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君如:也談「文化自信」| 文化縱橫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便捷購買《文化縱橫》2017年8月號紙刊。

✪ 李君如/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文化縱橫》_21bcr

[導讀]9月10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在建院20周年之際,舉辦「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化」高端學術論壇。本文系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先生的發言稿,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聯繫起來,完整地提出「四個自信」,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進理論創新獲得的重要成果。媒體上已經對此發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提出「四個自信」特別是提出「文化自信」的意義,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人深受啟發。

這裡,我以《也談「文化自信」》為題,換一個角度談幾點認識。

李君如先生

「文化自信」提出過程的簡要考察及其對「文化自信」內涵的認識

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並和「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連接在一起,成為今天人們都在講的「四個自信」,有一個歷史過程。

首先,我們要了解,「文化自信」這個問題,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強調「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想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顯然,「文化自信」當時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提出的,或者說,主要是對文化工作的要求。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時進一步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角度強調要有文化自信,這樣,文化自信就成為對全黨全社會尤其是對廣大黨政幹部的要求。

在2014年10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樣,就把「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聯繫了起來;而且指出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都貫穿了「文化自信」。這裡強調的「文化自信」,作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的文化自信,顯然已經不全是觀念形態的狹義文化的文化自信,而是廣義「文化」的文化自信。

2016年5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個問題深化了,強調指出:「我們說要堅定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裡強調的「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應該是貫穿在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中的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只有它才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慶祝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完整地提出了「四個自信」,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在堅持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同時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論述還有一些,在這裡我們不一一引用了。

從上面簡要的歷史考察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們對「文化自信」的認識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對文化工作的要求轉為對全黨全社會各項工作的要求;第二次轉型,是從狹義文化的文化自信轉為廣義文化的文化自信。所謂廣義的文化,已經不單是指我們文化工作者從事的文化,而是滲透和貫穿在我們的道路、理論和制度中的文化。這是什麼呢?我理解主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以及體現我們價值觀念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現在談論「文化自信」的文章,絕大多數談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正確的,但還不夠。

為什麼說不夠?

第一,我們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不僅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更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增強對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今天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作出巨大貢獻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不是也要繁榮發展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傳統文化只有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因此,我們既不能以弘揚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名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名輕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講文化自信,就要對古代的和近現代的、當代的優秀文化都充滿自信。

第二,我們強調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自信,不是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採取「拼盆式」甚至「大雜燴」式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不是提倡那種不加分析的文化自信。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總結」就要分析。比如毛澤東就分析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有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之別,而新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又有相同又有不同。我們知道,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有的是從上一時期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在否定上一時期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後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同上一時期的文化完全對立的。

因此當我們強調要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要充滿自信地繼承發展時,強調的是要從歷史和文化整體的意義上來把握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第三,我們強調從歷史的整體的意義上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化自信,重要的是要善於揭示和把握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優秀文化中相貫通的內在的價值觀念、民族美德、人文精神。我們知道,在文化研究中,「古今中外」始終是一個難題。文化自信研究中也有這個問題。這裡強調的「相貫通」,就有一個是以「古」貫通「今」,還是以「今」貫通「古」的問題,這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個難題。但是不論是「古」是「今」,是「中」是「外」,都要能夠直面今天的問題、解決今天的問題。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應該是從文化上堅定對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完整地講,是「對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特別是他論述的「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有一個明確的自信對象,這就是「特色社會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自信」就是要從文化上增強對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什麼叫做「從文化上增強對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在本體論上,就是要認識到今天我們堅持的特色社會主義,從文化之根上追溯,來源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地說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特別是,他在論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時,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見解:「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這裡,第一次提出了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

事實上,人對在歐洲誕生的馬克思主義特別青睞,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科學社會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當切合。比如在《禮記·禮運》中早就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樣的社會被稱為「大同」。這部著作,許多專家認為,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它反映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但是,書中提出的「大同」思想,對歷代政治家都有深刻的影響。這種「大同」,指的是堯舜時代「公天下」的社會。

儒家學者十分懷念夏以前「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社會,後來,許多思想家把這種對過去的懷舊轉化為對未來的追求。比如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康有為的《大同書》,認為社會是不斷進化的,最後實現的是「大同」;而且,這樣的「大同」不僅是的「大同」,還是世界的「大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是以「天下為公」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說,「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已經成為這個民族最高的社會理想,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正因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追求,有這樣的文化基因,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傳到的時候,人特別能夠接受這樣的社會理想。早期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並不都是後來的共產黨人,但他們都是接受過傳統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都是追求「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的人。比如研究馬克思主義在的傳播史,就可以發現最早向國內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是同盟會元老朱執信、宋教仁等人。至於共產黨人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忠實繼承者,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也包含了為中華民族社會理想而奮鬥的民族追求。

也就是說,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華民族追求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決不是偶然的,其中除了近代以來社會的內在矛盾有這樣的必然性,還由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就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社會主義思想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求,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方法論上,就是要通過文化特別是價值觀建設來完善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特色社會主義。

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尤其需要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而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特別重視思想文化建設,在指導思想上強調馬克思主義化;在文化建設目標上強調要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具有特色、風格、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在文化建設方針上,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進文化繁榮發展。

在今天特彆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堅強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一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而作出新的貢獻。

我們有這樣的自信。毛澤東曾經說過:

「採取現在的方針,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會繁榮發達,黨會經常保持活力,人民事業會欣欣向榮,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

這話說得多好!不僅要強大,還要使人可親!一個「使人可親」的社會主義,應該是一個和平的、和諧的,歸根到底,就是一個文明的。

我們已經確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堅定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進程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進程,也只有在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中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由此決定了,建設同21世紀中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又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的中華新文明和用這種新文明培育的社會主義新人,是我們重要的奮鬥目標。

文化
縱橫

文化重建 價值重生

轉載須知

後台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進入微店

點擊「閱讀原文-進店」進入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