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一部有趣的漫畫小說被改編成音樂劇,真正有意思的教育也發生了

由美國暢銷教育漫畫書《點心俠》改編的音樂劇近日熱映。這部音樂劇由賴聲川擔任藝術總監,一對美籍華裔夫妻擔任編劇。胡恩恩是編劇之一,研究所和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她,現於美國長島大學教育信息學院擔任副教授。作為跨界教育者,她眼裡的教育漫畫和美國教育是什麼樣的?

這世界上英雄很多,比如鋼鐵俠,蝙蝠俠,蜘蛛俠等。

但是在紐約,還有一個英雄——點心俠,他們就是奶黃包、鳳爪、蝦餃、春卷、燒麥,和所有的超級英雄一樣,他們守護著小吃王國的和平……這部在北美暢銷的教育系列漫畫《點心俠》,以的傳統小吃為形象,講述的卻是「漫威」式的拯救世界的故事。

《點心俠》教育漫畫

在本周,這群來自紐約不夜城的「點心俠」們從漫畫中走出,被賴聲川邀請到了他在上海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上演一部充滿想象力與智慧的音樂劇。

《點心俠》的主創團隊非常閃耀:藝術總監賴聲川;新加坡籍著名導演張玫彥(為賴聲川美版《暗戀桃花源》副導演);原創音樂設計者杜韻為2017年新晉普利策音樂獎的獲得者;編劇為美國暢銷漫畫書《點心俠》作者是一對美籍華裔夫妻:胡恩恩和她先生吳榮平。

編劇胡恩恩長期在美國生活,大學部就讀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文學專業,研究所和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課程設計專業,現於美國長島大學教育信息學院擔任副教授。為了送給生於紐約的一份特殊禮物,胡恩恩和先生聯合創作了漫畫《點心俠》。

「作為在美國生活的人,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西方創作者對亞洲文化毫無理解的捏造,和亞洲創造者不計成本地向西方風格和概念妥協。對此感到無比疲憊的我們決定創作一個屬於華人的作品,並賦予它別出心裁的人物原型和故事結構。由此我們創作了結合科幻,武俠作品和我們對食物熱愛的《點心俠》。」

正值音樂劇《點心俠》在上劇場熱映,胡恩恩來到了上海,藉此機會外灘君與作為跨界教育者的她聊聊教育漫畫與她眼裡的美國教育。

《點心俠》線下活動 左二為胡恩恩

B=外灘教育 H=胡恩恩

B:《點心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漫畫?

H:美國有很多超級英雄的電影。我老公因為很喜歡英雄漫畫,所以我們選擇了紐約,最多超級英雄出現的地方。

但是當我們到美國的時候,有時候遠離故鄉會讓人覺得寂寞。每一次去唐人街茶樓喝早茶的時候,就是我們感覺到最溫暖,離家最近的時候。就是這種溫暖,讓我想要創造《點心俠》,奶黃包、鳳爪、蝦餃、春卷、燒麥都成為了漫畫的主角。

《點心俠》其實是graphic novel,即漫畫小說。和漫畫區別在於它的出版模式並不是像漫畫一樣一期一期的,反而是像小說一樣,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在美國,漫畫小說是一種很棒的教育書本,但一開始我並沒有把《點心俠》鎖定為只為小孩提供教育功能。

對於我來說,很多東西都是教育,只要可以引發人有不同的想法。我其實比較相信義大利的瑞吉歐教育體系,它強調每個小朋友一出生的時候都會一百種語言,包括講出來的,聽到的,畫出來的。

但是在上學之後,孩子會被教育這些語言都不要了,只有書寫和閱讀。所以,學校其實是把這一百種語言都抹殺了,只留下了書寫和閱讀作為唯一合法的語言。

我覺得孩子其實有數不清的想法和感受,但因為沒有學習字母,他們無法在語言上表達,但孩子其實可以通過繪畫表現出他們的複雜想法。如果你給你的小孩講述複雜的劇情,其實他們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無論是否被冠於教育漫畫的頭銜,《點心俠》的故事內容和角色都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教育的意義,因為教育並不應該拘泥於一種或者幾種形式。

B:據說您的漫畫作品《點心俠》做成了APP?

H:其實一開始我是想要紙質出版《點心俠》,但因為還是學生,沒錢印刷。而且當時在美國,很多人都選擇在APP上出書出漫畫。我想或許我也可以在APP上刊登漫畫,然後我就自己設計了《點心俠》的APP介面。當時《點心俠》的APP還被美國頂尖的電子商業雜誌Fast Company 評為「少見的創意典範:真正有意思的教育漫畫。」

B:不過現在有很多聲音都反對讓孩子用電子設備看書?您怎麼看?

H:如果你兩年前問我這個問題,我認為APP肯定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不過近幾年,很多美國出版公司都選擇了回歸到書本上,我也覺得我們的生活中充斥了過多的電子設備。

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閱讀最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思考的時間,可是當我們用設備學習的時候,我們急於把結果或者過程分享出去或曬出去,這樣反而縮短了思考和沉思的時間。

即使我自己是做APP的,但我認為紙質書仍然是最好的技術。你想想,有什麼東西既可以被隨身攜帶,也不用擔心沒電,還可以放心地把它借給任何人,還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沒有比書本更好的設備了,而且我預測,最後,雖然現在有科技熱,但是大家還是會回歸安靜,追求內心的安靜。

B:作為一名活躍在紐約的教育者和課程設計專家,您女兒也在紐約上學,那您如何看待美國教育?

H:我的女兒在紐約最大的華人居住區上學。選擇亞裔種族佔據大多數的地區上學我考慮到女兒作為亞洲人,必須培養一種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和自豪感。

美國的教育預算里還是考慮到文化和預言差異性,比如紐約州的公立學校有預算聘請翻譯,當召開家長會或者要把學生信息郵寄到家裡時,都會盡量翻譯成其母語,拉進學校與家庭的距離。

不過有意思的是,美國在這些年開始擔心他們的教育不夠有競爭力,比如數學成績比學生差,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很多這樣的新聞,美國反而在學習亞洲。

早在2002年,喬治·布希就頒布了一個《不讓孩子掉隊法案》,規定各州必須測試三年級到八年級學生的閱讀和數學,其實就是增加了很多標準化的能力測試。比如紐約州就用了共同核心標準測試(common core test),不僅考察學生的數學和閱讀,還有外國語言,經濟,藝術,和體育等領域。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都不滿意這種標準化考試,很多紐約家長也不滿意標準化考試。

雖然後來歐巴馬頒布了《每個學生成功法案》(the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其著重於減少學生的測驗,可標準化考試在美國的風頭越來越強勁。

根據全球城市公立學校委員會The Council of the Great City Schools調查 ,一個典型的學生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一共要參加112次標準化測驗; 學生每學期花費20-25小時在標準化考試上,其實八年級的學生最為嚴重。

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紐約家長還組織了一場聯合抵制標準化考試的運動,抵制的核心是家長不滿意共同核心標準測試。因為這個標準化考試不僅僅在衡量學校,其實也在評估教師的能力是否達標,還有州立的教育政策是不是足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能力,甚至一個學校的考試成績都會影響它們是否能得到撥款。

所以,我認為其實美國公立教育正在亞洲化,美國孩子的學習壓力一點也不亞於亞洲孩子,而且同樣在標準化考試中掙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