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親歷了一次漢服成人禮,明白了什麼叫漢文化!

文/雒增庭

漢文化,準確的來說是一種只存在文字詩篇中的文化,一種丟失的文化。而漢服,更是一種快要被遺忘的民族服飾。漢族之所以稱為華夏民族,名字中的「華」便是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故稱古為華夏。但同時,漢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丟失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

所謂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具有天人合一,飄逸洒脫的風格。而漢服的穿著者普遍有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

在最早的禮樂記載的書中——《詩經·周南·樛木》中就記載了這麼一段熱鬧的漢禮氣氛: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昨天,我受朋友邀請,參加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漢服冠笈禮儀式。

所謂冠笈禮,即華夏族的成人禮,在古代,男子滿20歲行冠禮,表示其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在15歲後行笈禮,及笈之後便可嫁人。乃禮儀之邦,而冠笈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這個傳統一直從西周延續到明朝。《禮記》中有記載: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因如此,此項禮儀對於日期、參禮人員、服制、禮器、音樂和流程都有嚴格的要求。現代成人禮則是在少男少女滿18周歲時舉行的向成人邁進的儀式。參禮人員有贊禮、笄者父母、正賓、笄者、贊者、有司、賓眾。

作為整場活動的親歷者,給我最直觀的的感受是莊嚴和典雅,更多的,卻是感動。在這個漢文化極為尷尬的社會還有人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做著關於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事。

他們只有一個樸素的感情,就是我們只是普通的華夏兒女,想要讓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復興傳承下去。

社會發展到今天,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儀禮」就是其中之一。「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我們民族特有的人文傳統。這一次漢服成人禮,是一場莊嚴神聖的儀式,也是希望漢文化和漢禮回歸的一次踐行。這種文化的消失,無疑是民族的悲哀。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眾所周知,日本的和服、朝鮮韓國的韓服都是由傳過去的,所以他們在自己國家重大節慶時期都穿著自己的國服慶祝。

日本和服

而我們,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很多場合都陷入尷尬的境地。有的漢服愛好者穿上漢服被人認成和服,我的一個朋友穿著漢服走在街上回頭率那叫一個高,但大家都是那種看傻子的眼神。有人嘲笑,有人反駁,也有謾罵。對此,正如知乎上一個網友回答關於漢服和漢禮的問題時說:

那些摸著石頭去撿祖宗瑰寶的人即使姿勢再難看,也比站在岸上冷嘲熱諷者作出的貢獻要大。

漢文化和漢服回歸的關鍵,在於文化認同感。由於我們漢民族意識的單薄,導致漢民族族群身份的迷失。同時,西方世界的文化輸出又進一步擠壓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所以大有一部分人會嘲笑漢服,造成了如今的尷尬境地。更有人認為漢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喪失了它,必然迷失自我,喪失根本。漢服是區分漢族與其他不同族群的重要標誌之一,因此其具有無法抹殺和迴避的民族屬性,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穿起漢服,就會極大的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文化的回歸和發展有生存的土壤和文化具象的載體。

而我們在復興漢文化的同時,也應該更理性,不要一味主張「回到過去」,如果背離了文化的創新性,就會窒息文化的發展。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漢服和漢文化,必將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以後的我,也想穿上這一身衣服,過每一個華夏傳統節日,見證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文章來源:【羽匯漢服】QQ興趣部落

PS: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