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智能硬體創業怎麼這麼快就熄火了?

早在2014年,智能硬體創業猶如星火燎原之勢迅速擴張,而根據艾瑞提供的智能硬體市場規模數據,2015年相對2014年市場規模同比增長高達近300%。但發展到2016年,智能硬體創業熱度到了一個迅速下坡的拐點,如今,智能硬體創業的蕭條從媒體對這個行業的關註上也已經可以感受得到。

有數據顯示,從2013年智能硬體浪潮興起至今,目前真正存活下來的企業不到10%。這意味著90%的智能硬體廠商已經倒下或者失敗。

根據相關的工商資料顯示,3000多家智能硬體企業在2016年註銷關停,並且集中在可穿戴設備研發企業上。即便是智能硬體的熱門分支VR也開始在2016年下半年遇冷,許多中小創業公司倒閉或裁員屢屢發生。

這不是沒有原因,在當前的智能硬體行業,跟風與追熱門概念成為常態,兩年前IOT概念被引入國內,各大硬體廠商都一窩蜂湧向智能硬體中的家居領域。一時間,智能電飯煲、智能插排、智能開關等產品紛紛湧現。

而這些產品湧現之後,多數悄無聲息的關閉了產品線,後來智能可穿戴火了,許多廠商一窩蜂扎入智能可穿戴項目的創業,導致死亡率高企。

前面也提到,3000多家智能硬體企業在2016年註銷關停,並且集中在可穿戴設備研發企業上。

這背後的實質是,當時大舉搶灘的資本與創業者根本沒有認真去了解這個行業,而更多是急著去佔據熱門概念與行業的坑位,以為坐在風口上就會飛起來,但許多人沒飛起來,卻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智能硬體行業也幾乎沒有標杆性的成功公司,也缺乏引發大規模關注的有技術含量的爆款,產品多半集中於沒有技術含量的手環、秤、插座、音箱、桌子、路由器、筷子、空氣凈化器等這類日常用品。

智能硬體產品的本質應該是定位於人與硬體的智能交互,這同時是深挖人性需求之後的結果。

但當前產品智能化產品的智能程度相當有限,很多廠商對電子設備稍加改進加上Wi-Fi或藍牙功能、或者做個APP在手機上可以查看硬體數據之後就稱之成智能硬體,這些產品對人們日常生活質量的提升也相當有限,甚至許多產品出現根本不知道用戶場景與用戶需求在哪兒。

早前有業內人士舉了一個案例表示:最新的捕鼠器特別智能,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手機控制點擊老鼠,或播放噪音嚇死老鼠,唯一不足的就,你需要抓住老鼠塞到這個捕鼠器里。

這類缺少應用場景的偽需求創業與產品開始讓許多用戶對所謂的智能硬體產品不再感冒,也有業內人士脫口而出:許多智能硬體看起來更像是智障硬體。

這體現當前智能硬體創業者捕捉用戶痛點能力弱。智能硬體的用戶體驗本身應該是複雜而且多元的。智能硬體的關鍵在於智能,用戶的需求不僅在於滿足功能,更重要是讓產品的觸感、觀感有跡可循、滿足趣味需求並讓用戶尋找存在感。

但現實卻是有著很多偽需求智能硬體。類似於智能插座、智能燈泡、智能路由器等智能家居產品,幾乎設計原理都是可以通過APP控制家裡的電器設備,進行開關控制,但顯然,這與用戶的真正需求太遠,通過手機APP來控制舉手投足即可操作的硬體並沒有打到用戶的痛點。

比如說,在北京霧霾爆表的時候一大批智能空氣監測設備開始出爐了,據說這些智能檢測設備在人們目力所及之處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會提醒有霧霾,但卻沒有空氣凈化的功能。

另外是供應鏈環節的控制。有專業人士談到,一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設期,由於涉及到供應鏈上下游各個角色的利益分配與博弈,這個過程很難被縮短。

但許多創業者都把它想的簡單了,在它們看來,產品設計與創意有了,找個代工廠來做就行。

在硬體硬體的供應鏈中,與手機行業也差不多,在元器件、代工、渠道、原材料、創意設計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許多代工廠的技術難以支撐產品的出貨周期與產品質量,產品想象美好,但實際做出來的東西差強人意,產品出爐后發現細節做工甚至螺絲都不對,於是產品又要重新設計推到重來。

在技術積澱與供應鏈、渠道優勢不夠的情況下,產品周期又被拉長,出來的次品往往用戶並不買賬,而這個時候,燒錢已經燒的差不多了,投資人已經不敢再繼續投錢。

而智能硬體行業的成熟有效的供應鏈體系也因為行業賺快錢的浮躁心態並沒有建立起來。許多獲得天使輪甚至活到B輪、C輪的項目,許多並沒有走過供應鏈這一關。

另一方面,許多智能硬體投資人都是來自互聯網行業,但互聯網思維在智能硬體領域會面臨諸多問題。

而互聯網的盈利法則是基於流量、用戶、免費思維模式下來構建商業模式,免費模式與快速迭代的思維在智能硬體行業幾乎就是毀滅性的打擊,硬體不允許快速迭代,不成熟的產品不斷去迭代修改會造成供應鏈的麻煩與資金、品牌與口碑等系列問題,快速毀掉一家廠商。

周鴻禕曾經說:「如果硬體完全不賺錢,互聯網模式建立不起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會導致持續設計新品的能力都失去,更不要說什麼製造業的創新、原創能力了。」

智能硬體創業的特殊性在於,軟硬結合的模式與軟體創業相比,中間成本更高。

而成功的案例更多是內部悄無聲息反覆打磨拿出爆款反過來積累冬粉,亞馬遜的Echo就是這類案例。

而在智能硬體剛剛興起的那會兒,很多企業信奉小米互聯網思維,嚴控毛利率,小米倡導BOM成本定價策略,打性價比策略,走線上渠道,很多廠商紛紛效仿,但這些廠商並沒有認識到自己不是小米,沒有小米的冬粉與小米官網的電商渠道優勢。

對於一般智能硬體企業而言,線上渠道無非就是在京東、天貓上賣貨,因此我們看到,在當前,大量智能硬體押寶京東、淘寶的眾籌平台,但很多智能硬體產品也僅僅止步於眾籌階段,在天貓京東上推廣引流都需要高額費用,這又是一個燒錢的辦法,但在線上燒了錢未必有效果。

而且線上燒錢,線下就沒有錢來開實體店了,有著口碑引導與吸引嘗鮮用戶、樹立品牌作用的線下渠道被荒廢掉。

我們看到,在手機漲價之外,最近越來越多的智能硬體廠商宣布上調產品價格,原因也是上游核心部件及元器件採購成本上升,再加上匯率的波動。

在這背後,也難免有廠商考慮到性價比策略走不通之後,企圖賺一波熱錢撈完一票走人的目的。

很多投資人原本寄希望在大舉投入智能硬體后能快速見到爆款,但事與願違,智能硬體由無序發展走向冷清。

但這不代表智能硬體沒有未來,智能硬體必然是未來的方向,只不過當前從技術、產業結構、用戶市場、廠商成熟度等各方面來看依然是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創業者應該更多去關注供應鏈環節是否成熟,以及從技術層面看,底層的感知、識別、演算法、雲計算、人工智慧、語音識別等等核心技術層面是否可以與硬體產品很好的融合起來,推進產品體驗的提升。

未來消費端的手機、機器人還是企業端的智慧辦公往往都需要與語音交互與人工智慧技術融合起來,與手握用戶、大數據、技術、雲計算能力等核心優勢的巨頭相比,中小創業者面臨的難題是,支撐智能硬體產品的內核——即支撐硬體本身的信息服務與內容生態的短缺。

軟體與雲服務能力,平台生態的營造能力卻是未來智能硬體搶佔制高點的核心賽點之一,這需要創業者有足夠的戰略耐性以及對產品本身的熱情。

亞馬遜的Echo當前很成功,但在亞馬遜內部,這款產品整整花了5年多時間內把產品打磨到足夠成熟的程度,讓智能硬體與語音交互技術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才在用戶體驗層面帶來驚艷的感受。

智能硬體還有下半場。據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體零售量為1.3億部,預計到2018年,智能硬體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30%,產業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海外專利佔比超過10%。

案列觀察:被資本「冷眼相看」的智能家居

2014年,谷歌以32億美元的重金砸向智能家居公司NEST。2015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國內躥紅。2016年,「智能家居」先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進而諸多大廠商也推出自己的概念和產品,比如蘋果的HomeKit、華為的Hilink協議、小米的Smart Things,海爾的U+等。

房地產商和互聯網公司藉此勢頭合作共贏,推出各類以「智能」為標配的「科技樣間」,並藉助地產名人效應,吸引關注度。但在初創資本市場,關注度卻較低。然而,概念都包裝好了,產品呢?

零散布局,無法形成全面布局

進軍智能家居的大多互聯網公司都是軟體起家,即便是小米,也是依靠硬體工廠代工,沒有硬體技術研發基礎。而智能家居系統勢必會在未來有眾多與互聯網融合的需求,如大數據、雲服務、人工智慧等。只是推出了類似空氣凈化器、音箱、空氣檢測器、智能插座等零星產品,顯然無法完成對概念中的智能家居的布局。

加上當下世界經濟整體下滑趨勢以及資本對於智能硬體熱情減退的影響,更是讓智能家居行業雪上加霜。根據因果樹智能家居融資趨勢,2015年,國內智能家居行業多達161筆,2016年則消減了近一半,只有73筆。

對於智能家居市場的遇冷,來自知名風投A16Z的Chris Dixon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可能太大了」。言下之意,一家創業公司很難駕馭。這也是為什麼儘管A16Z在3D列印、虛擬現實和無人機領域都有重量級投資,卻對智能家居格外謹慎。

無法擊中用戶痛點,市場還在培養階段

儘管亞馬遜的 Echo 智能音箱已經在美國成為了智能家居的入口,人們通過它可以用語音控制家電、購買商品、查詢資訊。Echo的成功令到國內創業者蠢蠢欲動,科大訊飛就和京東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做叮咚音音箱。

儘管從技術、價格、銷售渠道等因素來看,叮咚並不輸給Echo,但對國內用戶而言,智能音箱仍不是強需求。因此它的市場反響平平,銷量也很普通,遠不及美國的Echo。

當下的智能家居領域有三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像三星建立Internet of Things聯盟一樣,現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再尋找能夠填補空缺的產品;第二種是像蘋果,借自己龐大的用戶基數,吸引智能硬體接入;創業公司多為第三種,像Nest一樣從單品入手,讓它更具吸引力,從而使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購買整套系統。

產品能否持續發展,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觀察國內外眾多眾籌平台上的產品可以發現,許多小而美的產品由於其創新性而募資成功,卻無法在市場中盈利。以致對後續的研發、經營帶來困難。

以Nest和Canary為例,Nest除了面向一般消費者外,還將能源公司作為其客戶,拓展收入來源;而Canary除了單一的設備收入外,提供使用者雲端儲存及中心監控的服務,成為每個月穩定的收入。這類模式可以為國內創業者所借鑒。

智能硬體市場下半場,還有多大想象空間,往往一個行業從過度炒作浮躁到相對冷清無人問津的情況下,意味著整個行業已經開始進入到冷靜與理性的軌道。這個時候創業者更需要從模式、產品的創新結合技術的改善與突破進行復盤反思。因為行業集體走過的錯路,也會照亮後來者的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