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揚在西藏花一年拍的《岡仁波齊》,拍的是「每個人心裡一點小願望」

- 烹小鮮,發現娛樂新鮮價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導語

他覺得自己之前的電影都不太對,因為那時候「還想著在商業上再做點什麼」。

文:王珊珊

《岡仁波齊》是張楊導演的第十部電影。

張揚 1990 年代末開始拍電影,和管虎、婁燁、王小帥等同被歸位於「第六代導演」。他以往的代表作多探討都市人的生活矛盾:1997 年的《愛情麻辣燙》講述了 5 個人的愛情經歷;1999 年講述父子兩代人關係的《洗澡》在國內票房和國際電影節都取得了成功;2001 年的《昨天》以仿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演員賈宏聲和毒癮的鬥爭;2005 年的《向日葵》是關於一家三口 30 年間的緊張關係。

2013 至 2014 年,張揚在西藏帶著一個 20 多人的團隊,歷時一年拍攝《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內容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 11 個普通的藏族人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 2500 公里前往拉薩和岡仁波齊朝聖。

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脈主峰的第二高峰。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2014 年是藏曆馬年,藏地人有馬年轉「神山」崗仁波齊,羊年繞「聖湖」納木錯的習俗。

這部電影 6 月 20 日上映之後,單日排片只有不到 3%,但場均人次最高達到 38 人,是上映新片中最高的,截止 27 日票房已經達到 2700 多萬,排片也在上升。

票房「逆襲」得益於好口碑。豆瓣電影上超過一萬多名網友給《岡仁波齊》打出了 7.8 分。

但電影的討論區有很多爭議的討論,所針對的主要是對於「朝聖」的主題敘述,以及虛構劇情片的形式。一條獲得最多「有用」的短評寫道「為什麼總是有人來炒這種題材?」;另一條評論道,「全是擺拍,並且不是紀錄片」。

微信公號「影畫志」作者文白為電影打了三星:「我可能還是有點獵奇,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電影給我展示的卻是一種生活方式。」

電影的開頭,一個男人吃著糌粑時說,爸爸去世后,我唯一的叔叔想去拉薩朝聖,我想幫他完成這個心愿。一家人聽后很平靜,事情就這麼定了。於是男男女女一共 11 人加入進來。

影片前半段,他們磕頭、吃飯、睡覺、念經。但後半段發生了更多「戲劇化」的場景:一個嬰兒降生,大家覺得這孩子是個「有福報的人」;遭遇車禍,但是看到對方急著送高原反應的人下山,揮揮手讓對方走了;而到了岡仁波齊,老人在夜裡無聲地去世了……

在接受採訪時,張揚說這是一部經過設計和編排的劇情片,想要表達的是他一貫追求的現實主義,呈現出「在生活裡邊可能發生的一些東西,或者真實發生的一些東西」。

張揚沒有宗教信仰(只是「感到親近」)。他認為「一個漢族人去拍一個藏族電影」,首先一定要規定自己「去掉獵奇性的概念」,「你要真的能夠容入這種生活,或者真正的有自己的一些觀點在裡邊,你才能去拍」。

「換句話說,就是你敢去做這樣的電影,首先你得有這方面的認識。這個片子雖然說行為本身是非常的很不日常化,很疑視感的、儀式感的這麼一個過程。對很多人來說,雖然知道朝聖,但是確實磕長頭、這麼長時間的長途,(對於)他們還是很新鮮、很新奇的。」

「那麼我們就回到日常,那其實日常裡面他們每天都在幹啥,吃喝拉撒睡,就這麼點事,那麼可能我們就拍這點事。我不去放大這個宗教的儀式感,我不去過於強化,我讓一個儀式化的東西往日常化方式上,我覺得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沒有怎麼了不起。但是想(讓)生老病死在這條路上,自然地發生」。

拍攝之前,劇組在香格里拉、德勤、四川巴塘等地尋找,最終在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的普拉村,找到了 11 位藏族普通人演員。

張揚有自己的構想,「首先要有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她)可能會死在路上;要有一個 50 來歲,身體穩健、類似於掌舵者身份的一個人;要有個七八歲的孩子,這樣會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確定性……」

他在普拉村真的遇到了合適的家庭。「我說要請他們來拍電影,他們並不懂怎麼回事,但說磕長頭朝聖,他們都明白,覺得這是好事情,也都有這樣的願望。」

「你想表達的這些東西,其實都在這些人的身上。然後他們都是去演自己,不需要給他們更多的編什麼故事,(去拍)他們自然的內心的流露啊,把他們最本質的東西給找到。」

張揚認為「本質」,是「每個人的一點小願望,內心裏面的願望」。

11 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職業身份、煩惱和朝聖心愿,都被融合進了張揚起初的構想中,而豐富了更多的細節:尼瑪扎堆的父親剛去世沒多久,他悔恨沒有帶著父親去朝聖,所以這次想帶著七十多歲的叔叔楊培一起去朝聖;小女孩扎西措姆家裡擴建新房發生意外事故,死了兩個人,她的父母希望一家三口加入隊伍,為亡者祈福;懷孕半年的次仁曲珍,因為孩子和岡仁波齊一樣屬馬,所以希望和丈夫一起去祈福。

「當然他們最根本的,就是除了這些個體的這種(願望),(還有一條是)為了所有的人。從小他每天在轉經,所有的念頭,它可能就是世界和平,每個人都是這樣。(但)這是一個自然的,它並不是說高大上的一種什麼概念,而是這個宗教本身帶給他們的。」

在回答對於城市和鄉村生存狀態的態度問題時,張揚告訴記者:「我自己覺得其實對一個農業社會來說,最基本的,更多的(日常)可能是跟自然、跟天有關係,今年可能洪水來了,水災把糧食沖了。但如果風調雨順,收了糧食,然後家裡也感覺富裕了。今年的牛羊多了,多了幾隻,然後有的時候就是來了大雪,就凍死了,覺得今年倒霉,但是沒凍死。」

實際上張揚從 2013 年底至 2014 年,一共拍了兩部藏族題材電影,除了《岡仁波齊》,還在 2014 年夏天抽了一個多月拍攝了《皮繩上的魂》。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藏族小說家扎西達娃的同名虛構小說,主題同樣和信仰有關,講述了「一個傷害生靈干盡惡事的流浪漢,在一次雷劈中死而復生,從此虔誠地護送天珠進入掌紋地的經歷」。它在上海電影節上放映過,收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皮繩上的魂》成本花費 1700 多萬,《岡仁波齊》 1300 多萬。兩部的投資都來自和力辰光(《小時代》出品方之一)和樂視影業等公司。後者的票房足以收回成本,而前者還沒有公開上映。

樂視 CEO 張昭在發布會上說,投資是因為「二十多年前打麻將贏了張揚的錢,二十年來的利息和投資差不多,錢必須得吐出點來」。

張揚的說法是:「其實他們拍那麼多商業片,還是希望有機會能去支持這樣的藝術(片)這樣子。」

其實早在 2007 年,張揚就已經寫好了《皮繩上的魂》劇本。電影擱淺了近十年才拍,除了因為 2008 年的西藏事件讓他感覺環境不合適,另一方面是商業片的市場正在快速上升,他當時想要加入其中,有一番作為。

張揚沒有成功。2012 年的《飛越老人院》是他上一部公開上映引發關注的電影。正如片名所示,它拍了一群平均年齡達 80 歲的老年人,「為了實踐人生理想而聯合起來重燃激情,駕車飛越老人院」。張揚當時在宣傳的時候說,這是一部「瘋狂的青春勵志片」。

《飛越老人院》的豆瓣評分同樣是 7.8 分,有觀眾表揚它「把社會現實問題提到檯面上來講」,也有批評說「這是一部喊口號的電影」。商業層面它是一部虧本的電影,製作成本 2000 萬,但票房只有 526 萬。

張揚現在對自己電影中最滿意的一部是《昨天》(這也是他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電影)。他列舉了其它幾部,認為都帶有一種妥協。他覺得《洗澡》那樣溫暖的喜劇,不會是「現在的興趣」;而《飛越老人院》更「應該更個性化」,「主要是你的電影語言的手法(要)更單純點吧,我覺得(它)還是偏向於更容易(讓)普通觀眾理解的一個方式上去設計所謂的語言系統。」

張揚說自己現在完全「不考慮商業」,「因為確實每個人對電影的認識不一樣,對生活認識也不一樣,你要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你就要去將就這些更大眾的口味,對吧。但是對我們來說,現在可能就不希望做這樣的事,不去將就觀眾的那種口味,更多的還是自己做自己喜歡的,可能找到你合適的觀眾。」

張揚說,找投資和發行是他拍電影中兩個最「頭疼」的部分,而「真正拍電影都是愉快的過程,所以我願意盡量去把這個拍攝的過程拉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