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支撐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健康,而且長壽之道也得益於中醫藥養生。中藥中熬藥是技術活,這和人生旅程一樣,急不得。
《醫學源流論》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和西藥不一樣,中藥中許多關鍵成分要想發揮療效,就必須經過時間的慢慢「熬」。
(中藥的學問)
有典故記載,乾隆年間的蘇州城裡,有兩個有名的大夫,一次在街上遇到一對患有同樣雜症的夫婦,兩位大夫認為這是分高低的天賜良機,於是各治一位,看誰先治好。
擂台就在大街上,經過三個多時辰的角逐。妻子始終沒有多大起色,而丈夫則明顯有了變化。然而,核對藥方時發現一模一樣,那到底誰贏了呢,兩個大夫爭執不下?此時人群中一位老者站了出來,說道:「贏在等上,輸在急上。」
人群紛紛發出疑問聲。老人接著說:「看病不只是簡單的望聞問切,關鍵還要看熬藥,熬藥是一個慢過程,藥性需要文火慢慢催逼出來,不能急。醫論講的『久煎取其熟而停留』就是這個理。救治妻子的先生過於急於求成,熬藥時間只用了半個時辰,而救治丈夫的先生則用了六刻鐘,從時間控制上高下立判,要想藥效好,就需要足夠時間去萃取出葯里的精華。」
人生何不如此?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俗話說「酒是百藥之長」,在傳統文化白酒也是如此,有數百年歷史的洋河更是深諳此道,用慢慢「熬」把綿柔「酒性」發揮到極致。「一年之計在於春」,但對於洋河來說,卻是「一年之計在於秋」,其淵源出自需要等的「頭排酒」。
每逢夏季來臨,白酒廠家的傳統是「夏不釀酒」,即在夏季停產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不蒸酒,而是將酒醅繼續放在窖池裡,持續發酵。在釀酒上,這種工藝叫做「壓窖」,通常一壓就是30多天。
洋河也採用壓窖的傳統工藝,但與眾不同的是,洋河有著自己更加長遠的堅持,他的壓窖時間更長, 6、7、8三個多月都不蒸酒,堅持所有的酒醅必須在全廠7萬口窖池裡進入了休眠狀態。正常情況下,洋河酒都必須經過一個180多天的超長發酵周期,這當中,壓窖就長達110多天。
之所以能夠超常的做到這麼長時間壓窖,聽說跟洋河獨有的綿柔酒釀造工藝有關。綿柔的核心是「三低工藝」,講究的是低溫入窖、低溫發酵、低溫餾酒。有人這麼比喻,說低溫釀酒好比是,煨湯時講究的「小火慢燉營養好」,小分子物質、健康物質等特別多,酒的品質也就特別好。
當然,「等待」也是有代價的。發酵時間長,酒質固然好,但產量卻也因此低了不少。據說,好多年前洋河酒廠內部有工人提建議,為了增加產量需要改一改工藝。但酒廠沒有採納,始終堅持著「頭排酒」做法,好在它們有7萬多口窖池的規模優勢,不必為產量犯什麼愁。
等待,總會得到歲月最好的回贈,無論是中藥的「藥性」還是傳統白酒的「酒性」無不如此。在事事求快、時時求速,效益代表一切的當下,社會愈發浮躁,更需要積澱。人生也是如此,成功和偉大就像中藥,得小火慢慢熬。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廣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