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天趣:中國盆景藝術的審美理想

【盆景大家談】

天趣:盆景藝術的審美理想

撰文|朱良志

薦圖|黎松柏

盆景藝術雖然是一個微型世界,但它卻是藝術的代表形式之一,人以盆景來美化生活,盆景是人藝術化人生態度的活的形式。這門藝術先後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並在日本得到突出發展,進而傳到歐美諸國,今天它已經成為世界人們喜愛的藝術形式。盆景中所體現的審美趣尚反映了東方美學觀念的一些根本性問題。

作為獨立藝術的盆景發展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盆景不是有藝無學的簡單技藝,其中集納了豐富的理論。研究這些理論,對豐富美學的研究領域也很重要。從總體上看,追求「天趣」是盆景藝術的根本創造原則,本文討論幾個與盆景「天趣」相關的理論問題。第一,盆景藝術的形成與「觀生意」的哲學密切相關;第二,盆景藝術的以小見大,小不是對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縮景觀;第三,古拙是盆景的基本美學風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態的審美趣味,而是活潑潑的生命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縛扭曲雖然有傷物性,但其總體旨趣則是為了巧奪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盆景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境界的創造,而不是簡單的形式美感。

盆景藝術的形成,

與「觀生意」的哲學密切相關

「生意」是盆景的靈魂。庭院里,案頭間,一盆小景為清供,稍近之,清心潔慮,細玩之,蕩氣迴腸。勃勃的生機迎面撲來,人們在不經意中領略天地的「活」意,使人感到造化原來如此奇妙,一片假山,一段枯木,幾枝虯曲的干,一抹似有若無的青苔,再加幾片柔嫩嬌媚的細葉,就能產生如此的活力,有令人玩味不盡的機趣。

明代盆景理論家呂初泰說:「盆景清芬,庭中雅趣……縈煙笑日,爛若朱霞。吸露酣風,飄如紅雨。四序含芬,薦馥一時,盡態極妍。最宜老乾婆娑,疏花掩映,綠苔錯綴,怪石玲瓏。更蒼蘿碧草,裊娜蒙茸,竹欄疏籬,窈窕委宛。閑時澆灌,興到品題。生韻生情,襟懷不惡。」①明文震亨是一位對盆景很有研究的藝術家,他說:「吳人洗根澆水竹剪修凈,謂朝取葉間垂露,可以潤眼,意極珍之。余謂此宜以石子鋪一小庭,遍種其上,雨過青翠,自然生香。」②幾根綠竹,數枚石子,經過藝術家的神手,就賦予了它生香活態。清康熙時園藝學者陳淏子的《花鏡》是盆景藝術的重要著作,其中有言:「若聽發乾抽條,未免有礙生趣,宜修者修之,宜去者去之,庶得條達暢茂有致。」③所謂「條達暢茂」,就是儒學所說的生生之條理。

一盆清供,取來一片山林氣象,招來幾縷天地清芬。小小的盆盎中,有了自然的「生香活態」,有了天地的「生韻生情」,有了生生而有條理的機趣,既盡天「情」,又顯天「理」。哲學家所說的「翳然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的境界,就在小小的盆景中實現了。盆景藝術家創造的不光是眼前所看的物,一個與人無關的瞻玩對象,而是創造出一片與人的生命相關的世界。盆景就是人「生命的雕刻」,藝術家創造一片活的宇宙,是為了展現玲瓏活絡的心靈。

哲學是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哲學,強調「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高德行就是創化生命,天地間的一切都貫穿著生生不已的創造精神。盆景也受到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盆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形成在宋代,盆景的諸種形式到了兩宋時期已經具備,盆池、盆花(如盆梅)、盆山(即山水盆景)等植物盆景和山石盆景都已進入成熟期。宋代經歷了儒學的復興,融會道禪哲學的理學和心學先後產生,而盆景藝術發展成為人們廣泛喜愛的藝術形式,與這一哲學思潮密切相關。

宋代哲學家多強調「觀天地生物氣象」對於心性修養的重要性。宋代哲學家普遍重視盆池、盆栽和盆景藝術,因為他們把這當作「觀天地氣象」的手段。周敦頤「窗前草不除」,要藉此「觀天地生物氣象」。他有《盆池》詩云:「三五小圓荷,盆容水不多。雖非大藪澤,亦有小風波。粗起江湖趣,殊無鴛鴦過。幽人興難遏,時繞醉吟哦。」④他在盆池的「風波」中吟詠,領略天地生生的趣味。強調「萬物之生意最可觀」的程顥,將「觀生意」落實到平時的行為之中,他的弟子張九成記載道:「明道先生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勸之芟。明道曰:『不可,常欲觀見造物生意。』又置盆池蓄小魚數尾,時時觀之,或問其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⑤庭草之茂,可見生機勃勃;游魚之樂,更見心靈的自得。南宋朱熹酷愛盆景,嘗做一山水盆景,置於熏爐前,山水在煙雲中縹緲。他有詩道:「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雲氣一吞吐,湖江心渺然。」(《汲清泉奇石……因作四小詩》)宋代哲學家將盆景作為觀天地生生氣象的工具,對盆景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元代以後的很長時間裡,理學是一種官方哲學,它對盆景生意的關注,成為盆景藝術發展的重要思想支撐。

盆景作為獨立藝術的確立,就是在重視「生意」的哲學氛圍中產生的。盆景的製作,以突出「活潑潑」的生命精神為根本。盆景作為案頭壁間之作,與人朝夕相伴。盆景不是外在山水景物的替代品,而是將世界的「綠意」引到案頭,置人心間,使人窺通造化的生機。小小的盆景讓人體會到無往不復的變化之理。

盆景的以小觀大問題

鄭孝胥有《花市》詩云:「秋後閑行不厭頻,愛過花市逐閑人。買來小樹連盆活,縮得孤峰入座新。坐想須彌藏芥子,何如滄海著吟身。把茅蓋頂他年辦,真與松篁作主賓。」陳從周將其改為「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以此來形容盆景藝術小的特點,真將盆景的神韻傳達了出來。

盆景是一個微型世界,正如王十朋所說的,他是「藏參天覆地之意於盈握間」,相對於外在世界來說,盆景是以小為其特徵的。元人稱盆景為「些子景」,就是小景的意思。盆景在小中見大,正所謂「一拳石亦有曲處,一勺水亦有深處」(清畫家惲南田語)。但「小」只是構成盆景的形式因素,並不是它追求的目的,盆景藝術家根本不是要創造一個小景,那種認為盆景是越小越好的觀點,是違背盆景藝術傳統的。這裡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誤區,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辨析。

第一,盆景的概括性問題。一般認為,盆景是一門「具體而微」的藝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⑥。盆景的以小見大,是在咫尺中見出廣袤的山林。這種凝練和概括的觀點,表面看來,大體不差,但細究,又見其不然。這種觀點所依循的是特殊和一般、部分和整體的思路,如一盆古梅小景,只是山林的隱喻形式,是體現山林氣象的個別,或者說是表現更廣大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自身並不具有完滿的意義——因為使人們想到更多,所以它才有意義。這樣的思路是西方典型概括的思路,並不符合的藝術傳統。

藝術觀念有一種當下圓滿的思想,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圓」,它是圓滿的,無所缺憾的,而不是一個殘缺體;它是一個「全」,味味俱足,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意義世界。盆景藝術的當下自足的思想,正是這一觀念的反映。白居易詩云:「拳石苔蒼翠,尺波煙杳渺。但問有意無,勿論池大小。」⑦關鍵是「意」,有「意」即足矣。並不在盆池的大小。

盆景的「自足」意義還反映出:不論大與小,關鍵是要看對生命的安頓,自足不是說讓人嘆為觀止,而是使人到此心安,自足說到底是心靈的慰藉。陸遊《盆池》詩這樣寫道:「門外江濤涌雪堆,埋盆作沼亦何哉?兒曹不解渠翁意,新脫風波險處來。」⑧門外大江相臨,有江濤涌雪,何必做一個小小的盆池?詩人說,你哪裡知道我的心,我正是從世界的驚濤駭浪中來,塵世滾滾,到處風煙,我唯在這一席几案之間,面對小小的盆池,將我驚恐的心安頓。這就是「自足」。李漁說:「幽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石岩下和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人生活在塵世中,有各種各樣的束縛,盆景家的山林之想,是要掙脫現世的束縛,胸中有超越的衝動,李漁所謂「原非得已」,借盆景來表達。「無聊之極思」,指心中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寂寞,並不是生活的不舒心、不暢快,而指心靈的超越夢想無法得到伸展,所以要磊出自己的「山林」,雖不下堂席,而座擁世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使得群山綿延,綠水迢遞,都在目前。

盆景藝術中所說的以小見大,不是由較小的空間推展到更廣闊的空間,由眼前的物想到不在眼前的物,那是簡單的聯想,而在於心性境界的擴大。

第二是微縮景觀的問題。18到19世紀,西方人在初接觸和日本的盆景時,常常稱其為微縮景觀,他們將盆景理解成這樣一種藝術:將山石和樹木縮小到一個可以容納的盆子里,控制它的成長,甚至盡量選擇一些矮化的植物,從而創造一種山林面貌的微型化景觀。這種觀點在今天的也比較流行。人們常常注意到盆景的「縮」的特點,盆景藝術界常說「縮地千里」、「縮龍成寸」、「縮得群峰入座青」,把大自然的美濃縮到一個小小的盆子里去,從而咫尺千里,以小見大。今天我們對城市中的微縮景觀倒不陌生,像深圳的世界公園和北京民族園等,都是將真實景觀按比例縮小,從而使人在很短的時間裡領略豐富的景色。

我們說的盆景,是一種藝術形式,是藝術家的獨特創造,並不是在盆子里放上一些植物就是盆景,那是「盆栽」,還不能稱為藝術作品。藝術是心靈的創造,是藝術家獨特體悟的產物。一些通過矮化方式培養出的植物,放到盆子里,如人們熟悉的金橘,與真正的盆景藝術毫無關係。如我們不能在盆子里插一枝梅花活了,就是盆景了,這充其量只能稱為簡單的「盆梅」劉鑾《五石瓠》說:「今人以盆盎間樹石為玩,長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約之,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蓄蟲魚,概稱盆景。」這一段話被盆景界廣泛徵引,其實這裡所說的盆景,有很多也並不能稱為藝術作品。

盆景不是微縮景觀,它表現的是感覺中的世界,是一種夾帶著人的感情和對世界理解的藝術形式。從形式上也可看出,它不是山水的一個截面,不是一段山水,而是一個活的世界,它自身就是一個整體。好的盆景如一首詩、一幅畫。的盆景是寫意的藝術,正像杜牧《盆池》詩所說:「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白雲生鏡里,明月落階前」,小小的盆池,就是一個宇宙,是記載藝術家獨特體驗的天地。明人夏言《減字木蘭花》(詠盆池荷花)云:「圓荷的歷,一朵高花圍眾碧。承露團團,絕勝仙人掌上盤。孤妍綽約,未數千葩並萬萼。幽意誰知,小小盆池也自宜。」⑨人們在小小的盆景中,感覺到的是心靈的怡然,這和所謂微縮景觀了不相類。

盆景的古拙和苔痕問題

19世紀下半葉,法國商貿團中一位叫萊納德(M. Renard)的學者在廣州見到的盆景,他對這種從未見過的盆栽植物很驚異,他將其稱為「可憐的植物」,在他的眼中,這些盆景只有幾英寸高,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很可憐,樹皮被剝去,枝幹被盤得扭來扭去,沒有生氣的樹上只有幾片黃黃的葉子——要命的是,人竟然認為沒有樹葉的樹反而更美,它們的形象與美的原則完全相反,他真不明白人怎麼會喜歡這樣的東西⑩。初見盆景的西人有這樣的觀點倒不奇怪,但直至今天,在,仍然有一些學者認為,美學是一種病態的美學,像山水畫的枯山瘦水,園林的假山等,都是一種病態的不健康的形式。有的學者將盆景的審美標準概括為枯、老、曲、病,認為它奉行的是一種追求丑的病態的美學觀(11)。

這樣的觀點是很難成立的。盆景藝術所追求的不是病態,而是生機勃勃的活意,其中包含人深沉的生命感受。這裡我們從盆景的尚古拙、愛青苔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盆景自宋代發展至今,歷經變化,但有一個根本的追求不變,這就是對古拙的追求。盆景尚古拙的傳統是在兩宋之際就確立的。兩宋時流行的古松、古梅、石菖蒲等,無不崇尚古拙。明人屠隆說:「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針毛短簇……令人六月忘暑。」(12)他認為古松有一種古淡幽雅的美。配盆等也要追求古雅,好的盆樹「更須古雅之盆、奇峭之石為佐」。明文震亨說:「古梅蒼蘚,鱗皴苔須垂滿,含花吐葉,歷久不敗者矣,亦古。」(13)松要古淡,梅也要奇古,古梅蒼蘚,大有拙意。清人金農有詩詠古梅道:「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樓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這位晚年極愛畫古梅的畫家最愛梅花古拙蒼莽的韻味。

唐代以來,文人有養石菖蒲的風習。石菖蒲是菖蒲和石相依偎的藝術,一盆案間的石菖蒲,微波淡淡,綠意盈盈,真是清泉碧缶,古趣盎然。蘇軾說:「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聯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14)張耒描寫他案頭的石菖蒲說:「爰有瓦缶,置水斗許,間以小石,有草郁然,俯窺其根,與石相結絡沒,其生意暢遂,顏色茂好。」(15)人們愛石菖蒲,愛它在古趣中透出的生機。

盆景藝術在發展中形成很多流派,如揚派、蘇派、嶺南派、徽派、閔派等,流派紛呈,但有一個共同點,都表現出對古拙風格的摯愛。如蘇州的樹樁盆景很有特色,樹榦多枯拙,小枝必虯曲,枝葉參差,頗見嶙峋之態。蘇派利用榔榆所做的盆景,也多體現出拙態。揚派的盆景多選怪石老木,追求枯潤之美。徽派的古梅頗著名,追求古傲蒼勁的風韻。福建盛產榕樹,所以閩派盆景也多在榕樹上做文章,氣根叢錯,干根一體,樹榦搖曳多姿,風格古淡。

盆景追求古拙之趣,不是病態,它通過古拙要表現世界的真實。宋人戴昺盆梅詩中有「剝盡皮毛真實在」的詩句,剝鑿梅枝,剝去的是一個表面上華麗的喧囂的表象,它不是世界的本相。盆景藝術是要刊落浮華,直擊本相,由幻及真。不是盆景藝術家獨愛老根,在盆景藝術的形成期,藝術家就深知,要從根本上反映世界的秘密,在幾乎死寂的形式中說新生,說一個生生世界的真實相。竹冷秋窗凈,石瘦盆池清,盤曲古梅影,悠然扣我心。好的盆景給人心靈的寧定,一縷案頭的清芬,可以斥退外在的滾滾風煙。其實我們在現代盆景藝術家周瘦鵑的盆景中,就能感受到這種凜凜清氣。

南宋蕭東之《古梅》詩云:「百千年蘚著枯樹,一兩點春供老枝。」正像本文前面所舉的那位法國學者所說的,盆景常常是幾片嫩綠鵝黃的葉,與蒼老虯曲的古枝形成強烈的對比。枝愈枯愈好,葉愈嫩愈佳。幾片葉是當下的鮮嫩,枯朽枝是百千年的老枝,古淡和秀潤就這樣結合到一起,將當下的鮮活揉進了歷史的幽深中,從而寄寓人們獨特的歷史感、宇宙感和人生感。體現了人對生命的認識。

哲學有一陽來複的觀念,無往不復,循環不已,這就是「天地之心」——宇宙生命的核心精神。程頤說:「生意闖然,具此全美。」所謂「闖」,就是枯楊生華,於沉寂中的躍起,體現強烈的生命力,洵為宇宙中至美之物。藝術於枯拙中追求新生的觀念,正受到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

人欣賞古拙,並非是欣賞反常的美。在美學看來,體現出生生之意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就盆景來說,我們可以想象,紫色的鈞窯瓷盆里有湖石几許,一枝古梅盤旋,展現其婉轉而流麗的身姿,虯曲的枝頭,但見得幾朵粉白色的梅花淺斟慢酌,散發出淡淡的幽香,這香氣如同一團輕霧在葉間徘徊,又像是在你的心中輕輕地打開一幀畫卷。難道這樣的景緻和氣象就只能以「丑」來概括,什麼是美,美難道就必須如牡丹一樣艷綽、芍藥一樣芊綿?

其次是關於苔痕的問題。青苔是盆景的重要元素,古代盆景藝術家說:盆景無青苔,如人未穿衣。盆景製作要選根、置盆,培土,栽種之後又要鋪苔、置石、綴草等。青苔是盆景中不可缺少的。陳淏子《花鏡》說:「凡盆花拳石上,最宜苔蘚。」甚至有人說,沒有苔痕,何以稱盆景?

盆景理論也對苔痕給予特別的注意。陳淏子《花鏡》說:「須邑極細棕絲縛吊,歲久性定,自饒古致意矣。凡盆花拳石上,最宜苔蘚,若一時不可得,以角泥、馬糞和勻,塗濕潤及枝椏間,不久即生,儼若古木華林。」(16)明末清初藝術家巢鳴盛《老圃良言》說:「仍將大枝截去,以蜜塗之,蟲巢其上,自饒古意。復以馬糞和泥,掩其潤處,或用魚腥水澆之,便生苔蘚,尤助野趣。」(17)明人呂泰初也說:「老乾婆娑,疏花掩映,綠苔錯綴,怪石玲瓏。」(18)如此,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盆景藝術。

盆景中的苔痕,是美得叫人心碎的點綴。蒼苔對於盆景來說,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靜謐幽深,一是時間的超越。就前者而言,青苔歷歷是人跡罕至的結果。王維對青苔有特別的注意,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寫青苔在微光下閃爍著夢幻般的影,突出境界的靜謐和幽深。而「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遙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寫得更神秘,真是苔痕夢影,一個細雨中的上午,詩人在闃寂的小院里,望著深幽的院落,忽然感到青苔的綠意向他襲來,簡直要將他席捲而去。其實,盆景藝術家就想創造這種深幽寂寥的境界。

一段枯木、一拳頑石,著些許苔痕,如同從上古而來的青銅器上布滿了斑斑銹跡,使人油然而生一種時間的感嘆。盆景界有「苔封」的說法,所謂「盆池清淺薄苔封,弱竹叢叢個影重」(19),「苔封」一如「塵封」一樣,點綴在枯枝和頑石間,如同護持一段遙遠的過去,古趣盎然。斑斑苔痕在小小的盆景中蔓延,似乎從人的心裡爬過,給人一種似幻非真的感覺,這真是夢一般的苔痕。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滿布苔痕的盆景在、日本、朝鮮半島流行,其實有佛教的色空思想因素在,這也是東亞文化的共同基因之一。盆景的流行顯然受到刊落表相、直透本真的哲學思想影響。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實的,艷麗蔥翠原非長物,即使是鋪天蓋地的芭蕉,頃刻間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大美不言,真水無香,無一物者無盡藏。人要到水落石出處求真實,到生命的最低處尋意義。如花美眷,也會隨似水流年去,而這帶著苔痕夢影的幻境,使人的性靈得到超脫。

捆縛的盆景是否有違自然的原則

植物盆景製作,不能任其生長,必須要塑形。盆景藝術家使出種種手段,對植物進行改造。一個好的植物盆景製成,少不了要經過截斷、捆縛以及不斷的修剪等過程。前人有詩云:「體蟠一蔟皆心匠,膚裂千梢尚手痕。」(20)體蟠,指捆紮樹枝。膚裂,指鑿削樹皮留下的裂痕。千梢尚手痕,指樹的小枝經過捆紮修整后留下的人工痕迹。一件植物盆景做成,植物真是備受折磨。

這種製作方式不僅受到一些西方學者的詬病,在古代,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異議。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文字:「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天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龔自珍是借盆景的捆縛來寫當時萬馬齊喑的思想狀況,渴望思想的解放和個性的自由。就思想史而言,龔自珍等的論述是有價值的。但我認為,這類說法並不屬於討論盆景藝術的範圍。我們不能將龔自珍等的比況之說,當作對盆景藝術的批判。因為它們並不是專就盆景藝術而論,也不符合盆景發展的實際。龔自珍說,一市盆梅皆有病,那麼不病者恐怕就只能是「天梅」——未經人工「盤剝」過的梅,難道我們要提倡一種不能修整的園藝觀?至於說造成「病梅」之「禍」在於文人畫士的怪癖,如果說這是怪癖的話,恐怕是整個藝術的怪癖,即如以曲為美而言,就有深厚的文化哲學因緣。今天甚至有論者將盆景和裹小腳相提並論,認為是應該拋棄的國粹,附和一些對文化懷有偏見的西方學者的觀點,這樣的看法是沒有說服力的。

文化有泛愛萬物、順應自然的思想,盆景的製作過程與這種思想有衝突。不少論者談到了這一點。道光時詩人鄭獻甫有詩道:「種樹厭盆花,馴禽厭籠鳥。玩賞必咫尺,所見亦何小。」(21)詩人從愛惜自然生命的角度,反對盆花籠鳥之類的束縛。

這方面的觀點是有它的合理之處的,盆景製作過程的確有傷害自然原性的傾向,它引起人們的惋惜和愛憐之心也是自然的。但是,不可能讓自然原樣不動就是愛自然。以道法自然為根本原則的藝術,強調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最高原則,並不代表保持自然的原樣。即使像周敦頤那樣的強調順天理的哲學家,他建築新居,也要讓人們除去道邊草樹,只不過囑咐不要傷害其他不必要的樹木。如果原樣不動,人類將住在一個荒原上。這樣的愛護自然,其實是一種偽自然主義。盆景的修剪在唐時就有流行。如李賀《五粒小松歌》:「綠波綠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藝術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也適應於盆景。周瘦鵑說:盆景製作六分自然,四分人工,其實人工的結果也要做出自然之勢,即人工即自然。盆景是藝術家的創造,它是人所「做」出來的,但在「做」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原則,其實就是遵循自然,淡去「人工」的痕迹。盆景製作不是為了傷害自然,而是以自然為最高原則,體現自然的生意、自然的活力,彰顯自然的活潑精神,一直是盆景藝術家所追求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盆景藝術不是要對鮮活的樹木進行凌遲,而是要在瀕於絕滅的枯枝爛木中,培養生的因素,展現生命永遠不可消失的精神。盆景藝術家製作盆景一般會尋找一些老樹根,有的甚至是數百年的老根,有的是等著入灶就火的廢料,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培植,細心呵護,最後枯揚生華,顯示出生命來。盆景藝術家是要在枯老的樹木中尋找活意,而不是將鮮活的樹木折磨成枯朽。明屠隆談到枸杞盆景時說:「當求老本虯曲,其大如拳,根若龍蛇,至於蟠結柯干蒼老,束縛盡解,不露作手,多有態若天生然。」(22)老樹枯根,經過藝術的神手,讓它顯示出生機,而且「不露作手」,不留下一絲人工痕迹,如天然所生,所謂「既雕且琢,復歸於朴」。

優秀的盆景製作講究氣勢,絕無病態,更沒有猥瑣和畏怯,有的是雄視闊步,英氣勃勃,即使是一些老乾枯枝,經過藝術家的創造,也能神采飛揚,清雅可觀。如不少以古松、蒼柏、古梅、榆樹、榕樹等為主體的盆景,極力表現嶙峋傲岸之態。有的盆景的飛枝下探,如神龍入海。嶺南派陸學明的大飄枝,就有飛旋之勢。有的故意創造出迎風之態,突出其八風不倒的氣勢。這類「風木」盆景很多。有的榕樹盆景,利用其氣根旺盛的特點,極力強化其根系深扎之勢,有咬定青山的意味。有的盆景取被雷所劈的老根(俗稱雷木)為材料,雖經磨難,仍然蒼翠如滴,極富歷史滄桑感。

由此可見,盆景是真正的枯木逢春,不是將鮮活的樹木弄成病木,而是要將一段病木,恢復其生命的活力,將沒有魅力的枯木,變成有韻味的藝術形式。

境界是盆景的審美理想

盆景是人的創造,是人靈性浸染的結果。不是在盆中栽上幾株花木就叫盆景,那隻能叫盆花。如文震亨所說:「若盆中栽植,列几案間,殊為無謂,此與蟠桃雙果相類。」盆景是人的獨特創造,它是一個小宇宙,一個活的生命世界,一個與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假山、樹木、苔痕等等,這些都是實在之物,藝術家的萬般變化則是虛功,實者虛之,方有妙造。截枝、剪葉、捆紮、配景等,這些都是技術性手段,這些技術練得最嫻熟,也不能成為一個盆景藝術家。而在這種種手段之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緊握著,這就是藝術家的靈心,富有詩情畫意的靈心,富有生命關懷、宇宙情愫的靈心。這樣的靈心妙想,才能穿透具體的物、操弄有形的法,穿過寂寞的時空,超越紛擾的世事,翻為藝術的華章。這樣創造的盆景藝術才能感人,不是它的形式感人,而是在形式背後有一種力量,一種充滿人的溫情的力量,一種深邃的歷史感、宇宙感和人生感,這樣的東西才能感人。這就是盆景藝術所說的「以意為主」、「意在筆先」、「心統木石」。

萬法如如,皆為心造,盆景亦當如是。盆景藝術是「意」生之物,是藝術家所創造的一片心靈的世界,一件好的盆景,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盆景的最高審美理想就是境界的創造。所謂境界,或稱為意境,是藝術的最高理想,也是盆景藝術所追求的。境界的要義,就是創造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僅僅具有一些形式美感,不能稱為真正的盆景藝術,一切好的盆景創造,都帶有藝術家個人的獨特體驗、獨特的生命感受。

藝術發展到中唐以後,不僅強調與「人」有關,更強調與「我」有關,形式美感固然重要,但生命意義的傳達才是根本。創造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盆景的藝術世界。盆景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沒有偏離重視境界的道路,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當代。當代盆景藝術家徐曉白先生創作的《歸樵圖》,雖然是個老主題,但其表現卻有獨特的意味。徐先生有詩寫此盆景:「小橋流水斜,深處有人家。遠徑歸樵晚,無心閑落花。」我們看嶺南派大師素仁的作品,他是個僧人,他的盆景效法倪雲林畫意,蕭散歷落,著意簡淡,多是一樹清高,在平淡中有清氣流出。他的很多作品也很有意境。

人將盆景當作「臥遊」之具。盆景置於几案間、庭院里,觀花觀葉,四季皆宜,不下堂筵,而知溪山清遠,徘徊戶庭,可得自然意趣。古人有所謂「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具足;會心不在遠,篷窗竹屋下,風月自賒」的說法,我們不能僅僅將此看做是愛好自然山水的趣味,盆景絕不是外在山水花木的替代物,「臥遊」是心靈的安頓,而不光是外在自然美的欣賞(23)。

徐曉白先生有詩說:「要知盆景妙,畫意與詩情。神似超形似,無聲勝有聲。」這是對盆景藝術特點出神入化的概括。在藝術種類中,盆景是一種與繪畫最接近的藝術。沒有繪畫的傳統,幾乎不可能出現盆景藝術,盆景是畫的延伸形式,它是立體的畫。在,畫被稱為「無聲詩」,山水畫不是空有外在山水的面目,而要有詩情,所謂詩情,就是有超越於形式的精神因素蕩漾其間。鄭板橋曾為一座園林題下「小李將軍粉本」,盆景就是「小李將軍粉本」。更確切地說,盆景與畫的親緣關係主要體現在山水畫上。盆景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貫穿了水墨山水的精神。在世界上,只有人發明了水墨山水畫,而今天為世界人們所喜愛的盆景產生於,水墨山水畫具有肇創之功(24)。

盆景重視「畫意」,就是重視盆景的境界創造。文震亨說:「最古者以天目松為第一,高不過二尺,短不過尺許,其本如臂,其針若簇,結為馬遠之倚斜詰曲、郭熙之露頂正拳、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子昭之拖拽軒翥等狀,栽以佳器槎牙可觀,又有古梅蒼蘚、鱗皴苔須垂滿含花吐葉歷久不敗者矣亦古。」(25)張漣《東郊土石物盆景石詩》說:「太山石韞土,埋沒孰知好。譜自雲林傳,名並崑山噪。」(26)他說有些石頭非常適宜做盆景,可以做出倪雲林畫中的意味。清程庭鷺在《練水畫征錄》中談到徽派盆景時說:「以畫意裁剪小樹,供盆盎之用玩。」明末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說他的盆景所選之樹木,「務取其根干老而枝葉有畫意者」。陳淏子《花鏡》有關於蘇州盆景發展動向的記載,「近日吳下出一種仿雲林山樹畫意」的作品,他認為這樣的作品可為「雅人清供也」。清陸延燦《南樹隨筆》說:「邑人朱三松,模仿名人圖繪,擇花樹修剪,高不盈尺,而奇秀蒼古,具虯龍百尺之勢,培養數十年方成。或有渝百年者,栽邑佳盎,伴邑白石,列之几案間,或北苑、或河陽、或大痴,或雲林,儼然置身長林深壑間。」(27)寓大畫家之畫意入盆景之中,使朱三松創造了名垂歷史的好作品。

「畫意」也為當代盆景藝術所重。周瘦鵑曾說:他的盆栽有很多是依照古人的名畫來做,他做成的盆景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王煙容的《新蒲壽石圖》等,真所謂小小盆景入畫圖。

【註釋】

①見其所作《盆景》一文,此文收在明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是書刻於明萬曆年間。

②《長物志》卷二,《盆玩》。

③《花鏡》卷二,中華書局,1956年。

④《擊壤集》卷三。

⑤張九成《橫浦文集》附《橫浦日新》,四庫全書本。

⑥這種觀點很流行,如陳植《造園史》談到盆景時說:「不論是樹木盆景還是山水盆景,務必『小中見大』,達到『縮龍成寸』或『縮地千里』的要求。當然,要達到這些要求,首先要能『大中見小』,然而加以概括和再現。」(見該書313頁,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

⑦《過駱山人野居小池》,《全唐詩》卷四百三十一。

⑧陸遊《劍南詩鈔》,見《宋詩鈔》本。

⑨見《賜閑堂詞》,《全明詞》收錄。

⑩M. Renard, "Chinese Method of Dwarfing Trees", Gardeners' Chronicle, Vol. 6, 1846.這則資料引自李樹華先生所作的《盆景文化史》,林業出版社,2005年,第169頁。

(11)如《中西古典園林比較》,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1-73頁。

(12)屠隆《考槃餘事》之《盆玩箋》。

(13)《長物志》卷二。

(14)《蘇軾集》卷十八。

(15)《石菖蒲賦》並序。

(16)此書1688年刊刻,見其中的卷二《種盆取景法》。

(17)《老圃良言》一卷,道光十一年(1831年)刻本。

(18)《盆景》一文,此文收在明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

(19)《袁宏道集》卷十六《瓶花齋集》之四。

(20)何應龍《橘潭詩稿》中有《和花翁盆梅》。

(21)見其《補學軒詩集》,《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三十八收錄。

(22)《考槃餘事》之《盆花箋》。

(23)「臥遊」本是繪畫中的一個術語,由南朝宋宗炳提出,所謂「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作山水畫張之於壁,以盡山林之想。後人以「澄懷臥遊宗少文」名之,北宋山水畫家王詵(晉卿)說:「要學宗炳澄懷臥遊耳。」元倪瓚說:「一畦把菊位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

(24)盆景的發展也受到花鳥畫的影響,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受到山水畫影響。因為即使是盆松、古梅等花卉盆景,往往也多以山石為配景,組成一種獨特的山石花卉的關係。

(25)《長物志》卷二《盆玩》。這裡所說的馬遠、劉松年、郭熙是宋代山水畫家,盛子昭(盛懋)是元代山水畫家。

(26)宣統刊《杭州府志》卷八十四。

(27)這裡的北苑指五代畫家董源,河陽指北宋畫家郭熙,大痴指元代畫家黃公望,雲林指元代畫家倪瓚。

湖南益陽些子景盆景工作室主人@羅躍飛自薦新作如下:

江蘇無錫藏友@五嶽至尊 推薦藏石如下:

精彩回放:

質樸含蓄 清新俊逸 ——鄭志林盆景藝術賞析

紅色枸杞醉枝頭 格桑花漫溢芬芳

盆景藝術造型實用教材 ——《嘯傲風雲》之感想

留白藝術在盆景創作與生活中的妙用

張先覺:試論盆景藝術技巧的匠與師

「師法自然」是盆景藝術創新的基礎

盆景是藝術和技術的結晶

陳文圖盆景藝術欣賞

盆景歡迎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