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物 | 葉培建:敢問蒼穹

今年兩會,「嫦娥之父」葉培建委員仍然關注著他投入了全部身心的航天事業。在接受央視專訪時他發出呼籲,國家要加強航天事業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一旦論證好了,國家批准了,有關部門就不要老問為什麼,讓科研人員安心幹下去。」葉培建說,這次決不能再失去2020年的發射窗口。探索火星的窗口期十分嚴苛,26個月才有一次,因此,多年來他一直為能夠早日實現火星探測鼓與呼。

「責任比命大啊。」是這位72歲科學院院士、嫦娥系列型號總指揮、總師顧問葉培建常說的一句話,也正是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不斷拓展著向深空探測的征程。

「天體里有我們的存在」

1月12日,經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推薦,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太空中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建星」,藉以表彰葉培建為推動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快速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據了解,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權威性高、影響力大。一般來說,小行星命名僅授予在某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以人名命名的行星還有楊振寧星、李政道星、吳健雄星、錢學森星、錢三強星、陳景潤星、袁隆平星、朱光亞星、吳文俊星等。一經命名則由國際小行星協會公告各天文組織,成為國際性永久命名。

葉培建是著名的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葉培建作為空間技術研究院遙感平台首席專家領導了對地觀測衛星的規劃論證研究;本世紀初,領導了月球探測論證和工程實施。2015年以來,小行星探測呼之欲出,空間技術研究院由葉培建牽頭,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和一些先期技術攻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小行星探測任務的論證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榮耀與掌聲,葉培建感慨地說:「我們自己研製的人造衛星加入了星群的行列,天體里有我們的存在⋯⋯這次小行星命名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體現了對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肯定。我們深空探測團隊心中的目標是在火星探測之後瞄準小行星探測,向更遠的太空進發。我們將珍惜榮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爭取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再有所貢獻。」

從基礎性工作到空間主戰場

作為多個開創性空間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葉培建推動了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但這位在深空探測建樹不斷的「老帥」,上學時的夢想卻是航空專業。

在填寫大學志願時,葉培建想搞飛機專業,因此他填報了北航、南航等大學,然而卻意外地被浙江大學無線電系錄取了。1968年,大學畢業的葉培建被分配到當時的航天部529廠(衛星總裝廠)任技術員。這樣的分配令本來就想搞航天航空的葉培建很高興,他說:「這是緣分!」

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所考試。因為早年打下的紮實基礎,葉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計量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所,但由於當時航天部不主張本系統人員出系統學習而放棄;二考是航天部502所研究所,也順利過關。同時,葉培建還考中了出國留學研究所。當時,楊家墀等老前輩建議他去歐洲學習。於是,1980年7月,葉培建遠赴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理學院微技術研究所留學深造。瑞士的景緻很美,但葉培建卻無暇顧及。瑞士一家報紙專門報道葉培建:他從不去酒吧,也不經常看電影,他把周末的時間都用在了看書和工作上。葉培建說:「從那麼多人中選派我出來學習,我們的祖國已經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應該努力,以後要為國家做些事情。」

5年後的1985年8月,他在完成學業后毅然回來了,回到他摯愛的祖國。「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祖國的面貌」,這話在葉培建心裡始終像一團燃燒著的火,他要用自己的才智報效國家。把所學的知識儘快用到的建設事業上。

回國后,葉培建先是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工作,這一階段,他參加了為鐵路運輸提供現代化設備的「紅外熱軸探測系統」的開發研製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他任院計算機總工程師10多年來,五院計算機應用從設計、製造、生產到管理全面開展。他是院CAE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這裡還有一段佳話。1995年,作為技術負責人,葉培建參加了深圳股票VSAT網的設計,這個衛星通信雙向網路,實現了股市交易與國際股市的同步。深交所曾以年薪40萬元的高價聘請他,卻被他謝絕了。面對月收入2000多元和年薪40萬的數字之差,他平靜如水。為了這件事,五院的領導對年輕人說:「你們這個葉總啊,要不是為了衛星上天,早就是腰纏萬貫的百萬富翁了。」每當聽到這話,他總是接上一句:「我們家3個兄妹中,我雖然收入最低,但學歷最高。」

從1992年開始,在閔桂榮院士的支持下,葉培建從主管計算機的工作轉移到衛星型號研製。從那時起他便從技術基礎工作為主轉移到空間技術的主戰場。

對葉培建來說,他不曾想到擔綱資源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後會遇到這麼多挑戰——資源二號衛星在衛星研製史上要首次採用由研製方與用戶簽訂合同的方式,率先實現了衛星研製由過去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資源二號衛星要有很高的解析度和數據傳輸速率,而且星上要配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儲裝置,還要具備很高的姿軌控制精度和長久的壽命⋯⋯

資源二號衛星是第一代傳輸型對地遙感衛星,將對國土普查、資源探測、環境調查等國民經濟諸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是一顆應用範圍很廣的「智多星」。眾望所歸,重擔在肩,眾多挑戰,似乎壓得研究院歷史上第一個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的葉培建有點喘不過氣來。

面對一個個技術難點,葉培建憑著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種種考驗,葉培建和他的同事們成功了。設計壽命兩年的資源二號衛星01星超出設計壽命兩年多,所獲得的大量遙感信息在國土資源普查、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規劃、作物估產、防災減災和空間科學試驗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由葉培建擔任總設計師、總指揮的資源二號衛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未設特等獎)。

資源二號衛星由01星、02星、03星三顆衛星構成,實現了「三星高照」。01星在2000年9月1日發射,在軌運行狀況一直良好,02星在2002年10月27日成功發射。三星組網在大大縮短衛星對地觀測重複周期,進一步提高時間解析度和系統可靠運行的同時,創下了不同時間發射同一型號的三顆衛星輝映太空的記錄。

與「嫦娥」結緣

葉培建與「嫦娥」的緣分起始於2001年。執掌「嫦娥」那年他的妻子因病剛剛去世。當時領導找到已經「功成名就」的葉培建,讓他出任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當時他並沒有馬上答應。「愛人剛剛去世,心情不是很好⋯⋯」葉培建回憶說。不過,猶豫再三之後,他還是默默把悲痛藏在心裡,毅然接受了這一任務。在葉培建看來,「有這個機會作為深空探測的領軍人物,很難得。趕上這樣機會的人很少。所以,挑起擔子,就干吧。」

葉培建是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的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在嫦娥一號研製實施的過程中,團隊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困難。「過去衛星在地球附近飛,現在要讓衛星從地球飛到月球,完全是兩個概念。」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成功繞月飛行,標誌著邁出了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也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在完成主任務之後,又完成了幾項拓展任務。隨後在地面控制下,嫦娥二號與距離地球約700萬公里的小行星圖塔蒂斯發生了一次「親密飛越」,兩者最近時只有3.2公里,嫦娥二號為小行星圖塔蒂斯拍攝下了照片,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如此近的位置拍攝到小行星的照片。

嫦娥三號研製時,葉培建已經不再擔任一線負責人,但作為顧問他還是全程參與了型號研製工作,並對關鍵技術難點和質量進行了把關。2013年,嫦娥三號披掛出征,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由此成為全世界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從繞月探測,到月面著陸,航天人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這些成就,讓葉培建無比興奮,發射嫦娥一號時他曾賦詩一首:

沁園春·決戰今朝

——赴西昌發射中心執行嫦娥發射任務有感

衛星總裝,設備自檢,電測正忙。聽口令起伏,準確嘹亮。平台性能,穩定達標。有效載荷,語音裝置,各顯神通表現好。

抓責任落實,一絲不苟。判讀數據,不差分毫。嚴慎細實,歸零及時,舉一反三標準高。要成功,靠諸君努力,決戰今朝。

今年8月,嫦娥五號將奔赴海南文昌發射場,11月底前後發射,這也被認為是今年航天最大的看點。嫦娥五號將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月面起飛、在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任務,這都是探月史和航天史上的新的突破。任務的完成,將會標誌著無人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全部完成。

為深空探測奔走

2016年4月,國家航天局宣布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那天,葉培建異常興奮,「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見證『探火』立項,這是我最大的獲得感。」對於未來探索天上「星」,葉培建已有一連串的設想。2017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2018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飛行器首次軟著陸於月球背面。2020年將躋身「火星探測俱樂部」,隨後小行星探測即刻「上馬」,緊接著是火星採樣返回。

「正是因為晚了,我們就要想辦法提高水平。如果做成,一步就走到先進行列。」今年兩會期間,葉培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麼描述「探火」(探測火星)工程。「爭取在新100年時,我們的探測器能飛到100AU。」葉培建滿懷希望地說。AU在天文學里是指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葉培建說:「現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沒有『卡脖子』的問題。」火星探測器已經在2016年6月轉入初樣研製階段,「一般要用兩年時間形成方案,我們只用半年就完成了」。

據介紹,火星探測任務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實現採樣『回』」,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實施發射,目的是研究火星空間物理場、大氣層和地質結構演化規律,探尋火星生命信息。

葉培建說,每一顆天上「星」都得來不易,既有經費上的限制,也有理念上的分歧。對於資金,他明白國家要發展多項事業,每一筆撥款都來之不易,因此更要在航天工程中倡導節儉的原則。

老是有一些人問他:去月球幹什麼?GDP能佔多少?國家還有不少貧困的地方,為什麼花錢上火星?葉培建回應道:「一個國家的強大、國防的穩固、科技的發展與解決民生問題,並沒有矛盾。」在葉培建看來,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總要在國際上有些地位。靠什麼有地位?靠每個家庭每個人有小汽車?靠每家有電視機了?這些都不是,靠的是國家綜合實力。「現在,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我們現在能去卻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這一條理由就夠了。」葉培建說。

葉培建的手機里,保存有一張月球岩石的照片。他說,30多年前,美國就在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展出了這片月球岩石,代表了他們國家的科研水平。30多年後,當葉培建再次來到日內瓦時,這塊石頭仍擺放在那裡。於是,他拍下了這張照片,保留在了手機中。他說,這就像勾踐卧薪嘗膽一樣,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我經常打開這張照片給我們所有從事探月工程的人看,特別是那些年輕人看並鄭重地告訴他們,這就是世界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

「在我心裡,已經把衛星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葉培建說。從填報大學志願時選擇了國家急需的航空專業起至今日,航天界的這顆「星」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在暢想著下一場「星際漫遊」。

作者:王建柱

文史作家

本文刊登於《政協》2017年第13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