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小龍的32條產品心經

無意間看到一篇《商業價值》2012年整理的張小龍分享的內容,發現很多近期被熱炒的他的觀點,其實是他多年前提出的,比如「貪嗔痴」。很多他的名言,其實不是他首創的,比如「我所說的都是錯的」、「好的產品是用完就走」。由於原著過於巨長,本著忠於原著的原則,刪掉一些不影響理解的內容,並提煉出了主題。原著黨可以在本文結尾看原文鏈接。

簡單就是美

1.人性化、簡單(或原始)的東西往往就是體驗最好的。

Windows 時代,多任務是怎麼體現出來的?我們要摁「ALT+Tab」鍵。在 iPhone 里我們只要摁兩次底下這個按鈕就可以了,這個簡單很多。在 iPad 里,4個指頭把它擼上去就可以了,它就可以把多任務給切換過來。這是一個從複雜到簡單的演化過程。實際上 ALT+Tab 非常複雜,很不人性化,所以我們說 Windows 體驗不好,MacOS 體驗好,判斷依據是哪個更人性化或者更簡單,或者更原始,它就是好的。我們買一個 iPhone 或 iPad 給一個 4 歲小孩都會用,這體現的是它的原始或者簡單。

2.需要做用戶教育的產品通常都是失敗的,最好的做法是通過功能本身讓用戶一看就知道。

很多產品人喜歡在程序里加一些 Tips,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可如果你需要有 Tips 去教育用戶,證明也很失敗,你沒有辦法通過功能本身讓用戶一看就知道。

3.微創新是永無止境的、是無法阻止競爭對手超越的,最簡化可以。

微信搖一搖。微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別人總可以加一點東西來跟你不太一樣。我們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最簡化了,別人沒法超越。另外一個原因,我說這個體驗的整個過程是非常嚴實的,它是一種人類的性驅動力在完成整個過程,沒有什麼吸引你的驅動力比性的驅動力會更原始。從這兩個角度,一方面是它確實做得很簡單,另外一方面它讓你很爽,這個爽是來自很深層次的原因,所以我們說競爭對手無法超越。

產品經理應該像上帝那樣了解人性

4.產品經理應知道用戶的慾望,給他們制定簡單的規則,讓他們按規則運轉和演化。

我們喜歡簡單,因為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定下來的規則也非常簡單。

為什麼說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一是我想奉承一下產品經理,讚美一下大家,另外一點是說大家很像上帝。上帝是什麼樣的人?他建立了簡單的規則,然後讓這個世界演化。

我想表達的是,產品經理和上帝一樣也會俯瞰芸芸眾生,知道他們的慾望,然後給他們制定一些規則,讓他們按照這個規則來運轉。當你做到這一點,你就會像上帝一樣,會有上帝的成就感。

首先你要了解人們的慾望,然後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並且他們使用的過程是按照你的預期來的。

你必須要像上帝一樣知道用戶的心理,並且知道用什麼樣的規則去引導他。為什麼這麼說?規則是很簡單的,只有簡單的規則才可以演化出非常複雜的事情。所以我很不認同很多產品,一開始就做一個複雜的規則,最後沒有任何演化的空間。我們看到很多產品比如 Twitter 都非常簡單,它的規則簡單到你們都瞧不起它,但是這樣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如果誰一上來給我拿一個產品計劃的邏輯,我要花一個小時才能看懂,那一定不是好產品。

但如果你在做產品時沒有這種信心把握住用戶需求,沒辦法控制他每一步所要做的方向,那你就控制不住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就已經在失控之中了。作為產品經理,一方面自身要保持饑渴,保持一個覺得自己很無知的狀態,但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饑渴在哪裡。

5.做產品要滿足用戶的貪嗔痴,才能產生粘性。

第二點,我們要滿足他們的「貪嗔痴」。貪嗔痴是什麼?佛教說人的本性是貪嗔痴,佛認為所有的人是瞎子,是無名的,而睜開了眼的人就是看到了光明的人,覺悟了的人就叫佛。佛教認為有三個基本的約束力使得普通的人不是佛,就是貪嗔痴:貪是貪婪,嗔是嫉妒,痴是執著。

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對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

所以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6.好的產品體驗是爽、是好玩。

什麼是產品體驗?總結一個字就是「爽」,兩個字是「好玩」。事實上如果我們問用戶為什麼喜歡用微信,沒一個人會說它可以省錢,或者是很方便地發簡訊。他們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挺好玩的,或者用起來挺爽的。

360 做了一個「口信」,他們的定位很清晰,因為他們很善於做用戶需求把握,覺得越實在的產品、對用戶有實惠的產品,用戶就會越喜歡。事實上很多產品之前也是這麼成功的,所以他們做口信也是按照這個思路,說我幫你省了簡訊費,可以集成到一起。我看了以後就竊喜,因為我知道這條路是不對的。很多時候,用戶在你這裡省一點錢幹什麼?他會去買別的東西,奢侈品什麼的,他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他要的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7.做產品要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

我們做產品要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可以簡化一下,比如對微博來說,用戶上微博幹什麼?用戶上微博的原因是為了炫耀,是因為害怕孤獨。

實際上微博是構築另一個自我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在生活里通過各種行為來構建一個自我。那裡面爆出來很多人心的缺陷,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寫微博的,

群體用戶與個體用戶

一個人在組織里,組織的平均智商是低於個體智商的,個體的智商更高一些,群體會拉平這個智商。比如說在微博里,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會降低,大家認同嗎?你沒有發現這個變化,因為你每天降低一點。

8.群體有趨同性。

群體有趨同性。很簡單的,你每天在微博上說的話,你會發現跟大眾越來越一致,別人在說什麼,你也在說什麼。你不會說一些大家不能理解的東西了,因為你會覺得那很突兀,會讓大家不舒服。所以微博的轉發那麼高,自己寫的那麼低,就是這個原因,大家拚命的一團和氣,互相誇兩句。

另外一個觀點是群體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我們小時候都看過蜜蜂怎麼飛,有一堆蜜蜂一起飛,在這裡大家忽略了一個有趣的事,就是這堆蜜蜂誰是領頭的,誰來組織它們。一堆蜜蜂有一個目標,它們會統一行動,但是每一個蜜蜂都是個體,沒有一個領導,不像我們公司還分出一層層的管理幹部。那麼誰在指揮這一群蜜蜂?趨同性讓他們統一,但他們表現的像一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一樣,會朝一個目標一起過去,沒有人發號施令。

9.群體具有的群體屬性,會在個體上體現出來。

一群蜜蜂體現出單獨個體的特徵,有一個獨立個體的屬性,雖然這個屬性從哪來沒有人知道。同樣的道理,一群人會體現出一群人的屬性,跟個人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到前線當了一個戰士,你可能對殺人這件事情會很麻木,完全變了一個人,因為那個群體都是那樣的,那是一個群體性。

10.群體是難預測的,產品要做成群體的引發器,要多試驗而不是策劃。

第三點,群體的含義是很難預測的,因為沒有人知道群體性從哪兒來。所以我們對這種群體的反映,做產品就是一個群體反映的引發器。對群體反映,我們應該去試驗而不是去策劃。

如果有人告訴我說我們做了一個產品規劃,把未來半年或者一年的版本都計劃好了,那一定是在扯淡。三個月都做不到,更不要說一年以後的計劃。同樣,如果有一個產品經理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做一個東西一定會在用戶里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多半也是不可信的,因為群體的效應是很難預料的。你會很難預料往群體裡面放一個產品,它們自己滾動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就像漂流瓶,在漂流瓶很火,火到它成為一個獨立的社區——這是從用戶的使用覆蓋面來說,郵箱1/3的活躍用戶是它貢獻的。但是漂流瓶很簡單,我們做時其實不知道它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是預料不到的。漂流瓶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就是一個人扔一個瓶子,然後有人很弱智地回答了並漂回來。但是我們把它放在一個海量的用戶群體里,它會產生一個群體效應。這個群體效應是不可預測的,大家千萬記住這件事。雖然我們可以憑經驗、感覺它會怎麼樣,但如果要很客觀地預測是不可能的。漂流瓶是群體效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以這裡鼓勵我們有很多思路,應該多去嘗試,而不是去分析。

11.產品規則越簡單,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互動需要加速器、催化劑。

漂流瓶很簡單,如果規則太複雜,把複雜的規則放到一起,用戶反而不知道怎麼樣用這個規則互動起來。只有簡單的規則用戶群才能很好的互動,但並不是說規則簡單就一定會傳染開來。這裡存在一個引導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在群體里做一個加速器、催化劑,是做這一類的工作,而不是把這一塊釘死了之後,用戶進來以後,只能怎麼樣,一步一步的走。

產品定位和人性化滿足用戶

12.產品定位是心理供給。

產品定位很重要,我們說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做的是功能而不是定位。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種心理訴求,也就是說定位是更底層的一些心理供給。

最後說我們做的東西,能夠把它做到底層的需求。就像我們做微博,如果只是說我們要打開微博,跟用戶無關係,跟用戶的心理動機無關。如果我們說微博能夠滿足用戶的心理訴求,讓他獲得安慰感、排除孤獨感,讓他獲得成就感,讓他在裡面更加自信,讓他在裡面像一個敵人一樣,雖然這些訴求對用戶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他自己意識不到。

13.做產品要隱藏技術性,要提供新體驗、要傳達情感、要體現人性化。

我們總把用戶當做技術專家來看待、當做機器人來看待,但是用戶要的不是這個東西。所以在產品里,我們一直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儘可能不要把技術指標暴露給用戶:會禁止顯示正在下載,每秒鐘多少K的這些數字,「下載」兩個字樣儘可能不顯示。

同樣,我們在做一個「what』s new」的時候,為什麼要做一個新功能介紹?用戶真的對你的功能、特性感興趣嗎?雖然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但用戶不需要。用戶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參數、特性、技術指標這些東西,用戶要的是你給他提供了什麼新的體驗。

比如微信第一次你可以使用透明背景動畫表情來表達你此刻的心情,我們告訴用戶的是這可以表達你的心情,而不是說我們做了一個很牛B的動畫表情。用戶要的不是動畫,用戶要的是我可以表達心情,這點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這裡面包含了很複雜的技術,但我們把它隱藏起來了。

但我們即使做了這麼強的技術,我們也不會跟哪個用戶說,你看我們這個技術很牛。我們會告訴什麼才是他要的,是表達他的心情。我們寧願把那個隱藏起來,告訴用戶說你可以和朋友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它是可以玩的。

有的時候我們程序里肯定有 bug,當產品做得很好的時候,我就容忍這種 bug。我說有 bug 也是人性的體現。

其實產品是可以表達產品經理自己情感的地方,我們以前也放過邁克爾·傑克遜的這一句話:「如果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為什麼放這一句話?其實當時很多評論家老是批評我們,你們這裡做得不好,那裡做得不好。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回應這些評論家挺好。

再舉一個例子說人性化的用戶交流——如何把郵箱系統管理員改為具象的產品經理。以前是系統管理員這樣的郵件,把它去掉,改成我們具體的一個產品經理人的名字和他的圖象。這樣的話,用戶每收到一個郵件,全部是一個郵箱的產品經理髮過來的,並且有他自己的圖象、名字、落款和日期。這就像有一個服務專員給你發郵件,而不是一個系統管理員。

產品要人性化:舉一個例子,在 Windows 里有一個專門的「程序管理器」來管理要卸載哪些程序、安裝哪些程序,普通用戶還專門去卸載,這個挺有難度,但是我們在 iPhone 里是怎麼卸載程序的?常按並刪了就沒有了。你不會看到有一個「程序管理器」在那裡,不會看到「卸載」兩個字。而且你常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圖表在那裡晃動,為什麼在晃動?表示不穩定狀態,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後來看那個解釋,解釋得非常好,他說表示那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刪掉我。如果你把那個圖標畫成一張臉,你會發現確實是這樣,在抖啊抖。

14.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定位(主線功能)。

這裡再提供一個觀點,是說我們只做一件事情,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定位,或者說一個主線功能。我們經常會想到要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提供兩個功能服務給用戶,然後我們就在屏幕上放兩個按鈕,這個按鈕是A,那個按鈕是B。我們甚至已經預估到第一個按鈕會有 60% 的人點,第二個有 40% 的人點。這樣的界面我相信在我們產品裡面非常非常多,但這是不好的。即使一個屏幕有多個按鈕,我們會標一個默認按鈕,它是綠色的或者是加重的,使得你進來以後只會點這一個按鈕,其他的可以忽略掉。

開發的同志都知道,我們加的東西越多,將來維護的麻煩就越大,而且你還去不掉——哪怕只有很少的用戶在用,但是你就去不掉,這挺可怕的。所以有時候,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是在做壞事,不是做好事,因為他拚命引入新的功能進來,後面反正又不用自己寫代碼就不管,然後就把開發的累死了。運維的也很累,因為東西越來越多以後,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產品如何從用戶體驗出發

15.產品要研究人(用戶或自己)的心理。

剛才我提到其實我們的產品經理工作里很多是研究人的心理,其實研究客戶心理就是研究自我,很多時候我們是瞄準自我的需求來做產品的。當我們研究不到用戶需求時,我們就會說只要讓我們自己用得爽,這個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一點。怎麼樣讓用戶用得爽呢?如果光憑一些體驗的話,其實是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把自己當作一個傻瓜來用產品,傻瓜心態。

什麼是一個「傻瓜化」的過程?把你自己當傻瓜的過程是說你要放下你腦袋裡面所有裝下的事,這個時候你就想你就是一個很初級、什麼都不懂的用戶,然後你來用這個東西,這個非常難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就拉一個用戶過來,你看著他用。

16.產品經理要感知趨勢。

我們應該多調查一些用戶或者感知一些趨勢。趨勢怎麼感知?用戶只能對過去的事情產生認知,未來的東西才是趨勢,你怎麼知道下一階段會流行什麼樣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怎麼去了解趨勢是什麼?有很多方法,比如分析數據。分析數據當然很重要,但第一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錯,以至於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然後還振振有詞說我是從數據里分析出來的,那更可怕。

有個故事,一個飛機修理廠為了了解飛機哪個部分最容易被擊中,就到飛機修理廠看,看飛機出故障主要在哪些部位,然後他們發現飛機身上主要是在機翼的部分,那裡彈孔最多,於是他們決定把機翼部分加強,做得更加不容易被擊傷。後來有一個人說這可能不對,因為被擊中機頭的飛機就掉下去了,沒有回修理廠,所以你們光統計修理廠的飛機是沒有意義的。數據統計也是這麼一回事,嚴格依賴於統計數據所用的方法非常難找。(應該是指找齊所有維度並乘以相關係數,編者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得出一個有利於你的數據結果出來,那非常容易。

所以有時去感知一種趨勢,來自於我們的各種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種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種渠道。我自己的個人喜好是看一些論壇或者微博,去看這些離我很遠的用戶,他們在什麼樣的氛圍、什麼樣的場景里去用我們的產品。

17.為懶人做設計。

用戶是很懶惰的,我們要針對這些懶惰的人來做設計。因為懶人他不喜歡去學習,也不想多花一分鐘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你的產品需要有一個彈出來的 Tip 來告訴他該怎麼做,那你就失敗了,因為用戶連一個 Tip 都不願意去看。

不是要做一個大而全的 APP,而是做成儘可能小的 APP。為什麼不是大而全的呢?因為用戶很懶,我要看天氣我就點天氣的 APP,我要看股票就點股票的 APP。我不會跑到騰訊所有服務的 APP 里去,然後鑽到裡面去找天氣、找股票。

18.好的產品是用完就走。

用完就走其實是 Google 的哲學,但是我們很多產品的考核指標是用戶在這裡停留的時長有多少。這是一個選擇,你是選擇給用戶自由一些,還是把他拉到這裡。我們的選擇是說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說一定要讓他黏在這裡,因為他下次還會回來。

19.產品要有架構,規則要簡單、要插件化。

我們也要鼓勵一種插件化的思路。如果是插件化的,你核心的技術規則就會非常簡單,而不是一開始就做一個很複雜的產品出來。好的技術人員都會有這種思維,我覺得好的產品也應該有這種思維,產品也是有架構的。

20.避免過早拉動。

很多產品設計一開始就去拉動用戶,(導流量,編者注)這種拉動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呢?因為一個產品之初是要去檢驗它有沒有生命力,你剛做出來就通過拉動的手段,拉了 100 萬用戶進來,你就把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場景裝得像有生命力一樣,最後誤導了大家,後期又投入了很多在繼續做。而且你會把那些事實有掩蓋了,本來做得不好的人都以為這樣是挺對的。

所以當我們做第一版出來時,應該做的事情是放一部分用戶進來,比如 10 萬用戶,然後這 10 萬用戶能不能產生一個自然的增長,是不是會有一些用戶口碑、用戶示範的傳播,那才是體現你這個產品是不是好產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個表徵。

21.要單點突破,不要打通和整合。

第二個是打通、整合,這是大公司經常喜歡提的一個東西。這裡鼓勵的是我們在某一個點上取得突破,用戶會因為這一個亮點而來用,而不是說你有兩個、三個平庸的點來用,這個沒有意義。

22.不盲目跟進競品,要體現差異化或給用戶更好的。

第三個,我們的習慣會說向競爭對手學習。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這個氛圍,平常會不會接觸到這種壓力:你看競爭對手做了一個什麼東西,你們為什麼不做呢?當你面對這樣一些東西的時候,會怎麼選擇?我的觀點是要儘可能站得比別人更高一些,而不是把跟隨當作一種策略。所謂站的更高一些就是說不要在乎這種一時的得失,這個功能再好但它不是一個扭轉戰局的決定性的東西,那我寧願不去做它也沒有關係。我可以去想新的辦法來做,否則的話你在氣勢上就會輸給別人。最後承認它是一個好功能,但是我們不做它。我們同時通過一些別的方式做更好的東西,例如我們首先做了導入功能,對方就很被動,他們不知道該做還是不做。

這樣的地方我相信在工作里會非常多,因為每個產品都有很多同類產品。當然也會感受到很多壓力,因為來自上面的壓力會說你們為什麼不做?問你怎麼樣有信心、有方法的面對這種挑戰。但我的建議是儘可能在小地方體現這種差異化出來,即使做也換一個方式來做。

23.按規則行事,不按規劃行事。

一個產品如果有半年或者一年的規劃,那可能是有問題的。如果你跟我說微信下一個版本能做什麼,我會告訴你我不知道,因為下一個版本我可能知道,但是下下個版本我真的不知道。我從來不做超過一個版本的規劃。沒有規劃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市場變化實在太快了,你的任何規劃都是跟不上這種變化的。我們好幾個功能點都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但是這個轉折性作用點都是在做之前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才做出來的。

24.活躍指標要有意義。

我們郵箱給自己定的活躍用戶就是這樣一個指標:最近 30 天有不同的 3 天登陸,並且還發過信的用戶才叫活躍用戶。這個活躍用戶的指標會幫助大家真正關注用戶體驗,用戶留下來並且願意給人發信,給人發信是很難的。我們的很多指標如果通過比較容易,你就很容易由拉動的方法把指標給拉上來。這樣就挺不好的,不是一個長線的做法。

25.用戶的需求不一定都有滿足,滿足容易拒絕難。

另外一點是說用戶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這個在內部很高層的用戶裡面甚至也會出現。比如你的上級可能會說,你看用戶給你提出這個需求了,你為什麼不做?這是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不一定是對的。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果用戶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還要產品經理做什麼?

微信里沒有引入狀態,(指提示給用戶,信息已經發出、對方收到、對方已讀的狀態,編者注)這點包括很多公司內部的同事都在經常問我們。這是不是用戶需求,當然是用戶需求。為什麼不做?因為我們覺得不能用戶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要變個花樣給他,用戶要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給人撒謊的機會。我們說人性是什麼?給他撒謊的機會,說我沒有看到。你看簡訊不太準確,我們經常會說,你那個簡訊丟了,我們沒有看到。如果我們把人都像機器一樣約束起來不一定是好事。我們為什麼不做已送達的狀態?因為我們覺得未來的系統是絕對可靠的,我們有這個信心,肯定會送達,除非他關機了,我們不會再專門做一個是不是已送達,只有不自信的系統才會做這樣的狀態。而且你每發一個消息還有個已送達或者發送中,那很醜陋的,對於這種用戶要什麼就給什麼,其實是考驗產品經理水準的東西,因為我滿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我怎麼找到理由拒絕他,或者說找到什麼方式實現它,這個非常難。

26.不要太過重視評論家的意見。

實際上業界有很多評論家會對你做的東西寫評論或者博客,但是你要知道一點,這些在電視里做股票評論的人都是炒股虧了的人。所以真正有水準的評論家應該不會到外面去寫這個評論。

27.避免定義複雜的邏輯和形態。

一個簡單的規則才是上帝比較認可的。QQ郵箱漂流瓶你會發現每周都在升級,都在放一些新的瓶子進去,放一些新的花樣進去,靠這個不斷刺激用戶,使用戶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活躍水準上。我說這已經變成一種運營性的產品了,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個方向不對。所以在微信的漂流瓶里,我們不會做任何複雜度在裡面,我們不會說還提供幾種瓶子給你選擇,然後還提供很多花樣在裡面玩。不會的,因為他們那樣做最終的結果會很慘,每個星期都要更新,都要提供新的東西才能刺激用戶。也就是說他們在把事情搞的越來越複雜,雖然最終的數據反饋還不錯,總體的服務用戶在增長,但那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是把對底層的規則梳理的更加清晰,然後能夠發揮作用,而不是不斷打補丁的方式。

28.產品經理心中一定要有產品架構,不能一味堆砌功能。

很簡單的一個產品可能包含了上百個功能在裡面,這些功能你可以像寫代碼一樣,按一個線性的方式把它串起來,但是也可以做成一個很有架構在裡面的東西。這是考驗一個人對產品的見解是什麼樣的。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產品的架構在這裡,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產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集合,只是一個無序的集合,那樣就很糟糕了。那樣他就沒有自己的骨骼和系統架構。

29.抱著求職的心態討論問題而非辯論。

還有一個產品技能的心態,這也是我感觸比較深的,對產品性能來說,我覺得它是抱著一種求知的態度來討論,而不是爭論誰贏了誰輸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是這種求知的話,當別人說服了你,辯贏了你,那你很高興,因為你接觸到了新的知識。我們應該鼓勵這種辯駁,但不是為了自尊心而戰。

30.明確產品的重點用戶是誰、核心需求是什麼、粘性是什麼。

拿微博做案例的話,它的重點用戶是誰,把用戶分出來,它的核心需求是什麼,是一種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訴求是什麼。它的黏性是什麼?是好友圈。就像我不會認同新浪微博是因為有些名人在那裡,所以有人去,我認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只有朋友關係才會讓你有黏性。但是朋友們的動態你會覺得很感興趣,所以我會認為說這種核心的黏性會在好友圈來產生。那多少好友才算多?我覺得三五個好友就可以了,而不是說越多越好。這些觀點會影響你在做的產品。

31.做傳播和互動要找到重點用戶的突破口。

比如說怎樣傳播、怎樣滾動起來,當然不是拉動,是自發的滾動。怎麼樣互動,怎麼樣有一個重點用戶的突破口。

32.自我挑戰,不能教條主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