論和培訓的場所,在教育(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和終身學習)、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博物館致力於為所有人提供全面和公平的教育機會」。
這些頂層設計與倡導,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來強調與凸顯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和作用。
▲陝歷博「流動博物館」走進寶雞高新第三國小開展活動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定位博物館的教育使命。結合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情況,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在思想觀念上,要對博物館所承擔的公共教育責任有清醒的認識,並有意識地向教育功能傾斜。
針對目前存在的教育意識薄弱、認識偏頗和措施乏力等問題,博物館要進行整體地統一規劃,並在博物館發展規劃與年度目標任務中逐項予以分配,明確職能部門或人員所承擔的教育工作,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並逐級落實,逐項評估,儘快改變教育工作局部化、片面化和講解化的現狀,建立起多層級、多手段的教育體制。
自去年起,陝歷博就提出了大教育的理念,對博物館整體承擔的教育責任與工作任務進行分解黨政辦公室承擔大宣傳理念下的全媒化教育、人事教育處承擔文博系統繼續教育的課堂化教育、安全保衛處承擔大安全理念下的崗位化教育、科研管理處承擔大科研理念下的學術化教育、宣傳教育部承擔多元講解體系下的社會教育、陳列展覽部承擔多維陳列展示詮釋中的體驗化教育、文物保管部承擔藏品本體信息中的內涵化教育、信息資料部承擔互聯網+平台式的信息化教育、其他部門基礎與支撐型知識的普及化教育。
以此體系為框架,儘快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傳統的「以保護館藏文物作為中心」的「文物庫房」中心論向「承載更多傳播教育功能的歷史文化大學校」轉變,從強調博物館為主體的教育向以公眾為中心的學習轉變,從博物館提供服務到觀眾使用博物館的轉變。只有實現主客體的換位,樹立觀眾為上的理念,才能增強更大的驅動力和常態化的創新型運作體系。
▲陝西歷史博物館走進寶雞舉辦「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
二、在謀划布局上,要明確博物館教育的特性、方法和範疇,樹立起大教育的工作理念。
制定博物館教育發展規劃,列出任務清單,分出輕重緩急,制定工作計劃,拿出實施方案。與社會學校不同的是,博物館教育的特點是其「社會性」或「非正式性」或「終身性」,採用的方法更多的是多元化的服務、體驗、交流,突出的是參與性、互動性、靈活性、自主性和輔助性,服務的對象包括所有人群。
陝歷博針對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開發了「歷博課堂」,把博物館藏品與學校課本有效連接起來,多年提煉的絲綢之路系列和傳統文化系列已經成為特色與品牌,努力從「博物館課堂」向「場館學習」轉變,即從強調博物館主體地位的專家灌輸型「教」向觀眾自主進行的「學」(經驗、體驗和知識學習)轉變,從以器物研究為中心向學習者觀眾研究為中心轉變,關注與彰顯學習者所處的主體與中心地位。
▲陝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走進寶雞舉辦2017年首次赴地市交流活動
三、在工作方法上,要建構教育與體驗相結合的系統教育模式,努力實現從以青少年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轉變。
首先是密切關注教育新趨勢,對教育對象進行分層設計,突出博物館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恰當性。比如,在目前教育體系下,應該與中國小教育有效結合,把博物館的「物」轉化為教育活動的輔助設施或用具。比如,根據不同的館藏內容,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路線(幼兒園、國小、國中等不同年齡層),開闢適合學習的場所,供學生團體或個人選擇。陝歷博根據學習課程內容設計「教學包」(教材、教具),如十八國寶系列課程之倒注壺、十八國寶系列課程之多友鼎、藏在博物館里的古代發明之造紙術、藏在博物館里的古代發明之印刷術等。
其次是在「終身教育」成為潮流的今天,博物館更應成為一所「終身學校」,為普通民眾提供適合終身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打造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活動,繼續教育平台已經初見成效,研學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教材也在編製中,主要有「古代製作工藝體驗課堂」「傳統文化節日課堂」「文博課堂」等,形式多樣,學分制或資格證措施,激發了自主學習的熱情,參與度高,效果明顯。
第三是要儘快制定具有博物館特點的教育綱要、教育規範與標準,擯棄以往的單調模式,整合多學科資源建立互聯網+知識體系,研發參與式、互動式、探究式、對話交流式、自我導向式、個人責任式、自主式、浸入式等多樣化的場景學習模式,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探索以觀眾個體為主導的主動體驗的博物館教育模式。
雖然早在2007年,陝歷博就按照陝西省教育廳和省文物局的「博物館教育納入全省國民教育體系」計劃,發揮博物館文物資源優勢和社會教育功能,與教育部門實現資源共享,一方面牽頭成立國內首個博物館教育聯盟,分期、分批組織安排中國小生到博物館進行校外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
另一方面通過編寫教材和讀本等方式把博物館教育滲透到學習正常教學計劃中。2014年委託陝西旅遊出版社的教材版《陝西歷史文化遺產》叢書就是根據中國小生認知規律,按照國小、國中、高中三個學段形成體系,與現行教學體制相一致。
▲陝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交流活動
四、在陳列展覽中,要改變展覽千篇一律的呆板面孔,努力實現從展陳認知教育向深層次的文化教育轉變。
目前正嘗試在展覽中對觀眾進行細分,並為兒童、青少年和普通觀眾設計不同層次的宣傳冊或圖書。根據合作學校的課程安排,在展覽前期就向學校提供教學用的文化包,幫助學生了解展覽。改變孤芳自賞和自娛自樂呆板展陳方式。正在籌備把文物修復實驗室搬到展廳,讓公眾透過玻璃看到文保人員修復保護文物的常態,讓躺著的歷史「活」起來、深奧的科學「動」起來。
五、在人才建設上,既要對現有教育人員進行知識體系的擴容,又要鼓勵教育人員通過館舍、藏品和教育工作者獲得必要的條件、資質和特殊技能、基本的條件和有效的方法來教育觀眾,包括未成年觀眾,努力實現從傳統的講解員式教育到學者型教育的轉變。
此外,還要加強對教育人員通過陳列展覽、教育活動、科研課題、實驗項目等所開展的教育活動的學術性和權威性進行評估,避免教育內容的枯燥單調和教育活動的低幼化現象。
此外還要實現藏品的多維度或跨學科詮釋,博物館各個部門都應該有專門的人員將專業化的工作轉化為適合教育目的的形式,或根據學習者情況建立個性化或層次化的學習體系。
在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利用數字媒體平台,開闢教育板塊或專區或頻道,館藏文物的圖文介紹,視頻和相關背景資料,為不同年齡學生設計課件或活動,每一節課都應附上詳細的教案、演示文稿和活動指南。
目前,陝歷博已推出大教育實施方案,準備以歷博學院為主要對接單位,籌建以唐文化為主題的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通過數字化和多媒體手段,通過系統化和主題化的學術講座,通過藏品開放日和圖書分享節,通過古代生活體驗館形式,靈活多樣地營造突出文物特色的教育氛圍,引導、啟發觀眾思考,並參與互動交流。
總之,博物館能否建成大學校,關鍵還要看博物館人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與速度,以及改變多年養成的習慣的決心與信心。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博物館教育的新途徑、新模式,擺脫「灌輸式」的單向服務模式,逐漸建立「聯動夥伴模式」,讓社會大眾從文物資源中獲得新型知識,取得新發展,成為全民參與型的新型學習與教育空間。博物館圍繞教育新使命的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但我們已經在路上。
《文物報》2017年3月21日第3版|原標題:續源傳德:博物館如何發揮大學校的作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往期精選閱讀
(直接點擊進入)>>><<<qq群:60874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