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0萬億銀行理財剛兌待解 投資要適應自擔風險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因為收益穩健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睞,卻不知在「保收益」的背後,銀行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已經埋下不少風險的種子。在8月19日舉辦的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年北京年會上,多位監管人士和業內人士直言,當前銀行理財規模已經達到30萬億元的體量,但「剛性兌付」是對市場規律的扭曲,還會助長投資者不理性的行為,應實行「新老划斷」,新發產品不能再剛兌。

銀行理財已是當前市場財富管理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8月19日的論壇上,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介紹,目前將近100萬億元的整個財富管理產品當中,銀行大約有30萬億元,佔到三成,但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關係卻也是資產管理市場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通常來講,區分金融產品性質的要素是風險承擔方式和收益的分配方式。從銀行理財來看,「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特徵相同,是由銀行承擔盈虧風險,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所以目前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由監管部門認定為結構性存款,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佔用資本金」。吳曉靈說道。「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符合集合投資的所有特性,發行超出200份以上的產品應按公募基金管理。

而「不保本卻保預期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對市場的扭曲。吳曉靈表示,現在銀行往往在預期收益產品上有了虧損的時候,拿自己的總體利潤進行彌補;一旦這個產品超出預期收益,銀行又會把超出預期收益的那部分作為銀行的利潤計入自己的賬中,銀行會認為虧損由自己墊了,那麼盈利也應該歸自己。但在吳曉靈看來,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全部的收益都歸客戶,銀行只應該收取管理費用。她還提出,現在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太大了,應該把它「新老划斷」,新的產品一定不能再剛性兌付。

央行副行長殷勇也在論壇上表示,「剛性兌付」並不能消除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它只是問題的轉移,而且「剛性兌付」還會助長人們的不理性行為。「剛性兌付問題應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要讓市場機制發揮主導作用,要讓價格波動去提示我們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投資有風險。」

事實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也早已是不少銀行的願景。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該行曾在早些年前出現過一次理財產品違約事件,投資者多次到銀行門口集結示威,銀行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在此之後,該行的理財產品即使是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掏腰包補足,讓產品看上去是圓滿兌付的。

據普益標準年初發布的2016年銀行理財市場盤點顯示,截至2016年末,共有459家商業銀行發行了12餘萬款人民幣預期收益型產品,市場佔比達98.48%,和2015年同期相比,產品發行量增加3.3萬款,繼續創下新高,增幅達36.32%。

但在不斷增長的發行量背後,銀行維持剛兌的這種「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做法實際上會在內部造成風險積累。普益標準指出,投資者對預期收益型產品兌付模式的認知已根深蒂固,使銀行打破剛兌的成本過高。

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進一步指出,過去由於隱形的剛性兌付,銀行理財資金的配置90%集中在債券、非標等資產上,監管背景下,銀行在投資端的收益壓力更大。

業內人士預計,打破剛性兌付也將是未來出台的統一資管新規的最大亮點。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彭向東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將由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產品,銀行只收取管理費或者有固定的分成,客戶逐漸適應自擔風險,剛性兌付的問題會慢慢隨之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優質投資標的減少、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經令不少銀行越來越青睞相對開放且不用承諾收益的凈值型產品。業內機構預計,未來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成為各商業銀行爭奪的焦點。

中信建投宏觀債券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也指出,投資者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存在一個容忍極限,當突破一定的限度,銀行理財的吸引力就會下降,就會驅使投資者投向其他資產。而此時,凈值型產品的吸引力恰恰將有所提升。他對此解釋道,凈值型產品其實類似於基金,實質破除了「剛兌」,風險不再滯留在銀行內部,而是過手到投資人手中,銀行理財的投向範圍將更為廣闊,風險偏好也將會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樞水平將會提高,凈值型產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並且,類比於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資研究能力獲取超額收益的可能,如果做出了相關口碑品牌,其潛在的高收益可能將會對投資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