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環球智庫·健康 | 西瓜打針?果蔬染色?揭秘食品謠言背後的黑色利益鏈

「西瓜打針」、「螃蟹注膠」、「蔬果染色」……夏日炎炎,生鮮美食廣受歡迎,但朋友圈裡的生鮮食品謠言卻開始新一輪傳播,不但使行業損失慘重,也造成消費者「舌尖上的焦慮」。

正在進行的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上,食品安全領域專家通過講原理、做實驗,為公眾詳細「掰謊」,為生鮮美食洗刷「冤情」。

「西瓜打針變甜」的說法屢屢給消費者造成困擾。對此,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在食品安全宣傳周科學實驗展現場開始實驗:一手按住一個西瓜,一手拿著吸滿藍色墨水的針筒,用力往西瓜里推墨水。但當針筒里的墨水剛剛被推進西瓜里時,藍色墨水竟順著針眼流了出來。

「通過打針讓西瓜變甜,在實際中是不可能實現的。」鍾凱指出,有時候我們看到在西瓜中有一些纖維狀物質,這實際上是由於授粉、自然發育等原因產生的正常現象,並不是被注入了什麼不好的東西。

「首先,西瓜皮雖然較硬,但是西瓜瓤是很脆弱的,瓜內部又是一個封閉的環境。通過實驗可以看到,向西瓜內部用針筒注水,不僅要用很大勁,水也馬上就會冒出來。注水的壓力還會把瓜瓤壓碎。同時,針眼會讓細菌進入西瓜內部,這樣的瓜存放不了一天就壞了。商家注了水賣不出去,豈不是得不償失。」

對於曾經在網路上流傳的「螃蟹注膠增重」謠言,鍾凱也進行了駁斥。他說,人們看到的螃蟹表面的小孔,並不是螃蟹被打了針,而是螃蟹在運輸過程中互相擠壓造成的。「螃蟹如果打針受傷,很容易死的。若給螃蟹打針增重,根本放不了多長時間。」

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也帶領團隊通過現場實驗,駁斥了楊梅、櫻桃等「水洗掉色,蔬果染色」的謠言。「我們經常會聽說『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是被染了色』的謠言,實際是果蔬中富含的花青素使其呈現出顏色;它是多酚類物質,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很有益處。」陳君石說。

事實上,食品安全領域已經成為謠傳的「重災區」。國家食葯監總局新聞宣傳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有數據顯示,網路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佔45%。

為什麼類似「西瓜打針」、「塑料紫菜」、「棉花肉鬆」、「假雞蛋」等食品安全謠言會層出不窮?

某食品企業公共事務部負責人透露,由於低成本製作食品安全謠言能抓住消費者心理、打擊競爭對手商譽,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條謠言黑色產業鏈:上游「推手」製作出一條條謠言,下游大批微信營銷公司開始接單,利用微信營銷號大肆傳播。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謠言的發布者已經是團隊化運作,通過發布謠言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擁有一萬冬粉量的微信號轉發一條食品安全謠言的價格為150~300元,個人轉發一次可以獲得5毛錢的收入。

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有人僱用黑公關和「水軍」惡意編造、散布食品安全謠言;一些公眾號將食品安全謠言進行本地化加工,從而賺取市民關注度,提升廣告收益;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競爭對手通過「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謠言,意圖牟取不當市場利益。

食品安全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而且損害了行業發展。不僅如此,有的甚至已經影響了的國際聲譽,如英國媒體曾炒作的「塑料大米」事件。

在2016年底,奈及利亞官方公布的事件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大米並非塑料所制,因為生產塑料顆粒的成本反而比大米高,商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儘管進行了澄清,但這則謠言對的國際形象還是產生了負面影響。

鍾凱表示,治理舌尖謠言,首先需要傳播科學的聲音,減少公眾誤解,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時,也要致力於促進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目前在食品、養生、健康類謠言方面,幾乎沒有有效的懲罰措施,相關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也不強,缺乏判例。因此亟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比如設立「食品誹謗罪」等罪名,對受損企業、單位或個人建立賠償機制,對食品安全謠言傳播源頭和路徑建立追責機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