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羅勝再論互聯網保險

註:本文為保監會發改部副主任羅勝

在6月15日舉行的「第二屆互聯網保險大會」上的發言。

互聯網保險是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去年我在這裡參加了第一屆大會,今天看人還是這麼多,場面還是這麼大,氣氛還是這麼熱烈。一年多來,我一直在觀察這個業態,積极參与各種討論,時不時也發表一些個人觀點。今天藉此機會,我把最近的一些思考和體會,向大家做個彙報。所不同的是,去年時間倉促,我只準備了一個提綱就上台開練,今年時間更倉促,但我還是熬夜準備一個完整的講稿,免得隨意發揮講錯話。我講三個問題。

互聯網保險定義的三個維度

一個嚴肅的討論場,應該對話題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什麼是「互聯網保險」,語義好像有點模糊。熟悉國外情況的專家介紹說,歐美國家並沒有這個概念,這有點讓我感到意外。隨著 「保險科技」等新概念的出現,「互聯網保險」的說法好像有點過時了,大有被取代的趨勢。

在我看來,我們最初談互聯網保險,是把互聯網當作一套複合性的技術體系來使用的,也因此,「保險科技」可以算作是互聯網保險這個大概念之下的一個觀察維度。到後來,我們開始聊「互聯網思維」的時候,是從一種產業形態或者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談這個話題。總而言之,互聯網保險是一個標識明顯、內涵豐富且不斷變化的概念。細究起來,我認為這個概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理解:

一是經由互聯網門戶渠道銷售保險。這個維度非常直觀,保費上容易量化統計,因此成為早期的主流定義,官方的統計指標就是基於這個來設計的。但顯然,這個維度的缺陷也很大,一方面無法反映整個保險運營體系對互聯網技術的吸納程度,而這一點我認為更為重要和實質;另一方面,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形成很多統計上的尷尬:在保險銷售端因採用互聯網技術變得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往往出現統計結果上的偏差。比如我們明明感覺行業的互聯網化程度在加深,但統計指標卻經常指向相反的方向。

二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對保險經營管理的改造這些年來,全行業一直積極引進和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互聯網技術,對保險公司運營各環節的操作流程和作業方式進行持續改造和升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環節,改造的程度不同,或者說互聯網替代率不同。這個維度更接近於所謂「保險科技」的內涵,是一個不限於銷售端而是整體觀察的維度。這個維度的問題是不便於量化,沒法形成一個直觀的統計方式。我們曾嘗試建立一套相對客觀的觀察指標,比如互聯網「轉化率」、「替代率」之類的,但目前還沒有令人滿意的成果。

三是基於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的改變。有時候大家說互聯網保險,更希望聽到的是玩法的不同、模式的改變。比如低至幾毛錢甚至幾分錢一張的保單,就是對傳統大而整的產品模式的改變;微信營銷、第三方平台、比價網站的出現,就是對傳統銷售模式的改變;車險分、線上定損等就是對運營作業模式的改變,諸如此類。這個維度脫離了技術思維,現實中大家也都能明顯觀察得到,但定義上卻更難把握。近些年來,這類經營模式上的小變化不斷湧現,逐步積累,正一點一點改變整個行業。不過客觀來說,導致傳統模式成片消亡的傳說中的顛覆性改變,暫時還沒有出現,黑科技還沒有照亮前程,大家還可以緩一口氣。

去年我提出過渠道觀、產品觀、運營觀、生態觀的說法,從階段論的角度來探討互聯網保險。今天,我更願意將這些說法看作是觀察互聯網保險的不同維度,這些維度共同構成一個更為完整的當前互聯網保險的鏡像。當然,我們都知道,正如馬雲所說,這種突出階段性特徵的概念,遲早都會消亡。未來的保險,互聯網科技的成份在不斷加大,直至全流程改造,互聯網成為基礎,成為邏輯起點,成為常態。基於技術和思維的突破,商業模式還會出現更多更大的創新。

分析互聯網保險可能的影響,常常會陷入一種預言模式。大家知道,預言的命中率是很低的,預言家拼的都是膽子大。互聯網保險對傳統保險的改造和影響,需要細緻入微地持續觀察。在這個進程中,哪幾個方面是最值得關注的呢?我認為有以下:

產品方面:互聯網能賣複雜壽險產品嗎?

互聯網保險誕生以來,大家印象最深的產品創新,主要來自於與網銷和旅行相關的幾款場景化產品,比如退貨運費險、航班延誤險等。這些產品非常細碎,在傳統經營條件和成本約束下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當然也是一種創新,但只是小創新,不足以說明互聯網對保險產品模式的可能改造,真正的改造應該來自於保險的主戰場,產險領域當然是車險,人身險領域應該是壽險和健康險。

車險的遠憂來自於無人駕駛,雖然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到時保險的重點會轉向保險系統安全和產品責任,一樣有飯吃,但畢竟風險總量減少,市場容量自然大幅下降,承載不了目前這麼多供給。車險改造的近慮來自於車聯網,不過雖然大家都很有積極性,很遺憾目前還沒有說服力和推廣性都很強的產品出來。

我重點想說的,是互聯網保險未來對壽險產品的改造,可能是被大家嚴重低估的一個部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互聯網商業的主張是什麼?大家都公認,互聯網奉行極簡主義,產品越簡單越容易被互聯網化。我本人一直持這樣一種觀點,在商業世界中,信息不對稱越嚴重的領域,越會被互聯網改造,改造的幅度也會越大。所有複雜的產品,都有被互聯網解構、簡化、重組的可能,通過人為複雜化而建立起來的市場保護壁壘,一定會被打破,更可能被顛覆,這方面的精彩故事很多,這也是互聯網商業被追捧被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壽險產品一定是複雜的嗎?從精算的角度講,壽險產品無非遵循風險定價和收益定價兩個原則。如果按照風險定價含量排序,含量最高的也就是100%風險定價、0%收益定價的,所 「消費型」產品,沒有現金價值,保費不會返還。這類產品對客戶而言槓桿率高,保額大但保費少。由於保費統計和資金歸集貢獻小,過去不太受公司重視,客戶也很少接觸到,市場份額很低。含量最低的也就是0%風險定價、100%收益定價的,是不包含任何風險保障內容的純理財產品,這是最近幾年保險市場的主角,目前監管部門對這類產品已經表達了明確的政策態度。

除此之外的壽險產品,都是風險定價和收益定價混合。從這個角度來講,壽險產品其實不複雜,可以拆分,可以比價。道理很簡單,但現實的情形卻是,正是由於這種混合,再加上我們在收費和賠付方式上的技術性調整和組合變化,使得壽險產品變得非常複雜。一般客戶對產品的成本構成、價值所在、價格高低甚至賠付條件等,既不太容易看懂,也不一定能聽明白。

第三,壽險產品為什麼被複雜化了? 或者說,為什麼壽險產品總是投資加風險保障的混合形態?最初可能是銷售成本因素導致的。壽險誕生之初,純消費型險種由於件均保費低,銷售成本無法攤薄,只好被市場放棄。採取投資加風險保障的混合形態,件均保費大幅度提升,銷售成本能夠覆蓋,市場才得以形成。當這種操作成為傳統,一切都變得天經地義,初衷也就被人淡忘了。

壽險產品複雜化使得營銷的重要性加大,為營銷員的存在提供了空間。產品複雜化也使得價格隱形化,為營銷員的組織化提供了可能。營銷員高度組織化以後,組織利益又反過來固化原有的產品形態。換句話說,複雜的產品和龐大的營銷員隊伍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保險產品都是被「賣出去」的。有的公司評估,一件保險產品能夠被賣出去,個人營銷的作用要佔到八成以上。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產品決定什麼樣的銷售,現實中也可能,什麼樣的銷售決定什麼樣的產品。

第四,有沒有還原的可能?我個人堅信,為客戶創造價值,是任何商業的終極制勝之道。互聯網的存在,會一步一步逼迫產品簡單化,價格透明化,增強消費者的話語權。在互聯網條件下,只有那些簡單、透明、直抵客戶需求痛點,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而不是淪為渠道利益或者公司暴利附屬品的產品,才會有長期的市場空間。

坦率說,為什麼這些年理財產品能夠賣出這麼大的量,和這些產品的簡單粗暴是有關係的。目前有一些公司嘗試設計不返還的純保障壽險或健康險產品,通過網路銷售降低銷售成本,價格低廉,一度成為市場爆品。過去常有人說,國人不理解風險,習慣非返還型產品,風險不發生時會覺得吃虧。事實證明,如果價格公道,真正解決客戶保障需求的痛點,保險那點道理,客戶很明白,也是買賬的。對於壽險產品的收益定價部分來說,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拼投資收益,因為這是客戶在這個問題上的核心利益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從來都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我認為,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客戶會逐漸「原力覺醒」,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保障的歸保障,投資的歸投資。在客戶的推動下,壽險產品兩種功能的拆分、簡化可能會形成一種方向。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保險業的發展目標就是八個字:「保障做足,理財做長」。當然這只是個人之見,可能有點離經叛道。而且目前的監管政策也不太支持這種分拆,我們只能且行且看。

渠道方面:營銷員將被誰替代?

銷售一直是保險公司最關心的問題,雖然大家似乎都形成了壽險產品不適合網銷的思維定式,但從趨勢上講,隨著消費習慣的代際更替和產品的改造,網銷保險的份額只會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或早或晚,有兩種趨勢是大概率的:

其一,第三方平台的做大。隨著網購習慣的形成,貨比三家將成為保險購買的習慣性動作,客戶入口自然會彙集到平台上來。如果大家對這點還有懷疑,可以看看酒店業,除了少數資深商務客戶,誰還到酒店的客戶端去訂房?攜程之類的門戶做得再不好,仍然是你出行訂房的首選。

其二,保險營銷員隊伍的分化和替代。強大的營銷員組織體系,增強了渠道的凝聚力和銷售的執行力,但同時也加重了銷售成本。短期來看,隨著行業互聯網化程度的加深,一些為減少組織層級、提高底層營銷員傭金佔比而設計的更加扁平化的網路平台開始出現,原有的營銷員組織體系正在逐步遷移。更長遠來看,營銷員隊伍真的是保險銷售不可或缺、互聯網難以撼動的領域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自然語言處理已經越來越接近完全成熟了。語音取代手,對話即平台的時代很快會到來。據統計,語音搜索目前以每年100%的速度在增長,亞馬遜的echo已經賣出了1000萬台,佔美國家庭的10%。我個人嚴重懷疑,一款無所不能聊的聊天軟體,也許會是下一個微信級別的互聯網新產品,美國電影《Her》中男主人公與聊天軟體一往情深談戀愛的場景,也許會在可預見的將來普遍實現。

有人說保險的體驗感不強,正是營銷員的存在,為保險銷售帶來了溫度,這是冷冰冰的互聯網不可能替代的。但如果一款兼具秘書、助手、嚮導、諮詢專家甚至閨蜜角色的聊天軟體出現的時候,您是願意花整段整段的寶貴時間,與其實算不上朋友的營銷員聊保險,還是願意在碎片化的時間裡,與一款隨時互動,對保險產品了如指掌,還不用擔心欺詐誤導的聊天軟體聊保險呢?當然這只是個設想,真正實現也許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我相信,成本過重的營銷員模式,一定會逼迫投資人和經營者千方百計尋找替代模式的,互聯網、人工智慧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可能。

運營模式方面:平安的帝國模式和螞蟻金服的盟國模式,誰更有擴張力和競爭力?

我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說,如何建立與成本壓力和業務需求相適應的技術環境,是保險公司互聯網化過程中一個實踐上的難題。換句話說,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運用,研發和軟硬體投入太大了,小公司玩不起。每一個公司都做平台,都建立獨立的生態體系,也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公司贏家通吃,小公司似乎只有出局的命運。隨著一些科技公司的深度介入,玩法有可能被改變,小公司也能參與到遊戲中來,這可能會更徹底地改變行業的形態和布局。

大家知道,螞蟻金服最近推出了「車險分」,據說未來還要推出「健康分」,以及遠程智能定損理算等一系列「保險科技」產品,免費向加盟的公司開放使用,舉起了為保險業「賦能」的大旗,目前已經聚集了一批保險公司。這就在事實上,形成了以科技為主導的保險平台體系。如果再有騰訊、百度等科技公司加入進來,形成平台之間的競爭,相信故事會更加精彩。事實上,各種為保險公司賦能的大大小小的專業平台,正在不斷湧現,這已經成為行業組織生態建設的一道風景。這也就是阿里的曾鳴教授所講的S2b(平台到企業)模式。

這些平台對誰形成了競爭?當然是保險市場的大公司。以平安為例,我們來比較一下。首先,在技術力量方面,平安有上萬人的IT隊伍和巨額的基礎設施投入,本身就是一家科技公司,一般保險公司難以企及,只有BAT這樣的公司才能與之抗衡。其次,在體系營造方面,從其在汽車、醫療等市場的投資布局來看,平安正在自建生態,自建入口,自成體系。而螞蟻金服本身就是一個入口盡占的生態體系,對中小保險公司有強大的吸附效應。第三,在拓展性方面,考慮到同業競爭,平安的體系是相對封閉的。而如果螞蟻金服放棄直接開展持牌業務,則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平台。這似乎有點類似於操作系統中蘋果和安卓,電子商務中的京東和淘寶。猛虎和群狼之間,誰更具有擴張力和競爭力,還真不好回答。

在這種邏輯的演化下,市場可能會出現三種局面:其一大中型公司面臨站隊的選擇。大中型保險公司要想成為保險市場多極化中的一極,必須轉型為科技企業,並自成體系,但這條路投入很大,成敗難料。如果選擇輕裝上陣,加入陣營,則也許永遠只能成為市場的配角,有野心的公司往往會心有不甘。當然如果商業模式設計得好,也不排除做大的可能,但不會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

其二是重新定義小公司。目前的小公司大部分都是小而全的公司,隨著各種賦能平台的出現,在專業化的驅動下,保險作業的外包程度會不斷加深,這種替代的過程是緩慢發生的,周期性推進,越來越不能回頭。在這種前提下,小公司更可能在細分市場中扮演一個類型化的角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公司會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力。

其三是國有大公司的角色會更加尷尬。互聯網巨頭中,為什麼沒有一家是國有企業?因為這個行業需要特殊的人才激勵模式、資本支持模式和決策運營模式,國有公司目前看不太具備這些條件,轉變起來很難。

如果以上推論成立,可以預料,未來保險市場的故事,也許就是以平安為代表自成一體,與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平台體系之間的競爭,按照京東廖建文教授的說法,是帝國模式與盟國模式之間的競爭。我本來想用「華山論劍」、武林盟主「雙雄對決」這類辭彙來美化一下他們之間的競爭,但最近徐曉東20多秒就KO了雷公太極,武俠世界的光環在人民群眾心目中轟然坍塌,我都不太好意思打這樣的比喻了。實際上,故事沒那麼好玩,商業競爭理性、務實,不怎麼浪漫,有時甚至是很殘酷的。這一點,在座各位中正在創業的兄弟們應該會有體會。

監管的取向和策略

對於互聯網保險的監管,在政策取向和策略上,我個人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監管的適應性。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進入,天然帶有創新的基因,追求的就是不同的打法,最喜歡摧枯拉朽。問題在於保險是強監管的金融行業,嚴密的監管規則一方面防住了風險,同時也因為官方的認可,往往會對傳統作業模式形成固化和強化。新的東西必須經過嚴格的識別和篩選才可能會被監管接納,這必然會增加互聯網保險的進入成本。

因此從導向上,我主張對互聯網保險監管採取相對開放的態度,對於互聯網保險作業模式與原有監管規則之間的衝突,不能簡單從合規的層面予以否定,更應該從更深層面查找規則的邏輯基礎,以風險防範為最終目的,通過規則解釋等方式,尋求規則適應與鼓勵創新之間的平衡。

二是監管的穩定性。任何互聯網保險方面的創新,都意味著人、財、物的大量投入,本身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如果監管規則不穩定,隨意變更,則意味著更多一層監管風險。如果風險負擔過大,則必然會打擊參與者的積極性,抑制市場創新活動,長遠來看對保持保險市場活力也是有傷害的。

三是監管的平衡性。互聯網保險的出現,必然涉及利益調整問題。任何創新,本質上都是一種革命,傳統保險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市場競爭優勢,可能因為互聯網保險商業模式的不同,轉瞬之間就被輕易化解掉了。如果模式的突破是單純建立在監管規則被繞過的基礎上,則會加劇利益衝突。這種情況下,監管應該維護誰的利益?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我認為需要把握以下三點:首先,單純打破監管規則獲得的價值,不是真正的價值,也不是真正的創新。其次,應該用進步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僅僅為了維護傳統利益,就放棄市場的整體發展和進化。其三,原有監管規則被打破以後,新的規則要及時跟上,對監管來說,守住風險底線是硬道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說得不對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End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慧保app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