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判斷企業適不適合做社群的3個標準 | 三壽

三壽說

社群營銷的誘惑有多大,這個坑就有多大,要想跳過這個坑,你就必須先搞清楚這個坑是什麼樣。否則只能是被活埋,或灰頭灰面的爬上來。

能不能做好先不說,你適不適合做這才是關鍵前提,你有過正確的思考嗎?

社群營銷很火,被認為是下一個營銷紅利。2年前就有一些企業拉人建微信群,建社區,搞線下活動,聚人氣留冬粉。以為建群拉人,社群營銷就做成了。

但事實上,身邊敢說自己社群營銷做成功的幾乎很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那些嘗試的企業失敗了,是因為不夠聰明,不夠努力,不夠投入?我想應該不是的。

與一位過去專註在社群營銷的朋友交流,最後讓他推薦幾個成功的企業社群案例,思量半天他只說了一個,說好像真的不多呢。一個專業人士也舉不出太多案例,至少側面反映成功的社群案例真不太多。提前占坑的企業那麼多,成功的卻很少,為什麼?

最近研究了很多關於社群營銷文章和書,也反思過去1年運作社群的經歷。我發現自己犯過一個毛病,只想著趕快建群,卻沒想適不適合做,會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這就是「跟風盲從」的病。

還傻乎乎很努力的發內容,調動積極性,但群依舊死氣沉沉,彷彿只有你一個人,現在想想挺慚愧,犯了如此低級錯誤?推己及人,我們有多少企業也犯了「盲從跟風」的病,而並沒有正確思考究竟適不適合做?

我們總是看到自己的利益,擁有社群就把用戶抓在手裡,方便推送信息,銷售產品。被這種美好沖昏頭腦,又害怕落後於人,所以盲從跟風,缺乏獨立思考。就像曾經的微博、微信營銷時代,生怕錯過紅利卻最終也無所獲。

我的產品(用戶)適合做社群嗎?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本身不適合,再多的努力豈不都白費?還能不失敗嗎?缺乏深入思考,就會缺乏對做社群的正確判斷,多少人在這一步就是敗了呢?

有人說「所有的企業都能做社群」,以前我也會對人這樣說,但這句話是正確的廢話,毫無意義,甚至引人走入歧途。就像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明星一樣,它正確但不是真話。

真話才能引發人正確思考。事實上只有一部分企業最適合做,能成功。而你首先要知道這其中是不是有你(機會有多大)。我們能看到一些知識型(學習)社群發展很猛,如羅輯思維,吳曉波,行動派,桔子會,樊登讀書會等。

這些榜樣能成功,但未必你能成功,它們適合做,你未必適合。關鍵是你必須先客觀審視自己與榜樣的差距,而不是盲目跟從不加判別。

再看看其它,為什麼賣產品的零售型企業社群極少有成功的?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海底撈,優衣庫,褚橙,農夫山泉,無印良品,賓士等這些企業的社群案例呢(至少在社群這塊聽得很少)他們不想做嗎,缺錢嗎,缺人嗎,很顯然不是。

究其原因,他們可能早就清楚自己還不適合做,需要再等等;或意識到社群並非他們最好的營銷方式,還不如把精力投在更有產出的地方。可是你,有沒有如此「謀定而後動」呢

講了這麼多,就是要讓大家在「合不合適做」,方向關鍵問題上花80%精力搞清楚,後面就容易多了。那如何判斷你適不適合做呢?這裡我分享3個自己的思考標準,就當拋磚引玉:

1、產品(服務)本身具有群體屬性,適合用戶一起來玩;

如跑步,羽毛球,讀書,學習;再比如釣魚,喝茶,健身等。但水果,雞蛋,枕頭,耳機等這些就不具有。

比如衝鋒衣,屬於戶外這個標籤,無論戶外騎行,爬山,野營都是一群人。Nike就是其中的典型,雖然賣的是鞋子,但是運動鍛煉是群體屬性,所以NIke+社群也是業界標杆。眼鏡,餐廳,可樂就似乎比較難了。

如,尿不濕/奶粉品牌針對媽媽群體,組建育兒社群,容易聚集媽媽群體。

海爾互聯網冰箱「馨廚」就是典型的案例,它革命傳統冰箱功能,融入互聯網,一台冰箱擁有影音娛樂,天氣查詢,美食菜譜,食材超市功能。

用戶能夠就美食,做菜的問題和經驗在APP上交流互動,微信公眾號@馨小廚 也擁有數十萬冬粉用戶。這就是通過產品功能實現用戶連接,進而營造了社群,讓廚房生活更便捷。

當然,可以通過這3個標準來思考自己的企業是否適合做社群,或者應該如何尋找到切入點,把方向給弄正確了。只有找到那個用戶的共同興趣(連接點)才能真正建立社群,而不是湊人數,一盤散沙。

而這裡我講的社群,是指用戶能夠自主、自願的互動交流,群主(企業)無需過度干涉仍可自運營的組織,形態可以是BBS,微信群或QQ群,但這些也僅僅是承載形式。

並非那種僅依靠群主維護,群主不發言就死氣沉沉,廣告橫行的社群。至於好的社群應該是怎樣的呢,後面我再繼續分享。

相關閱讀:

《喬布斯讓Apple紅遍世界的黃金圈法則》的理解與運用

水煮生活:書太多便成災 ,果真如此!!

思考:小心,別被小程序帶進坑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