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走進西藏|文保事業的發展一直在路上

西藏文博事業的發展情況,很多人,甚至部分文博人都了解的不多。弘博網推出西藏文博專題系列文章,介紹西藏地區文博事業的發展情況。

第一期從文物法制建設、宗教界的支持與配合、資金與技術支持等幾個方面討論西藏文博事業發展的概況。(鏈接:西藏,也同樣是文博事業發展的「高原」

第二期以西藏博物館、西藏氂牛博物館的定位和運營為例,結合藏地民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及博物館的社會責任,管窺西藏地區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情況。(鏈接:走進西藏|藏地文化是如何理解「博物館」的?

此為第三期,重點討論西藏地區考古事業、文保事業的發展情況。

從2003年起,西藏地區開始了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組織了300名專職人員,投入經費1517萬元,完成74個縣(區)692個鄉鎮的普查工作,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點4277處。

2012年開始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從區直文博單位挑選40名業務骨幹組建普查文物認定專家庫,投入經費2083萬元,對1305家國有收藏單位進行調查,採集文物數據148355組、已登錄127950組,基本摸清了西藏可移動文物的家底。

考古事業的發展

西藏大型工程較多,考古作為前戰,任務艱巨,工作量也大。保護研究一直在進行。

成立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2005年著手籌建,籌建期間主要完成了建章立制,工作規劃、工作思路制定等,並參與了一些古建築維修工作。研究所主要職能包括:古建築維護;考古調查、發掘;文物的科技保護等。研究所成立后,使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文物保護的專業水平、科技含量、研究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對促進西藏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調查及科學研究

據西藏文研所所長哈比布介紹,2016年全年實施的考古和科研項目共37項53個點,其中主動性考古項目6項(調查4項,考古發掘2項);配合水電、交通、建築、變電站等國家基建項目開展的考古項目14項30個點(考古發掘項目7項);光伏發電建設區文物評估調查項目17項;承擔完成了5處災後文物保護工程設計項目和1處「十二五」項目、4處「十三五」項目及3處應急搶險保護工程設計項目,「10-13世紀西藏古建築調查與研究」課題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取得的成績

按照「強化科研、規範管理、服務社會」的原則,自治區圍繞國家大遺址保護、早期文明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開展瓊結縣藏王墓、朗縣列山墓地、札達縣曲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等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等項目共102項,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好評。其中,恰姆石窟考古調查榮獲「2012年度社科院六大考古新發現」、曲踏墓地與故如甲木墓地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川藏鐵路拉林段、旁多水利樞紐工程、川藏聯網工程等關係國計民生重點項目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有序進行。

區內還陸續出版和發表了《布達拉宮》《西藏唐卡》《西藏文物精粹》《西藏佛教寺院壁畫藝術》《西藏岩畫藝術》《古代建築•布達拉宮》《寶藏》《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瓷器精品》《西藏博物館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文物地圖集•西藏分冊》《雪域瑰寶》等學術著作與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申扎縣娘木底遺址開展考古工作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曲踏墓地與故如甲木墓地(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保事業的發展

西藏文物中宗教文物占的比例最多,其傳承與延續的過程與常規意義上的文物是有很大差別的,為了滿族信教群眾的願望它們多數一直處於一種暴露的展示狀態,如果現在簡單地把它們收藏起來,它就喪失了本初的意義;如果繼續展示使用,又會造成進一步的損毀。

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宗教界與文物界的溝通協調,訴諸數字化與科技的手段,儘可能地尋求一個滿足多方訴求的方式。比如唐卡,僧眾覺得展示出來才能體現其價值,才能發揮其宗教意義,出於文物保護的考量,就需要用數字化的方式做複製品。諸多實踐也證明了僧眾可以接受出於保護的目的將其妥善存放、用複製品做展示的方式,他們也理解了這樣可以使它在更長的時間段內得以保存。

西藏文保的整體理念並不是把文物都收藏起來、密不示人,而是通過靈活多樣的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再做公眾展示。僧眾也給予了很大程度的配合。

成立寺廟管理委員會

據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曲珍副局長介紹,近年來西藏的寺廟都陸續成立了寺廟管理委員會,很多都有負責文保工作的專業人員。雙方的溝通與協作越發順暢,比如可移動文物普查、建築文物的維修等基本都能取得共識。

她切身的感受是,最初做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時候,他們並不是很理解,雙方就進行溝通,向他們解釋是要為這些器物做一套完備的檔案,便於更加規範地管理、更好地保護,他們慢慢理解這項工作是有利於器物的,就會很支持這項工作。在這方面,民族性、宗教性的文物保護共性的一面更大;古建築修舊如舊的理念也是經過反覆地解釋后慢慢取得了共識。

「文物」概念的普及

曾參與全區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如今在布達拉宮做文物研究與保護的班旦次仁也講述了偏遠地區的宗教人士接受「文物」概念的過程及觀念取得共識之後雙方聯動配合,共同參與到文保事業中。

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之前,不少偏遠地區的僧眾沒有對於「文物」的概念,他們更青睞那些嶄新的、富麗堂皇的東西,覺得殘破的、陳舊的老物不好,這就給了拐賣文物的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用新的唐卡換取具有文物價值的唐卡,拆掉有殘存壁畫的幾百年老建築而蓋「金碧輝煌」的新建築等事件,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

這些年來文物部門走進了全區數百座寺廟,宣傳相關文物知識,從基本的文物理念到文物價值及保護均有涉及,也印製併發放了數量眾多的宣傳冊,逐漸地僧眾們的觀念開始發生了轉變,重視起文物工作。以往會存在偏遠寺廟裡年代久遠的佛像無人看管的情況,很容易被人順走,但是現在宗教團體內部基本都會有相關的文物保管負責人,各層級、規模的組織在陸續建立,也積極地配合文物部門的工作。

繼續進行文物普查工作

西藏地區的文物普查工作仍在繼續,一直在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規定做文物檔案登記等工作。以往很多由僧人管理、沒有被定位為「文物」的寺廟文物,如今通過檔案登記,建立他們的檔案,把它們放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以便進行整體評估和保護。近年來陸續推出重大的研究成果。如記錄了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宗教藝術,具有極高歷史、藝術價值的貝葉經。歷時6年,西藏自治區已完成貝葉經「加強保護、編出目錄」兩大任務,確定區內迄今珍藏有梵文貝葉經寫本1000多個函(種)、6萬葉,形成了《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總目錄》《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影印大全》等成果。

跨部門協作

西藏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文物部門在社會人文旅遊資源的整合規劃與打算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保證適度開發,保用結合等。比如對布達拉宮的限量參觀;再比如一些寺廟的修繕,這都是與旅遊部門良好互動、相互協商共同來推進的事情。雙方也比較關注並慢慢培育一些地理位置不佔優勢的旅遊景區、博物館的發展,引導其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特定的參觀群體。

位於山南扎囊縣的桑耶寺維修施工現場,圖為藏族特有的建築工藝——「打阿嘎」

西藏博物館藏11世紀的貝葉經原件(圖片來源於新華網)

「因地制宜」做好西藏文保事業

西藏地區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的人員構成除了少量的專業人員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土專家」,他們以紮實的專項技能和經年累月的豐富經驗成為文保的一支重要力量。西藏文物與內地差別較大,有民族、宗教等特性,內地相關院校、文物系統培養的人才其實並不能立即投入到西藏文保事業中,還需要一定時間本土的熏陶與訓練。西藏文物專業性較強,如唐卡、佛像等的研究保護都需要專門的學習。

目前的專業人員主要來自西藏本土高校(如西藏大學)及各地的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綜合大學的藏學相關專業等。基層文保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工作調動較為頻繁,除了地域上的變換,很多情況下工作內容也會發生變動。

西藏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內地氣候溫度差異較大,內地文保的很多手段和方法也並適用於西藏的文物。布達拉宮文保人員班旦次仁老師就曾舉例,內地防蟲防潮的保護措施就不如西藏傳統的放花椒的防蟲手段奏效;恆溫恆濕的標準也是有差異的,拉薩本來就很乾燥,如果按照內地的標準來,會對文物造成破壞。

藏學研究一直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門方向。藏族學者們能接觸到一手材料再加上自身文化的浸染熏陶,有不少研究成果;而藏地以外的學者們則依據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也貢獻了很多成果。藏學研究難度很大,其中民族、宗教文物研究中也面臨不少困境。除了前面所述專業人員數量少、文保工作任務重這一矛盾外,學術研究本身也有難以克服的困難。比如佛像的鑒定與斷代問題,由於缺少標準器,很難從風格上辨別;現有的標準器又由於用途和地域等複雜因素使得標準並沒有那麼清晰;況且標準物的收集也頗多困難,很多沒有款識,僅憑文獻上的記載並不足以成為標準的標準器。法器的鑒定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布達拉宮的保護與研究

以布達拉宮的文保情況來說,其文物數量龐大,仍在不斷整理統計中。布宮專職的文保人員有十幾個,面對數量龐大的文物資源,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他們現在一直在做文物整理及建檔工作,70多位宗教人士中也選出了部分人員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在一些細節的宗教內涵方面給予了不少指導。

目前布宮的文物建檔包括紙質和電子兩種檔案形式,用藏漢兩種語言。文檔照片也都齊備,按照國家文物局的14項標準來進行。大多數地區文物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西藏文物事業起步較晚,所以很多方面才剛剛開始,但從一開始建檔工作就與普查工作同步進行漢藏兩種語言的建檔也是同步進行的。西藏很多基層或邊遠地區的文保人員不懂漢文,就需要一個懂漢文的配合,兩方同步進行,儘可能建立完備的檔案。

布宮擁有數量規模龐大的庫房,據悉有專門的佛像庫、瓷器庫、衣物庫等等。很多庫房灰塵較大,還遭受鼠害蟲害侵擾。在做研究整理等工作時,文保人員都盡量遵循不破壞原來空間關係的原則。因為很多文物擺放的位置最早都是按照建築的結構,文物已經融入到建築空間當中,成為一個整體。所以不能輕易移動,否則空間關係被打破,就會有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近年來也在不破壞空間建築關係的情況下給很多文物加上了現代的保護措施,如防震、恆溫恆濕等。

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闡釋,布宮雪城的展覽展示通常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闡釋一些基本概念,這些關於藏傳佛教最基礎的解釋主要是針對遊客,比如向他們解釋為何要順時針轉經,獻哈達是什麼意思之類的。對於當地的信眾這種解釋就不太具有吸引力,要展示的就變成了哈達有多少種不同的種類,他們大多數可能只見過白色的,並不了解紅色、黃色是什麼行當使用的。在展覽中就會注意區域的劃分與切割,既展示那些日常經驗的(對當地人而言),又去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做一些非經驗式的引申,以在藏族同胞和普通遊客對藏傳佛教的不同理解程度上取得一種平衡。

遠眺布達拉宮/白天

遠眺布達拉宮/夜晚

本期內容,我們了解了西藏地區的文物保護與研究情況。下期內容,將聚焦於如何利用與闡釋當地的文物,並以布達拉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例,了解西藏地區是如何打造地區文化名片,讓文物「活」起來。

西藏,也同樣是文博事業發展的「高原」

藏地文化是如何理解「博物館」的?

西藏氂牛博物館誕生記:傳奇、堅守與信仰

這裡,有解開「藏地密碼」的鑰匙

博物館行業交流群 319424239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