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武漢車站砍人事件反思:如何面對兒童的「殘忍」(乾貨推薦)

加盟【安東尼有聲雙語繪本館】請致電0371-86073175、或致電(可加微信):18538511756、15639085335、18638637707!

======我是正文分割線======

事件回放

2月18日,武漢火車站,一些慘烈的照片與視頻從這裡迅速在網路上傳播開來。一名食客,因為一塊錢的熱乾麵差價,與老闆發生爭執,情緒失控,將老闆殺死,砍頭斷臂,扔進了垃圾桶中。事後,砍人者被爆出有精神障礙。

又是一場人間悲劇,就在那麼一瞬間,人的情緒彷彿被惡魔俘獲並拉向了深淵。當我們回過頭來思考情緒的失控、性格的偏執乃至精神的障礙時,它們的成因是複雜的,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但大抵都繞不過,不良的成長環境以及情緒人格教育的短缺。

我們發現,在兒童中,存在著一種「孩童的殘忍」。他們或者會打罵同伴、破壞物品、欺負弟弟妹妹等,更常見的,很多小孩會殘忍地對待小動物,摔貓、燒螞蟻、扯斷尾巴等。這些行為,在成人看來,是殘忍的。但在兒童自己看來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兒童是否有了解他人想法及感受的能力,兒童又是如何看待並表現其行為的。在教育及心理學中,這些問題被歸為兒童的道德與社會性發展。

皮亞傑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附加@Justin Lee關於自我道德發展的經歷】

2~5歲,自我中心

孩子們完全是自我中心的,一切的行為目的都是滿足自我的願望並且避免外界的懲罰。這種願望可以是愉悅、好奇、安全感等等。

【那時之所以這麼殘忍,是因為心裡只有自己,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自己準備的,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為自己提供吃穿的人,家裡用的動物是為了給自己提供好吃的肉,而別的小孩子是為了陪自己玩兒而存在的,至於其他的東西也都是為了讓我覺得好玩兒準備的——讓它們活著是為了好玩,傷害它們殺死它們也是因為好玩,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殘忍」。】

6~8歲,權威服從。

兒童對於正確或者錯誤沒有明確的概念,驅動他們行為的,是家長、老師等權威人物的想法或者規定。甚至對同一事物的道德判斷,會因為在不同的場景,不同權威人物而變得不同。

【後來上學了,學會了區分有益的動物和有害的動物,覺得懲惡揚善是使命所在。於是開始保護青蛙、保護蜜蜂,而對偷吃的老鼠和捕捉青蛙的蛇則是殺之而後快。那時候膽敢徒手把蛇扯斷、敢用汽油燒老鼠——善與惡的區分並沒有讓我告別「殘忍」,反而讓我做殘忍的事情更加心安理得並理直氣壯。那時候之所以殘忍,是因為被善與惡的教育迷了心竅。】

8~10歲,初步自律。

兒童對於道德的判斷,漸漸從權威服從變成了自律,兒童開始理解校規、家規、法律、普世價值等外在的規則。兒童開始能夠從他人,從集體的角度去思考自我行為的意義和結果。兒童的道德判斷已經開始擺脫外界的約束,併產生自律的萌芽。

【我隱約意識到,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並不是為我們人類準備的,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意識到這一點對我來說極其重要,我發覺那些以「善惡」為名的殺戮,多麼的殘忍而血腥!我從那時才學會尊重生命,慢慢遠離殘忍。】

10~12歲,道德自律。

兒童開始自主地思考善與惡,公平、利他等概念。兒童逐漸拜託了法律等外在道德條約的束縛,慢慢發展出了真正的對於他人、對於事物的同理、同情的體察,開始更多地,由自我內在的判斷,做出道德的決策和行為。

【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媽的意思:雖然為了食物而屠宰不可避免,但溫柔地對待刀下亡靈,至少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加柔軟。至此,我覺得自己真正與童年的殘忍告別了。現在想想,我媽那句話,或許只是讓我不要把雞血弄得到處是,而我卻從中理解出善意,也算是心有所思、固有所得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以上可以看出,兒童的發展,有著不同的階段,是與成人不同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具體的年齡階段特點,捕捉兒童敏感期,善加教育和引導。當家長發現兒童有較殘忍的行為時,可以試著從下面幾點來尋求解決。

1、避免過度焦慮以及過激的處置

無論是關於道德決策,還是兒童的同理心,都有其本身的發展過程。如果父母在兒童幼小時,對於兒童的「殘忍」行為,過分焦慮,大聲呵斥乃至體罰,或者說出「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等話時,兒童並不能夠準確地理解父母表達的意思。反而,幼兒是趨利避害的,是尋求安全感的,他們會因為父母粗暴的對待,壓制自己的行為以獲取安全感,取得虛假的「道德提升」。

長此以往,兒童會發展為「討好型」或者「叛逆型」的孩子,削弱自我的力量以及遵從自我內在認知而自由、勇敢地行動的能力,甚至孩子會產生冷漠的傾向。同時,虛假的道德,是孩童順從周圍世界、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其本身是脆弱的,在遭遇人生打擊、周圍社交改變或者戰爭、革命等變故時,有時會突變為真實的殘忍。人性中的殘忍本能,只是被暫時壓抑,而不是由於自我的發展,變「殘忍」為「慈悲」。

2、客觀的歸因方式及民主的家庭氛圍

父母對待兒童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認知。例如兒童走路被凳子絆倒,有的父母會說「這是凳子的錯」。這種對待方式,會潛意識地告訴孩子,無論做什麼,他都是正確的,這自然會加重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又或者,父母在家庭中十分獨裁和壟斷,要麼父親或母親說的完全對,要麼就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在兒童觀察周圍的世界時,他自然會覺得世界是武斷的,他人的想法,可能是不重要的。同時,獨裁的不融洽的家庭關係會加重兒童的不安全和焦慮感,而當兒童不能向父母正確地宣洩情緒時,就可能會轉移到弱小的事物上。

所以父母要客觀地對待兒童,教會兒童在生活中,正確地評判正確和錯誤,認清孩子自己的責任,引導他能夠客觀淡然地處理自我同他者的關係。同時,家長應該發展民主的家庭氛圍,多嘗試將兒童拉入家庭決策的討論中,在家庭的互相討論中,既讓兒童學會正確地表達自我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慢慢走出自我中心化的傾向。

3、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由於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例如在8歲之前,兒童不太可能理解愛護、敬畏生命等概念。對兒童來說,體驗重於說教。一場田園探秘科普之行,一部將動物擬人化的動畫片,一本生動的注入情感的繪本,一場角色扮演或者角色互換的家庭遊戲,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教育兒童,其他生命也是和自己一樣,有感受、有情感的。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通過各種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通過遊戲的方式,影響幼兒對於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使其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接受成人的教育,並更好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作為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視角,設置合理、客觀的體驗式的教育。對於更高年齡的兒童,也常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向兒童講解普世的價值觀。

4、兒童群體的引導

除了家庭,學校和兒童的朋友圈子,也是影響兒童認知及其行為的重要因素。人作為群體性生物,本就有屈服於群體壓力而做出不良行為的傾向,兒童更加看重朋友們對於自己的接納。兒童的友誼,既不穩定,又有很強烈的排他性。兒童有時會迫於同夥的壓力,而做出像殺死一隻動物或者欺負某個小夥伴之類的行為。在兒童圈子中,這些行為會被作為勇氣和忠誠的考驗。

於是,我們更加需要學校、家庭對於兒童行為的引導,注重在平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兒童正向的行為,加以及時的關注和鼓勵;對於兒童可以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如打架、欺凌等,在教育與疏導的同時,避免採取諸如罰站等能夠強化兒童「被關注」感的處理措施,這時最好的懲罰是阻止兒童獲得同伴的關注,無論這種關注在成人看來是好的(獲得獎勵),還是恥辱的(比如被罰到講台、和老師吵嘴等),這時應切斷兒童因錯誤行為而在群體中獲得關注的途徑,私下冷靜地加以教育和引導。同時,學校、家庭、社區也要多組織兒童的聚會和群體性的活動,引導孩童群體積極的目標導向。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兒童有撕紙的權力,兒童有玩火的權力,兒童也有燒螞蟻的權力。這些是講,兒童,尤其是幼兒,正是通過天然的好奇心,通過各種各樣的遊戲,認識世界,發展自我。站在兒童的角度,兒童的一些「殘忍」行為,有著雙面的解讀,他們可以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作為家長,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放低到孩子的視角,以孩子的角度,敏銳地覺知,同時,為兒童營造開明、客觀的家庭氛圍,呵護兒童真實自我的力量,循循善誘,讓普世價值,讓善良與聰慧,讓寬容與體諒,自然地生根、發芽。

您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

喜歡就在文末點贊,歡迎留言!

點擊下方標題,即可查看本公眾號往期精彩文章:

小安:安東尼繪本館品牌創始人、聯席董事長

安東尼文化傳播-官方微信平台是最有誠意的繪本閱讀分享平台,我們每天分享精品繪本,同時分享有趣、有愛、有價值的故事,目前已經有超過【40萬】家庭關注,影響人群超120萬以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