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陝西省開始發掘唐永泰公主墓,這次發掘也是建國以來發掘的第一座唐墓,至今為止也是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女,武則天的孫女,名叫李仙蕙;卒年僅17歲,后與其丈夫武延基合葬,作爲乾陵十七墓之一。《資治通鑒》和《舊唐書》均記載「永泰公主」爲武則天所殺,但出土的墓志銘中卻稱其死於難產。
「永泰公主墓」的規模頗大,出土了壁畫、陶俑、金玉、銅器等珍貴文物1000餘件。這樣規模的唐朝皇室成員墓出土這麼多意料之中的珍貴文物,專家們還是意料之中的,但出乎意料的事還是發生了。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在墓道天井的位置發現一副歪坐在牆根的屍骸,經過專家鑒定,這具屍骸生前竟是五代末到宋初時人!而且這具屍骸生前很年輕,大約是二十歲左右的男性。
開始考古學家還以為是「永泰公主」下葬時的殉葬活祭;但屍骸旁邊有一把斧頭,周圍還散落著幾件金銀玉器,飾品等。考古人員雖有又發掘出這具屍骸上方有一個傾斜而下的盜洞,墓室的牆上還留有一個黑手印,這就足以說明「永泰公主墓」是被摸金校尉光顧過的。
結合屍骸身邊的斧頭和周邊散落的墓中文物可以斷定,死者應該是名盜墓賊。至於這名盜墓賊為什麼沒有從盜洞出去,專家的推斷是,當時盜墓賊不止屍骸這一人,而死者是最後負責將贓物從盜洞中遞送給同夥;這個盜墓團伙其他人見財起意,爲了獨享贓物起了殺心。從屍骸的姿態和墓室中的黑手印可以看出有過掙扎,應該是盜洞外的同夥用鐵斧將其砍傷,然後封死墓洞,將其活活悶死在墓中。
其實古墓中發現的盜墓賊相互殘殺的例子並不少見,南京一座明朝古墓中也曾發現一具盜墓賊的屍骨。據考古學家介紹,這座明朝墓是當時一座寺廟的得道高僧,陪葬品也很豐富。
和「永泰公主」墓中的屍骸幾乎一樣,盜墓賊打盜洞進入墓室后,見到大量文物后,見財起意,用封死洞口的方法活活將落在最後的同夥悶死在墓中。
盜墓賊如果沒有血緣關係的話,很容易被大量的金銀財帛迷了人心;在「人為財死」的思想下,再鐵的朋友也靠不住。因此在盜墓這一行業里,一般都是舅舅和外甥為組合。因為盜墓賊也知道盜墓損陰德,怕絕後,所以父子一般是不組合;而直系親戚又怕不安全,萬一出事擔責任,朋友自然靠不住,所以一般都是舅舅和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