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呂鵬:一根骨頭的故事——從動物遺存到動物資源的獲取和利用


呂鵬博士:副研究員,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工作,2012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動物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

1動物遺存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各種各樣的動物遺存,擺起來很好看,背後的鑒定工作卻非常艱辛。我曾經對廣西考古遺址進行過研究,用卡車拉過來整整37箱動物遺存,鑒定的難度和強度可想而知。


做動物考古學,難免會被人開玩笑指指戳戳說:這人就是研究豬狗的。對此,我們只是「微微一笑很傾城」。我們就是要通過研究這些零零碎碎的動物遺存,以獲取非常重要、且大家不易關注的信息,從而在一定層面上復原古代社會。

出土的動物遺存中,以骨骼所佔比例最高。在美劇《BONES》(《識骨尋蹤》)、《CSI》(《犯罪現場調查》)中,科學家們能從骨骼上面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動物考古學者通過對動物遺存進行鑒定和研究而獲取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考古背景信息。即動物考古學的研究背景,動物遺存出土於哪個遺址、哪個遺迹單位、哪個分期,以及獲取方法、現場拍照和繪圖、鑒定人和日期等。

二、動物基本信息。包括動物的種屬、骨骼和部位、測量數據、保存狀況、病變、年齡、性別、數量、重量等信息。

三、古人活動信息。動物因為和人類發生了密切的聯繫而出現在考古遺址當中,先民通過各種手段捕獲、馴化、屠宰和食用動物以及把骨骼製作成骨器等,這些先民活動的信息在動物骨骼身上會留下蛛絲馬跡。

四、埋藏學信息。包括自然痕迹、動物啃咬等,就是研究這些骨骼暴露或埋藏到地底下之後,哪些因素對它施加了影響,從而造成了動物骨骼的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是與當時人的活動是無關的。

五、自然科學信息。這些信息多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比如測年、古DNA、碳氮穩定同位素和鍶穩定同位素分析獲取的信息。

對於動物考古學者而言,這一根根的骨頭就是一件件的動物遺存,但對於古人而言,動物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那麼,古人是如何利用這些動物資源的呢?主要分四個方面:


一、主產品資源。動物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肉食。

二、副產品資源。包括對動物的脂肪、皮和骨料等的利用。無論是主產品還是副產品資源,動物終其一生只能提供一次,比如宰殺的動物只能提供一次肉食。

三、次級產品資源。包括對動物毛髮、奶、畜力等的利用,動物終其一生可以提供多次。

四、精神資源。這份資源方式不像前三種一樣能夠提供給人類物質的或者實在的享受,但它反映了當時人的一種精神觀念,在考古遺址當中,它往往會以祭牲或者卜骨的形象出現。

2研究課題

動物考古學者是如何將動物遺存信息轉化成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的呢?

目前,我們圍繞著「人類對動物資源的獲取和利用」所進行的一些研究課題,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古代家養動物的起源以及傳播的研究。

二、由生業角度對古代畜牧業及其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乃至於社會發展內在聯繫的研究。

三、對動物次級產品資源(毛和畜力等)開發和利用的研究。對於古人而言,次級產品資源有時甚至要比主產品資源更為重要,因為它在動物的一生當中可以多次提供、且是重要的生產力要素。

四、動物在古代社會的祭祀或者喪葬禮俗中應用的研究。

五、古代社會骨器製作以及制骨手工業的研究。

今天,我們主要是圍繞「古代家養動物的起源和傳播」以及「畜牧業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這兩個最核心的研究課題,簡要地展開論述。

3研究課題1:家養動物的起源和傳入

人類社會由狩獵階段轉變為以家畜飼養為生業基礎的階段,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變革,有的學者(Davis,1987)甚至認為:動物馴化是足以媲美火和工具使用的一項重要發明。而動物馴化和植物性資源的栽培構成了現代文明的一個基礎。所謂「馴化」,就是人類社會出於物質的、社會的或者象徵的目的,控制動植物同類群再繁殖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類開始把自己作為一個造物主來控制動物的生老病死。


人類和家養動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互利共生的關係:一方面,人類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取動物身上那些對人類有利的一些因素加以發揚光大,比如飼養豬主要是為了吃肉,所以就選擇豐腴的豬的品種進行培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豬的個體越來越大、產肉量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動物原先是在野生環境當中,純粹遵循自然規律生存,隨著馴化的完成,它開始居住在以人類為主的環境當中,遵從於人類社會提供的便利和限制,它需要對此做出適應性的自動演變反應。

下面我們以傳統意義上的「六畜」(即馬、牛、羊、豬、狗、雞)為例來看一下家養動物的起源和傳播。

家狗的起源

我們依據考古遺址出土的資料,認為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出土的狗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家狗,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以前,我們的證據主要包括骨骼形態的觀察和測量以及其他一些判斷方法。


家豬的起源

豬,非常了不起,是世界上最早馴化豬的地區之一。依據現在的研究,世界上最早出土家豬的遺址是土耳其的恰約尼遺址,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最早的家豬也是在距今9000年前,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我們當然有一系列的判斷標準,我們在此重點說一下牙齒釉質病——線性牙釉質發育不全:豬在人為環境當中,拘束引發其生理干擾,體現在牙齒的釉質面上就會出現一些橫向的線狀或溝狀隔斷,這個發病率在家豬的身上是比較高的。賈湖遺址中豬牙釉質病發育不全的狀況比較普遍,加上其他的證據——比如齒列扭曲、數量統計、骨骼形態的觀察和測量、年齡結構的分析、幾何形態學的觀察以及考古學文化現象等,我們從而得到結論:最早的家豬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以前的賈湖遺址。

家豬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距今7000年以前家豬已出現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大量的考古遺址當中,這表明家豬在可能並不是單純地一地馴化成功的,家豬起源的模式可概括為:本土多中心起源。

家養黃牛的起源

家養黃牛在境內出現的時間,至晚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前,無論是骨骼形態和測量數據、還是考古學文化現象以及黃牛在哺乳動物種群當中所佔的比例呈現增長的趨勢等,都證明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時家養黃牛在境內的出現。


但是,在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家養黃牛在境內出現的一些跡象。通過古DNA的分析,我們發現家養黃牛的世系主要是以T/T3型(上一講我們說過,T/T3型黃牛DNA是來源自西亞)為主,這就表示家養黃牛不是本土馴化成功的,而是從西亞傳入的。

家養黃牛起源的研究結論是:距今5000年以前,在甘青地區和東北地區發現了家養黃牛的跡象;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這個階段,在黃河流域普遍發現了家養黃牛的證據。

家養綿羊的起源

家養綿羊起源的最早例證有同於家養黃牛,也是出現在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這個時間段內,甘肅天水市師趙村遺址以及青海民和核桃庄遺址出土了隨葬或者埋葬綿羊的現象;在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時候,綿羊的骨骼比較普遍地出現在考古遺址當中,並且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考古學文化現象(比如用綿羊祭祀),並且測量數據也和現生家養綿羊比較接近。


此外,數量比例的分析表明:家養綿羊在龍山文化時期的飼養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古DNA的研究發現綿羊是B世係為主,這種世系來源於西亞,即的家養綿羊不是本土馴化的、而是從西亞傳過來的。家養綿羊起源的研究結論是:距今5000年以前,在黃河流域的上游地區發現了家養綿羊的證據;到距今4500至距今4000年左右,在黃河流域的中游地區也發現了家養綿羊的證據。

家馬的起源

我們首先來看家馬起源的最早證據,這些證據都集中在距今4000到距今3500年這樣一個時間段內,甘肅永靖大何庄遺址和秦魏家墓地、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以及東北地區的內蒙古赤峰大山前和上機房營子遺址等都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家馬在境內最早出現的零星例證。


到了距今3300年(即商代晚期)的時候,馬和馬車遺存在黃河中游和下游地區突發性地大量出現,河南安陽殷墟、山東滕州前掌大和陝西西安老牛坡等遺址不但出現了大量用作祭祀的馬骨遺存,還出現了馬車遺存。


此外,這個時期的甲骨文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力佐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王畜馬於茲牢」,這句話提供給我們一個信息:馬有專門的地方——「牢」(馬圈)——來飼養,家馬在距今3300年的出現是毫無爭議的。依據目前所知的資料:距今3800年左右的時候,甘青地區和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家馬遺存的跡象;距今3300年左右,黃河中游和下游地區出現了家馬和最早的馬車。

家雞的起源

這可能是學者在國際學術圈開的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20世紀80年代,的一位學者鑒定說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出土有雞的遺存。這項成果發表之後,馬上引起了國際動物考古學界的關注,一些很經典的考古教材就把磁山遺址出土的雞骨遺存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雞骨遺存,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


事情果真如此嗎?此後,我們對該遺址出土的和雞有關的遺存進行了再分析,發現完全錯了:磁山遺址出土的並不是雞,而是雉。


從動物分類學來說:雉屬於雉屬、而雞屬於原雞屬,現生家雞的野生祖先是原雞,它屬於原雞屬、而不屬於雉屬,首先從動物種屬鑒定上就存在問題。


從骨骼形態上看,問題就更明顯了,這張圖向大家展示了雉和雞的一個區別:雞的跗跖骨後面沒有扉棱,而雉的跗跖骨上有扉棱、且從上到下是連在一起的。

我們依據雉和雞在骨骼形態上所展現的此類差異,對考古遺址出土的所有和雞有關的動物遺存進行了再分析和再研究,研究表明:依據我們現在所掌握的資料,距今3300年前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雞是最早的家雞。這是一個時間的下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的長江領域或者更南方的地區有可能會出現比北方地區更早的一些家雞馴化的例證,因為,那裡是原雞的自然分布區。

家養動物起源的模式大體可歸為兩類:

第一類是原生型。以豬和狗為代表,它們是古代先民自己馴化成功的,並且就現在的研究而言: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豬和狗的中心地區之一;

第二類是引入型。以馬、黃牛、綿羊和山羊為代表,它們不是古代先民馴化成功的,有可能是從西亞或者中亞地區引入到境內的。


我們可以通過對東亞和西亞地區早期畜牧業的情況進行比較研究,以在一個比較寬廣的視野範圍內理解家養動物的起源和傳播。距今1萬年以前,境內馴化了狗,而在這個時期,西亞地區馴化了狗和貓。家豬可以早到距今9000年以前,而在此時,西亞地區已經馴化了包括豬、黃牛、綿羊和山羊在內的一些家畜種類。這兩個地區——東亞和西亞——在文明化進程中的一些表徵因素(如定居、農業、家畜飼養、陶器、城市和文字)出現的時間有早有晚,在最初階段呈現平行發展的態勢,但是,包括家養動物在內的一些先進生產力因素的引入和傳播最終使兩個地區產生聯繫。

4研究課題2:畜牧業與中華文明起源

其次是畜牧業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我們由資源、生業和技術的角度切入到中華文明起源這樣一個大的研究框架當中。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們主要承擔了動物考古學和植物考古學的研究。


動物考古學的研究表明: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時候,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已經形成了最起碼包括有四種家養動物(豬、狗、黃牛和綿羊)在內的家畜構成,形成了多品種家畜飼養制度。

植物考古學的研究表明: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時候,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也形成了多元農作物(粟、黍、小麥、水稻和大豆)種植的農業傳統。


動物考古學和植物考古學的研究結果是和文獻資料相吻合的,《尚書·禹貢》里有關於天下分九州的說法,南方主要是兩個州(揚州和荊州),「其畜易鳥獸,其谷易稻」,即長江流域的先民因為自然條件優越,長期以來漁獵業發達、而家畜飼養業相對落後,農作物以水稻為主。

但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已經形成了多元農作物的種植制度和多品種家畜飼養方式,其優越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產量;二是能夠有效地應對農業自然災害的影響;三是可以增加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

中原地區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的時候(龍山文化晚期)兼收並蓄了一些先進的生產力因素(比如黃牛、綿羊的引進),由此,在距今3800年到距今3500年的時候(二里頭文化時期)已經明顯地保持了自己的優勢地位,並且向其他地區施以強大的輻射,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的格局開始形成,為促進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最後,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我剛才的陳述:對於今人而言,一根骨頭就是一件動物遺存;對於古人而言,一種動物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資源。

動物考古學者就是通過這一根骨頭作為媒介,與古人展開對話,研究古代社會,當然,也啟迪著當今的時代。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