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兩大證據鎖定 「重慶人的衣櫃」千廝門城門位置被定位

千廝門城門的定位位置。

千廝門及城牆示意圖。

攝影 塗源 褚作遠 千廝門城牆現狀。

4月8日,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群友發現了消失的南紀門。晨報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渝中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對城門實施了保護。

群友們深受鼓舞,趁周末兩天再次進行了千廝門城門位置探秘,並將其定位在了朝千隧道靠近嘉濱路出口的東面高處、棉花街靠江邊拐彎處的外緣平地上。根據群友發現的線索,重慶市文遺院副院長、考古專家袁東山16日進行了現場確認:「千廝門城門右半邊已經露出,失蹤的千廝門必在此處。」

消失的千廝門,最有希望被找尋

「千斯」一說,出自《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梁,農夫之慶。」史料記載,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北征時,命李福為江州都督,大量囤糧,糧倉就建在千廝門一帶。

南紀門瓮城門的發現,使大家認識到,1926年潘文華為拓城而拆城牆城門,很可能並沒將城門城牆徹底拆掉,只是拆除了城樓,並對城門進行了填充和掩埋。

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巡城「小分隊,按照古地圖,繼續找尋線索,做排除法:重慶城九座開門中,七座有瓮城,也就是有兩道城門,能找到其中一道的幾率較大,而其中通遠、太平、東水、南紀門已經找到,朝天門無法再尋找,臨江門已被封在臨江門地下通道裡面,剩下的儲奇門,鑒於解放東路一帶建築密集,遮擋嚴重,難以找尋,最大的突破點,就是千廝門。

城牆露出線索,此地必是千廝門

千廝門沒有任何圖片記載,唯一的線索就是地圖。從1926年以前的多張地圖判斷,千廝門有兩道城門:主城門向北,上書「千廝門」,瓮城門向西,上書「千廝鞏固」。

地理群「巡城」小分隊的成員「沛然」,根據自己對重慶古城的研究,結合劉子如的《增廣重慶地域全圖》和1929年的《重慶設市市區地形圖》等老地圖中的線索,15日圈出了千廝門主城門疑似可能的位置。沿著千廝門立交下斷續的城牆,地理群「巡城」小分隊的群友初步鎖定了千廝門主城門的大致位置,就在朝千隧道靠近嘉濱路出口的東面高處。

群友「沛然」和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史地專家張海鵬,以及晨報記者,對這塊區域進行了摸底,發現城牆在棉花街靠江邊處拐了個直角,城牆下還有路基。

重慶築城依山就勢,但拐直角肯定事出有因——結合幾十張地圖發現,棉花街以前先後叫千廝門正街、行街,一個世紀以來這條街的走向未變,以前從千廝門進城就是千廝門正街,也就是現在的棉花街中段,發現城牆拐角的地方,契合道路走向。

16日,市文遺院副院長袁東山來到現場,認為千廝門主城門的位置就在這裡:「從考古角度上說,我們已經找到了千廝門主城門的右半邊了,稍微刨一下,千廝門就能露出來。」

袁東山說,這個位置就是以前的千廝門正街延伸線和城牆線的交點,再加上門的朝向、進城石階梯坎的走向和布局等,足以確定就是千廝門主城門的位置。

兩大證據鎖定位置

證據一:千廝門正街與城牆的交會

無論是在相對抽象的《重慶府治全圖》上,還是在民國時期已經非常精準的各種重慶老地圖上,均標註千廝門正門進城之後,就是千廝門正街,而千廝門城門右側牆的位置,就是千廝門正街和城牆的交會處。遺憾的是,拐角往裡的位置都已被大量磚石掩埋,需要進一步發掘才能確定。

證據二:進城通道終點

這次考察的另一個重要成果,就是發現了連接千廝門正門的進城通道。該通道為緩坡梯坎,方向與城門朝向基本垂直,正對嘉陵江來水方向。張海鵬介紹,「這段進城通道,其盡頭就在疑似城門位置,其他方向均為陡崖,不可能繼續往前走,只有往南可以通過城門進城,這個通道盡頭的位置,也必然就是城門的位置。」通道南側為城牆,高約5米,為條石壘築,年代應為清代;北側為高約10米的堡坎,上部為條石壘築,年代應為清代甚至更早,底部為基岩,發現有數個深數米的人工鑿砌的岩洞,疑似古代崖墓。

記者沿通道的方向望出,正好是千廝門大橋南橋頭位置,也恰是嘉陵江來水方向。

專家建議:打造母城歷史文化通道

袁東山介紹,「此次定位的是千廝門的正門,也是臨嘉陵江的兩個開門之一,還是重慶最古老的城門之一,至少宋代就已出現。」袁東山說,「從目前千廝門遺址情況來看,城牆保存較好,規模也較大,考古挖掘和修復打造的難度很小,只需較小的投入,就能完成千廝門城門、城牆、石階梯道的修復和復原,從而作為重慶古城步行系統的關鍵節點,下接洪崖洞,上連上半城,把這一條帶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都市旅遊資源貫串整合,成為重慶母城重要的歷史時空步道走廊。」

歷史上的千廝門: 重慶人的衣櫃

民謠《重慶歌》云:「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經千廝門集散的貨物中,最重要的是棉貨,即棉花、棉紗、棉布三種商品,又稱花紗布。晚清以來,棉貨業一直是重慶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商業行業,而運送棉貨的木船,按行幫規定,主要集中停靠在嘉陵江邊的千廝門碼頭,為便於就近交易,棉貨行幫多在棉花街一帶開店經營,久而久之形成規模,因此得名,沿用至今就是「棉花街」。

張海鵬說,「清光緒年間的兩張地圖上對此都有記載,《重慶府渝城圖》上有『千廝門正街,儘是花布行』的註記,《重慶府治全圖》中則標註千廝門進城后右手就是花幫公所,到了民國時期,棉貨同業公會也設立於此。可以說,當時的千廝門,就是重慶人的衣櫃。」(記者 塗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