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林毅夫團隊《吉林報告》引發大討論:東北要不要補輕紡工業短板?

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責編:姚冬琴

一份報告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主角之一是林毅夫。

這份在8月21日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國內智庫組發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報告(徵求意見稿)》(下稱《吉林報告》),稱吉林應轉變重工業趕超戰略思維,在產業發展上既要揚長,也要彌補輕工業的短板。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林毅夫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新結構經濟學的創始人,再加上吉林等東北老工業基地近些年經濟萎靡不振,《吉林報告》一經發布旋即引起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不僅學術界關注,普通民眾也有許多圍觀者。

此次大討論爭議的焦點問題集中在吉林是否適合做輕紡工業——更準確的說法是「吉林省是否需要抓住機遇補輕工業短板」。

在東北經濟發展局勢嚴峻以及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之際,《吉林報告》 引發大討論在所難免。在經過學者、市場、政府等多方研究和討論之後,多年來棘手的東北地區發展能否探索出一個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爭論問題一:一個省同時發展五大產業集群,多不多?

事實上,《吉林報告》的分析框架脫胎於10多年前林毅夫教授一篇對東北問題的分析文章。

日前,面對社會各界熱議的「新東北現象」,一篇名為「12年前林毅夫的文章一語道破東北的殘酷現實」的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林毅夫這篇發表於2004年的文章原名為《振興東北,不能採取發動新一輪趕超的辦法》。

該文是首次應用新結構經濟學分析東北問題之作,核心觀點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改革之前的發展,受益於國家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改革以來的發展,則受累於趕超戰略所遺留下來的,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產品、技術結構。東北振興戰略需要採取遵循東北自身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切忌在東北振興戰略中發動新一輪趕超戰略的老辦法。

按照林毅夫教授開創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解決東北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從「違背比較優勢型趕超戰略」轉軌到「遵循比較優勢型發展戰略」。在此理論框架下,遂有了8月21日發布的30多萬字的《吉林報告》,該報告建議發展以大農業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集群、現代輕紡產業集群、現代裝備產業集群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融合型產業集群等五大產業集群來統領吉林省未來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觀點即出,質疑聲接踵而至。

銀河證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的一篇評論文章《林毅夫要把吉林帶到坑裡?》率先亮出觀點。他認為,即便是一個國家,也沒有必要什麼產業都發展,要發展最有優勢的產業,其他靠國際貿易。更何況,東北三省是的一個地區,需要把輕紡、家電、電子都發展了嗎?如果每一個地區都要發展這些產業,都來與江蘇、浙江、廣東競爭這些產業,的省區之間,還需要產業分工嗎?林毅夫的第一個致命錯誤,是把吉林和東北當成一個國家,而且是大國經濟來診斷,如果吉林需要補短板發展輕工業,那麼,西藏是否也要?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報告》主編、課題執行負責人付才輝在回應孫建波的評論時,對《經濟周刊》記者說,報告之所以提出吉林省具備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的五大產業集群,依據是吉林省的稟賦結構特徵。

「吉林省所在的東北地區目前有超過1億人口,全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只有十幾個。即便在省級層面,吉林省2016年末有2700萬人口,其中16~59歲的適齡勞動人口佔68.65%,人均GDP為54266元,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53980元。目前吉林省的經濟體量與紐西蘭旗鼓相當,但人均收入水平只與非洲加彭相當。吉林省差不多就是一個體量較大的發展中經濟體或地區,這是一個基本事實,而不是應該不應該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來診斷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國土所研究員、原所長肖金成認同這個判斷,他接受《經濟周刊》記者採訪表示,林毅夫團隊提出的五大產業都不錯,這五大產業都是可以發展的。「很多地方政府說要發展哪些產業、不要發展哪些產業,實際上這是誤區。什麼產業都可以發展,吉林連化工都能發展,其他產業有什麼不能發展的?關鍵是這個地方能不能發展起來、能不能把投資者引過來、能不能把企業引過來。」

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也對這個判斷沒有太大異議,他告訴《經濟周刊》記者,除了像海南等一些規模比較小的省份,任何一個省級區域都是幾千萬人口,相當於國外一個國家的規模。因此,從某種角度說,一個省級區域,做五種產業甚至更多的產業,都不會有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輕紡業,就一定要補上輕紡這門課,這個倒沒有必要。」

爭論問題二:補短還是避短?

針對吉林省是否應該發展現代輕紡產業,引發了巨大爭議。孫建波認為,吉林和北歐一樣由於緯度高,半年天寒地凍,不能發展輕工業,並且發展輕工業也沒有必要,他沒有看到韓國、台灣等地在經濟追趕時搞輕工業。

付才輝不認同這個看法,他指出,芬蘭的諾基亞最早從事的是木材和造紙,後來轉型為替荷蘭的飛利浦代工生產家電,轉而生產自主品牌的電視,最後才發展電信設備和手機;瑞典、瑞士早期的工業化也發展紡織、成衣、製鞋等輕工業;東亞的日本、韓國和台灣更是如此。「輕工業在吉林嚴重缺位,並不是其不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而是,其輕工業短板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重工業趕超戰略的扭曲結果。」

資料顯示,在民國時期,東北的輕工業就已經很有規模。1919年,對外貿易總額,東北就佔到27.2%,靠的除了農產品就是麵粉、豆餅和酒精等輕工業品。

解放后,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是承擔國家重工業趕超戰略的主要區域。2014年,吉林省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重是30%比70%,而黑龍江更甚,為20%比80%。即便是2003年開始第一輪東北振興戰略以來,依然沒有徹底扭轉這種扭曲。

因此,補短還是避短,不僅是爭議的源頭,也是爭論的核心所在。

公開反對補輕工業短板的聲音不少。孫建波認為,東北不應該補輕工業短板。他發文表示,林毅夫教授新結構經濟學對解釋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指導后發展國家的崛起也具有極大的政策意義。但揚長補短的建議,卻不能適用於東北。

緊接著孫建波的評論,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也撰文反對林毅夫所提出的吉林應率先彌補輕工業短板的政策建議,反對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強調「輕工業行業基本上是一個競爭性的行業,應該是讓市場發揮作用」。

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也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他認為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並不適用於分析老工業基地。

在回答上述質疑時,付才輝對《經濟周刊》記者說:「我們主張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因勢利導,而不是政府主導。吉林確實已經有一些民營企業進入到紡織、成衣、消費電子等輕工產業。例如,吉林省2016年紡織業規上工業增加值147.36億元,增長16.1%,已經超過能源產業的122.08億元,現在已納入吉林省八大重點工業之一。同樣,2016年吉林規上工業中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近140億元,增長8%,超過能源產業。當前,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需要把握好極為重要的窗口機遇期,惡補輕紡工業的短板,才能讓產業結構步入良性發展。」

在一些質疑聲中,也不乏肯定之音。肖金成向《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作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輕紡業,是一個永恆的產業,在什麼地方都應該發展。「一般來說,國有企業不適宜發展輕紡業,應由民營企業來發展。一些人士之所以認為東北地區不應該發展輕紡業,主要是因為吉林的民營企業比較薄弱。我認為,恰恰是因為東北的民營企業薄弱,才應該發展民營企業。在東北發展輕紡業,一方面可以滿足東北的需要,另一個方面也能滿足俄羅斯、朝鮮、韓國和日本的需要。」

爭論問題三:吉林到底該發展哪些產業?

事實上,吉林的產業結構已經在不斷優化。數據顯示,近5年來,吉林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大多高於50%。這一現象在2016年已有改觀。數據顯示,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5年的10.5:45.4:44.1調整為9.5:44.9:45.6,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升了1.5個百分點,形成「三二一」產業新格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但這還不夠。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接受《經濟周刊》記者採訪認為,一方面,吉林需要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而提高三次產業比例,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另一方面,要加快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高工業競爭力,這既要全面提升汽車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又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吉林現在的主導產業是汽車,還應該是堅持的方向,要在這個方向上去轉型升級,這是個必須要做的。」黃群慧說。

那麼,吉林新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孫建波認為,高鐵時代,充分發掘東北的自然旅遊資源、健康療養資源,把東北打造為夏季消暑和冬季滑雪的勝地,發展旅遊、養老、康復產業。東北應打造農產品品牌,讓東北的優質農產品以高端品牌的應有姿態走向全國市場。在主糧、非主糧、綠色養殖、山珍等土特產領域,構建東北食品品牌集群。整合東北生物醫藥和地道藥材產業,大力發展東北的生物醫藥產業和中藥產業,形成地道藥材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尤其吉林省,要依託全球人蔘主產地的優勢,構建與韓國競爭的人蔘藥材、人蔘食品、人蔘保健品、人蔘化妝品產業集群。

但在付才輝看來,上述內容正是他們提出吉林省五大產業集群的內容之一,而且有更加系統和詳細的分析。

《吉林報告》認為,受益於東北平原的自然稟賦條件,吉林省在耕地與動植物資源稟賦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造就了其農牧業及其農產品加工業以及以中藥為主體的醫藥行業成為吉林省產業結構中首要的長板產業。

受益於吉林省歷史遺產積累的重化工業和人力資本的稟賦基礎,造就了其汽車產業、石化能源及其裝備製造業成為吉林省產業結構中支柱性的工業長板產業。

得益於吉林省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較高的人力資本與科技實力,造就了其健康、文旅與創意以及研發產業成為吉林省產業結構中支柱性的(消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長板產業。

「因此,吉林省目前需要根據其資源稟賦結構與產業積累,大力發展大農業、大健康、現代裝備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融合型產業集群等符合其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深挖經濟增長潛力。」付才輝說。

爭論問題四:東北經濟的關鍵是投資環境還是產業選擇?

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的問題,黃群慧將其歸結為三個大的方面:

一是經濟結構方面。東北三次產業中工業比例過大,服務業比例低,這被表述為「工業一柱擎天」,工業內部結構中重化工業比例過高,或者說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佔比過大,而高新技術產業佔比過低。

二是體制機制問題。這表現為體制機制不順、行政效率低下、思想觀念落後,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比重和國有經濟所佔比例過大,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問題突出,政府優化創業創新發展環境不夠。

三是要素供給問題,存在企業家供給不足進而中小企業培育發展不夠問題,另外東北地區存在人口流失問題,直接影響了經濟增長。這三方面問題影響了東北地區內在發展動力的形成,嚴重製約了東北地區今後的全面振興。

上述三大方面,在肖金成看來,體制機制問題是東北問題的關鍵。「政府是為企業、為老百姓服務的,而不是管制型政府。政府要能提供良好的服務,而不是設置各種障礙。政府要轉型為服務型政府。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事實上,目前各方對《吉林報告》爭議的焦點之一正是其沒有以體制改革作為分析的出發點,因此遭到反對。

東北的營商環境曾讓高層憂心。2016年10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上曾說:「我聽東北一些企業家講,現在想在東北搞一個項目,仍需蓋200多個章,沒有幾百天根本辦不成。還有不少企業家反映,東北的營商環境和南方一些地區相比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東北地區必須全面對標國內先進地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大力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開展優化投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推動『法治東北、信用東北』建設。」

遼寧省紀委、省監察廳、省政府糾風辦創建的網路工作平台民心網披露的東北440件營商環境案例,有一半以上涉及類似工作效能問題,比如辦事拖拉、流程繁瑣、服務態度差等這些問題,讓企業家寒心、讓先行投資者止步。

「東北的問題,根是在投資環境上,不在發展什麼產業上,也不在環境氣候寒冷上。關鍵是投資者去那裡,企業能不能很好地發展?企業效益好不好?企業能不能賺錢?因此體制要創新,如果體制不改變,誰願意到那裡投資?誰又敢在那裡投資?」肖金成說。

付才輝也坦陳,《吉林報告》確實不是從體制論出發,但是,報告認為體制是內生的而且是要在發展中解決的,但不是解決了體制問題產業發展就會自發產生,也不是只發展不需要解決體制問題。

「不論是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的體制,還是現階段東北的體制,其實都是內生於其經濟基礎的,要破局還得從產業基礎出發,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地深化改革,一方面全局的改革還在深化的過程中,可以針對特定產業來改善營商環境,使具有潛在優勢的產業迅速發展成吉林的競爭優勢。」付才輝說。

——————

《吉林報告》主編、課題執行負責人付才輝:

對於後續理性討論持開放態度

《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針對《吉林報告》引發東北產業發展路徑的大討論,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報告》主編、課題執行負責人付才輝日前接受了《經濟周刊》記者採訪,回應吉林究竟要不要抓緊補短板,以及東北發展輕工業的潛在優勢等問題。

做《吉林報告》的初衷: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經濟周刊》:做《吉林報告》的初衷是什麼?

付才輝:做《吉林報告》的初衷,源於新結構經濟學秉持知成一體的哲學,我們不能僅坐而論道,需要起而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是全國首批25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之一,破解東北困局是新結構經濟學是否能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目標的試金石,也是我們作為智庫的責任。除了吉林省之外,我們也調查研究了或正在開展的調查研究還包括河北省河間市、廣東省中山市、西藏自治區、新疆和田、上海市、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案例。可以看到,這些地方分佈在祖國的東西南北;省、市、縣層面的都有。

通過這些典型地區的轉型升級研究,我們不僅僅為當地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而且深入檢驗自主創新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並根據實踐的認識來進一步深化新結構經濟理論。除了我們運用新結構經濟學推動及各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所做的努力之外,林毅夫老師所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也廣泛應用於發展中經濟體與轉型經濟體,如衣索比亞、盧安達、烏干達、吉布地、不丹、奈及利亞、尼泊爾、巴其斯坦、象牙海岸、波蘭等國家。

應用新結構經濟學研究吉林產業轉型升級,來破解東北困局,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的機遇。

引發全國性關於東北振興的大討論始料未及

《經濟周刊》:《吉林報告》引發討論比較多,在你們意料之中嗎?

付才輝:《吉林報告》目前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於東北振興的大討論,讓我確實始料未及,不過也在預料之中。對於東北的發展難免會見仁見智,我們公布徵求意見稿,目的是集思廣益,以進一步完善。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一些人居然沒有看到報告全文,就第一時間言辭激烈地抨擊。

為什麼我又說《吉林報告》引起大討論在預料之中呢?正如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與國際合作計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剛博士在「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微信群中討論《吉林報告》時的發言講到的:「我多次去東北調研,整體來講,產業發展的思路不清晰,或者說方向有誤。長期以來,大家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是東北適合發展重工業和資源型產業,而不適合發展輕紡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這次你們的報告,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所以有些人就不以為然。如果按照這些人的理解,貴州就根本不可能發展大數據產業,更不可能成功。貴州大數據產業成功的案例充分說明,吉林發展輕紡業、電子信息產業等,也是沒問題的。關鍵看政府的有力有為和政策設計。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新結構經濟學在欠發達國家或者區域,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我也瀏覽了一下目前各方對《吉林報告》爭議的焦點,主要是集中在「發展的結構論」與「改革的體制論」上。如果是從發展的結構論出發,爭論的焦點是東北要不要再補輕工業短板;如果是從改革的體制論出發,爭論的焦點是我們沒有以體制改革作為分析的出發點。現在《吉林報告》爭議持續發酵,已經由產業之爭上升為理論框架之爭,我估計還會引發全國性的關於國家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價值的大討論。

會堅定堅持報告的基本結論和主張

《經濟周刊》:如何看待質疑的觀點?

付才輝:對於他人的評論,我們是歡迎的,也學到許多可以進一步完善報告的建議。當然對破解東北困局這麼大的問題,見仁見智是必然的,但對一些沒看我們的報告就激烈反對的,從如何破解東北困局這麼嚴肅而重要的問題來說則有些失望。

對於一些歪曲事實、嘩眾取寵、博人眼球的評論,我們原本不想浪費口舌,但是出於擔心這些言論誤導社會群眾,尤其是影響東北的發展思潮,我們還是不得已進行了澄清。

對於從內部邏輯是否自洽以及各種推論是否和經驗事實一致來評論,而不是因為和其他理論觀點不同就認為是錯誤的評論,我們特別歡迎,並且虛心學習。對於這種理性的討論,我們非常支持,不僅僅有助於我們完善報告,更有利於東北的發展。

另外,目前網路以及社會各界對《吉林報告》的討論,已經超出吉林省經濟轉型的問題,在向理論與政策研究的方法以及理論在指導政策實踐的作用上的討論轉型深化。我覺得關於這些討論是至關重要的,涉及經濟學理論的最高度,是最根本的問題,值得深入討論。同時,我也認為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的創新才是新結構經濟學最為重要的價值所在,一城一池一策的具體應用細節引起爭議在所難免,所以對研究方法的討論比具體應用更有價值,涉及到自主理論創新的時代大問題,我們非常歡迎大家繼續深入理性地討論,真理越辯越明。

《經濟周刊》:《吉林報告》顯示的是「徵求意見稿」,接下來你們會將報告再進行完善嗎?在完善的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觀點可供借鑒?

付才輝:接下來我們會充分吸收各種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報告,但是我們會堅定地堅持報告的基本結論和主張。應該說,《吉林報告》是一份極為罕見的引發業界和學界乃至全社會大討論的學術界智囊報告,能引起大家的大討論,我們很高興,對於後續的理性討論我們也一直持開放態度。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