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常說「窮秀才、富舉人」,「窮秀才」真的很窮嗎?

秀才,是古代封建社會最初在選拔人才方面對賢者的一種美稱。現在人們仍然常常把一些才學之士冠以此號。

秀才

說起秀才,就不得不提起歷史上第一個秀才----賈誼。賈誼在十八歲的時候以擅長寫文章出名,後來被當地的郡守舉薦,少年有為破格提拔當官,他的一生也很傳奇,前半生很受重視,後半生「屈賈誼於長沙」,受到小人挑撥,又因自己的學生梁懷王墜馬而亡,內心鬱結,鬱鬱而終,死時才33歲。

賈誼

好了,言歸正傳。

其實古時有「士、農、工、商」的說法,雖說排位不分前後,但更多數人以為,士既然排在第一位,自然是地位最高了,所以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說法。當然,所謂的讀書高,不僅僅是才學要高,更加實際一點指的是:透過讀書所獲得的的回報遠遠高於其他的行業。

一但成為了秀才,可見官不跪,還可以領取少量的俸祿,可以免除個人的農業賦稅和徭役,當然還可以當私塾的先生。嗯還有一點,潛力很大,指不定哪一天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了(所以在古時就是劫匪也是很少去搶劫讀書人)。

狀元 許仕林

然而,秀才需要買書,買筆墨紙硯,歲數大的還要養家糊口,那些微薄的福利實在便算不得什麼了,若是大戶人家或是官宦子弟中秀才,自然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大多數的秀才不是這樣。

隋朝以前選官制度有「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說,你不僅要有才,還得有名,魏晉南北朝更是有「寒門子弟不做官」的說法,士族最大。

殿試

隋朝開了科舉制后,給了寒門子弟讀書也可做官的機會,於是大傢伙兒紛紛讀書,更是有舉家供一人的風氣,於是這些人考了大半輩子考中了秀才,在往上考舉人便是千難萬難了,資源沒有那些大家族培養的子弟好,學的自然也就沒有他們好,除非是天縱之才,就是北宋狀元呂蒙正(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也曾是因為家族沒落,故而奮發圖強,但資源還是有的。所以寒門鮮少出官員,自然那些考上了秀才又沒能力繼續往上考的寒門子弟過著緊巴巴的日子就被稱為「窮秀才」。

但「窮秀才」這一說法大概是科舉制中後期,也就是明清時期才嚴重起來(據說明朝還有「長相不端正者不能為官」這一說法,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明朝的官員大多都是高顏值,尤其是張居正,留的鬍鬚都上《明史》了)。

張居正

因為在隋朝隋文帝時期,秀才實為貢舉科目之最,那時候的秀才是博識,高才,強學和策問無失的俊逸之才,而隋朝的舉秀才不過十人。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隋朝時期,秀才應該是地位很高並且有做官資格的。

說道隋朝的秀才,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說是隋文帝時有一個考生叫----杜正玄,聰穎過人,博文多學,並且他的兄弟們也很聰明(基因好啊),都是年末弱冠,以文學才辯,名震三河之間。他在考試的時候,考場只有他一個人(秀才非常難考,所以報名的只有他一個),他是下筆如有神,洋洋洒洒的很快一篇文章作成,監考的考官一看他的文章,認為他寫的很好,就給他點了秀才。熟料上報時被上官攔住,自古文人相輕,僕射楊素(隋朝的著名權臣),恃才傲物,想著秀才這麼難考,報名就他一個,然後就考中了實為荒誕,於是把他的考卷扔到一邊,考官認為很可惜,就大力讚美杜正玄這個人,楊素很生氣,就言明要親自考較他,讓他用古人的文風(類似賈誼啊,司馬相如這類人)當面作賦,熟料杜正玄只是點點頭,就一揮而就,無論是速度還是文筆都是常人所不能及,楊素看了他的文章,大讚:「此真秀才,無不及也」就舉薦他做了官。

考生

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才的秀才,在古時就像發光的金子,有人賞識能做官,不說富甲一方,也是能吃喝不愁。

但僥倖得了秀才的人,後來也無甚成就的,一輩子「之乎者也」的酸儒,就被別人稱為「窮秀才」。

至於「富舉人」,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的,一但成了舉人,就可以當個地方官,有了俸祿,若是人品不是那麼正,還有點油水可以撈,自然就沒有窮舉人的說法了。所以范進得知自己中舉了才會那麼高興吧。。

至於窮秀才,大概說的就是《武林外傳》里呂秀才這類人:

呂秀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