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宿遷市長王天琦「看地名,解歷史」,又一篇「用心用力」的開場演說

8月6日上午,銀行江蘇省分行2017年年中工作會議在宿遷召開,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天琦為此次會議做開場演說。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昨天下午,中行與宿遷市政府簽訂了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我們一起以「行動的力量」推動了銀地雙方的深入合作。

上個月,廣峰同志代表中行邀請我在這次會上作個報告,我了解主要出於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我是市長,請市長代表當地和大家見見面、介紹一下情況。另一方面,可能我平常講話「官味」不是很重,大家願意聽。一個人講話的好壞,聽眾自會判斷。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對每一個講話的態度都是四個字:用心用力。領下這個任務后,我一直在思考,和大家談些什麼呢?銀行主要做錢的生意,和大家談錢嗎?談錢傷感情。那麼談什麼呢?談感情,談感情才能來錢。但談感情不是上來就說我愛你,那樣反而會讓人反感。關鍵還要讓對方從你身上看到一些可貴的東西。可貴在哪裡呢?還是那四個字:用心用力。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業,這四個字大概都是成功的訣竅。

在正式開始之前和大家再套個「近乎」,宿遷與中行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段佳話。這首先要從一個人說起—談丹崖。

談丹崖

談丹崖是江蘇淮安人,1912年,經孫中山批准,談丹崖參與籌備銀行,是銀行首批創建元老。談丹崖1926年創辦了江北慈幼院,聘請李宏增任第一任院長。而李宏增正是宿遷人,北京大學畢業。可以說,江北慈幼院是中行人與宿遷人第一次牽手。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地級宿遷市成立以來,中行已與宿遷進行了無數次的牽手,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合作共贏。

當然,我上來就跟大家談感情,並不僅僅是為了拉近和大家的距離,更為主要的,是想通過我的介紹,能夠讓大家對宿遷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有的感情都是從了解開始,逐步深入,然後建立起信任。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宿遷,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我把今天報告的題目定為「看地名、解歷史」,通過一系列的地名來解讀宿遷的歷史。

一、徐,古代的慢生活

介紹宿遷首先要講「徐」,因為宿遷的先民,從大市範圍看,早期被中原地區的華夏人稱為淮夷,又稱徐夷,商代也稱為「徐方」。

關於「夷」,說文解字曰: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說明當時還處在漁獵時代。

淮夷是生活在淮水流域的「夷」,這個好理解,那麼徐夷從何解釋呢?《晉書•地理志》記載,「蓋取舒緩之義,或雲因徐丘以立名」。意思有兩種說法:第一,徐州地區地表多殘丘,地形有所起伏,徐,即表示舒緩的地形。第二,徐夷這個部落以前生活在徐丘這個地方,因地取名。徐,既有舒緩之義,也有慢的意思。現在大家都倡導慢生活,上古我們這片就是慢生活,匆匆忙忙從來與優雅無關,這片區域當年很富足,而且很優雅。把江湖看淡,才能把生活過慢,這片區域也不是特別出江湖故事的地方。

說到徐,就不得不說和「徐」相關的兩個重要地名:徐國徐州

徐國:徐氏為顓頊、皋陶的後代,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徐國由始而來。《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古之徐國,即淮夷也」。徐國最早在山東魯南地區徐丘一帶,後來魯國逐步強盛起來,徐國因魯國勢力擴張而向南遷移,先是到彭城一帶,然後再往南接近淮水,到了現在泗洪一帶穩定下來。在商王朝時,淮夷屬「甸」之列,甸,王田也,即王的田地,說明當時這裡是商王朝財力的重要來源。因地理條件優越、物產豐富,淮夷徐國逐漸強盛起來。至周穆王時,徐偃王嬴誕在位,大行仁義,國力更盛,周邊有36個國家都派人向他朝貢,疆域擴大到今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當時都城就在今天我市泗洪縣境內。正因為此,徐國和商、周王朝間不斷發生戰爭,徐偃王曾率淮夷眾多小國進攻周王朝,歷時三年被平息,徐國國力至此逐漸衰落,到公元前512年,更為強大的吳國伐徐,徐國被滅,前後存世1600餘年。

徐州:大家所知道的徐州或許只是今天的徐州,在歷史上,卻並非一直如此。如果按時間劃分的話,徐州可以解釋為三個概念:

1. 區域概念。「徐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當時的徐州,大概是西自濟水,東至大海,北到泰山,南達淮河這樣一個地區,這個時候的徐州既不是城,也不是市,只是一個區域概念。

2. 行政單元概念。西漢時,漢武帝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徐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最初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縣境內),後來移治下邳(今睢寧縣古邳鎮)。到這時,徐州是一個行政單元。

3. 城市概念。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於是改稱徐州,這個時候徐州才是一個城市。由此可見,徐州的概念一直在演變,從一個區域地理概念變成一個行政單元概念,再變成一個城市的概念。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徐的概念起源於淮河流域,其主體方位大致在今泗洪縣附近的區域。第二,古徐國和徐州並非同一概念,但兩者名稱由來皆因徐夷而起,先有徐夷,後有徐國,再到今天的徐州。

二、西楚霸王

項羽是宿遷人,公元前206年,項羽定都彭城,國號西楚。可能大家會有疑問,既然宿遷這裡是西楚,那麼,東楚、南楚、北楚在哪兒呢?

歷史上沒有北楚,因為古代的「北」與「敗」相通,所以不講「北楚」,只有東楚、西楚、南楚「三楚」,指楚國強盛時期的地理範圍,「三楚」概念的出現雖有先後,但基本都是隨著項羽戰死、劉邦統一全國而消亡。

東楚:公元前306年,楚國向東擴張滅越國,將納入版圖的淮泗近齊之地稱為「楚之東國」「下東國」「東國」,而沒有稱為「東楚」,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東楚」「西楚」這個概念。由此可以推斷,最有可能的是項羽提出了「東楚」「西楚」的概念,即以自己的家鄉下相為坐標,東西兩分,以東稱「東楚」,以西而稱「西楚」。由此看來,東、西楚大致以古泗水附近地區為分界線,宿遷也就是當時的下相, 就位於這個分界線上。下相,因為在相水的下游,所以叫下相,有人演繹說是「象棋」出自宿遷,其實不然,現代的象棋到宋代才有。史記講「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範圍為今天的江蘇大部、山東南部,以吳郡(今天的蘇州)為核心。

西楚:首見於《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範圍為今天整個中原地區、江蘇西北、安徽北部等地區,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中心,當然這是一個區域性概念。它還是一個政治性概念,即項羽立的西楚國,但由於西楚國存在時間很短,且這個區域的概念也是因人而生,因此我們常講的西楚文化在歷史上無據可尋。

項羽為何定都彭城呢?司馬遷說項羽「背關懷楚」,很多人認為項羽是由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而定都彭城。其實,項羽手下將士都是楚地人,都有歸鄉的願望。項羽之所以定都彭城,主要還是在於當時彭城(徐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如果太差的話,項羽也不會定都於此。

項羽為什麼自稱「西楚霸王」呢?稱西楚,原因有二,一是項羽定都彭城,彭城在西楚境內;二是借原楚國之名,但又別於原楚國和陳勝的張楚。稱霸王,古代「霸」「伯」同音,可通用。「伯」字的古漢語含義為「長」。所以「霸王」並非豪強霸道之意,而是諸王之長。

現在我們經常說,「楚漢相爭」是一個淮安人(韓信)幫助一個徐州人(劉邦)打敗了一個宿遷人(項羽)。這是以今天的區劃範圍來看待當時的情況。

如果我們回到秦末就會發現,應該是一個「東海人」(東海郡淮陰縣)幫助一個「泗水人」(泗水郡沛縣)打敗了一個「泗水人」(泗水郡下相縣),用現在的話說,劉邦和項羽是「老鄉」。

南楚史記說,「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範圍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安徽西南等地區。周成王時期,熊繹受封子爵,建立楚國。因楚國地處中原以南,被華夏諸國稱為「南楚」「南蠻」。因此,以郢(今湖北江陵)為中心的南楚,應是楚國的發祥地。戰國後期,郢都遭到秦朝毀壞,楚人不斷向東遷徙,至秦末,南楚故地已經不再是楚國中心,「南楚」也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三、泗水流,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歷史上泗水和汴水的航運非常發達,可以一直通到蘇南,泗水汴水流域開發也比較充分。宿遷正位於這一區域,水網密布,主要有以下幾條河流。

1.淮水。源於河南省南陽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在漣水入黃海。

2.泗水。發源於山東省新泰市蒙山太平頂西麓,沿途接納洙水、沂水、沭水、睢水等,到淮安注入淮水,全程500餘公里。

3.汴水。早在春秋時期以前,汴河為天然河流,史稱丹水,源於河南商丘,向東南流經虞城縣、碭山縣、蕭縣,在徐州匯入泗水。

4.沂水。沂水發源於沂源縣魯山南麓,南流經今沂水縣、臨沂市、郯城縣,在睢寧古邳鎮注入泗水,是沂沭泗水系中最大的山區河道。

5.沭水。沭水源出山東沂山,曲折南流,在邳州直河口入泗水。

6.睢水。睢水源於河南陳留、杞縣一帶,東行經今睢縣、商丘、蕭縣,折向東南經宿縣、靈璧入睢寧縣境,於宿遷南入泗水。有一個因睢水而得名的城市—睢寧。宋元時期,睢水的水患特別多,大家希望睢水安寧,故取名睢寧。

水是生命之源。正是因為這些水系,所以歷史上這片區域經濟發展較好。秦漢時期,宿遷所屬的蘇北片區在經濟上與蘇南等地相比,是比較發達的。

一是農業較為發達。史料記載,禹分九州時,青州的田地多為第三等,揚州的田地只有第九等,為最差,當時揚州區域基本是一片沼澤,不易開墾。而徐州的田為第二等,一直以以來,農業發展就比較好,到了漢代之後,這裡農業更加發達。一方面,面積大,西漢末年東海郡每戶平均種植宿麥40.3畝、每人平均種植宿麥7.7畝,分別相當於今天28畝和5.3市畝。以宿遷地區當時人口36.5萬推算,累計耕地面積有193.45萬市畝,接近現今宿遷耕地面積的30%,是當時的大糧倉。另一方面,產出多,當時宿遷地區的蒲陽陡(當今泗洪北部、宿城南部地區)「墾田千餘頃,得谷百萬餘斛」,畝產在3斛即3石(漢代的小畝合今市畝0.228畝,摺合今量就是畝產281市斤),與當時最為繁華的關中地區產量基本相同。

二是人口相對較多。兩漢時期,宿遷地區人口達到一個峰值,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徐淮地區人口密度大約為42.7人每平方公里。以此計算,現今宿遷轄區總人口大約為36.5萬(當時全國人口為5959萬多),佔全國人口比例為1/160左右。而這一時期,蘇南地區的會稽郡和丹陽郡僅有140多萬人,人口密度分別僅為每平方公里12.3人、6.8人。

從徐州、連雲港及我市漢墓群中,出土了非常豐富的器物和畫像石,如泗洪鳳凰墩出土的《車馬出巡圖》《祝壽畫》,也直接印證了當時宿遷地區生活的富裕程度和商業的繁榮。

三國、南北朝時期,宿遷地區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地帶,受戰亂影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至隋朝,這一片趨於穩定,經濟才得以恢復,而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同樣源於一條河流—大運河。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宿遷成為南北漕運要道,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大運河在宿遷城區穿城而過,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運河和歷史上的大運河大不相同,歷史上,宿遷有過三條大運河。

隋運河:隋朝以汴水為主幹修通濟渠,唐宋人稱通濟渠為汴河,也就是白居易所說的汴水。現在泗洪境內的老汴河,就是歷史上的通濟渠。

元運河:元明以後,大運河河道北遷,在相當長時期內以黃代運,就是借黃河故道通航。現在宿遷城區的古黃河就是當年的元運河。

中運河:清時,黃河故道淤塞嚴重,康熙27年(1688年),開挖中運河,長112公里。現在宿遷城區的大運河正是清代開挖的運河。

之所以會產生三條大運河,主要是因為黃河奪淮。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南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決開黃河堤防。自此,黃河改道南流,在山東巨野、嘉祥一帶注泗入淮,形成黃河長期奪淮的局面。直至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入渤海。

在南宋以前,這片區域非常繁榮富庶,南宋以後,戰爭和洪水是宿遷大地上的「主旋律」,一方面,由於地處南宋和金對峙的邊界,持續的戰爭給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由於黃河奪淮入海,也給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一年半就決一次口,沖亂了宿遷原有的水系,導致在很長的時間裡,宿遷這一地區飽受水災困擾。以及民國《泗陽縣誌•卷二十一》也有相關記載,宿遷的席氏、唐氏、吳氏、朱氏等都是明初由蘇州的東洞庭山、崑山、吳縣楓橋等地遷入的。蘇南的這些大戶被強迫遷移后,心裡還是想回去,但朱元璋嚴禁他們離開,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假扮賣藝、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回到蘇南。

長達 700多年的黃河改道,不僅深刻影響了宿遷的經濟,對宿遷所處的蘇北水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剛才所說的淮水、泗水、沂水、沭水和睢水均發生了巨大變遷。

淮水方面,淮河入海故道被黃河淤廢,從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從洪澤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洪澤湖大堤也因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形成了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沂沭泗方面,黃河奪泗入淮后,徐州以下河道被黃河侵奪,徐州以北的泗水出路受阻,以至於徐州至濟寧的泗水中段,形成了今天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徐州以下的泗水故道全部湮廢;濟寧以上的泗水上源,只存在魯橋以上河段,即今日的泗河。徐州以東的沂水、沭水出路均受阻,被迫向東另闢出路,從此,沂沭泗水系與淮河流域脫離,自成體系。

汴水方面,金元以後,全流皆為黃河所奪,汴水一名便廢棄不用。今天僅存泗洪縣境內一段,俗稱老汴河,自臨淮鎮注入洪澤湖,全長33. 1公里。

睢水方面,黃河奪泗入淮后,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使泗水故道河床不斷淤高,睢水入泗亦受阻,轉道南流注入洪澤湖,不再屬於沂沭泗流域。

可以說,近現代之前的宿遷興於水,也衰於水,在人力還不能有效對抗自然的年代,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和戰爭改變了宿遷,讓宿遷由盛轉衰,今天我們很多工作實際是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雖然當下的宿遷在全省經濟發展靠後,但這個地方的人並不懶,思想也不落後,很多問題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如工商業的發展離不開交換,而交換是以剩餘為前提,沒有剩餘就沒有交換,這個片區因為水災等原因年年歸零,沒有剩餘可以用來交換,工商業也很難發展起來,所以改革開放后只能以打工經濟和招商引資起步。

四、為什麼宿遷

宿遷在春秋時為鍾吾國,秦時設立下相縣(因處於古相水下游得名),東晉安帝時(405年)改為宿豫縣,至唐代宗時(762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改名為宿遷縣。為何叫宿遷呢?存在這樣四種說法。

其一:宿遷的本意。宿,從宀從人從百,「宀」指「房屋」「旅舍」,「人」指「旅客」,「百」指「百刻制」,即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引申為「一晝夜」「一整天」,意為住、過夜,夜裡睡覺。

從宀從人從百

其二:夜裡搬家。意思是半夜搬家,越搬越亮、越搬越明,這是一種民俗,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叫「夜遷」或者「宿(xiu)遷」而不是「宿(su)遷」了。

其三:宿城三遷。歷史上因為水患,治所有三次較大的遷移,最大的一次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宿豫縣城毀於黃河泛濫,駐宿豫縣城的泗州治所南遷臨淮縣城(今淮安盱眙縣西北),宿豫縣治所則遷往原下相城址。

這一說法與宿遷的水患緊密相關,特別是黃河奪淮之後,宿遷地區水患頻發,直到今天,宿遷很多村莊名稱都與當時頻發的水患有關。如:台、墩、圩、窪、海。

所謂台,即用土築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由於過去宿遷地區地勢低洼,水災一來,很多村莊都被水淹。為此,村民在建村落時,會先壘土成高台,並在台上建村落,以此來防止大水寄存損毀房屋,所以一般稱為某某台,如泗洪縣的姚台村、戚台村。

所謂墩,即平地有堆。由於水患頻發,農村在建村落的過程中,會主動挑選在一些地勢較高的土堆上建村落,從而保證村落在洪水來臨時能處於高位,免受災害。村居名稱為某某墩則說明這個村是在土堆上建起來的,如沭陽縣的謝墩村、孟墩村。

所謂圩 ,有兩種解讀,一種讀[xū],是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區的農村集市,有一首著名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另一種讀[wéi],指低洼地區用於防水的堤。很多村莊由於地勢較為低洼,為了更好地預防洪水,在村落周圍建了一圈用於防水的堤壩。村居名稱為某某圩就是說這個村莊建有防水的堤,如宿豫區的董圩村、安圩村。

所謂窪,即地勢低凹的地方。村居名稱為某某窪則表示這個村居地勢較低,易積水,如沭陽縣的姜窪村、戴窪村。

所謂海,宿城區王官集鎮有一村叫朱海,原名朱家口,清雍正三年黃河決堤,河水泛濫,衝擊睢寧和宿遷南境,清廷河道總督齊蘇勒指揮堵口,歷時一年半,才將決口堵塞合龍。此次決堤,不僅形成了後來的宿遷境內的西沙河,還在朱家口附近衝擊形成了一泓深湖,命名為朱家海,后簡稱朱海,現在還有朱海水庫遺存。

其四:古宿國人遷於此。宿國,周武王封伏羲氏的後代在宿(今山東東平縣東南),毗鄰魯國、宋國。宋閔公以宿人屬宋而親魯為借口,強令宿國遷於宋國內地(前684年),於是遷到今天宿遷宿州這一帶,這便是「宿」的由來。這點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得到佐證,那就是宿遷的煎餅。在宿遷市區,煎餅是很常見的主食,但再向南四五十里地就看不到煎餅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宿遷」來源於「宋人遷宿」的說法最為靠譜。

所謂「縣長開會」,是想說這片地區因為土地豐饒、人口眾多,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縣非常多,沒辦法一一列舉,只能一起「開個會」。經過歷史上多次區劃調整,目前宿遷下轄沭陽、泗陽、泗洪三個縣,但這三個縣的口音和宿遷市區都不一樣、而且各不相同。這裡,我事先準備了用三縣方言朗誦的《再別康橋》片斷,各位可以一聽為快。

宿遷現在只有三個縣,但古代這片區域先後出現大大小小的縣卻很多,如徐縣、陵縣、下相縣、厹猶縣、淮陵縣等等,從設縣最長的沭陽縣開始算起,境內出現過的縣或縣級區劃不下40多個。雖然古今都稱為「縣」,但古代的「縣」和現在的「縣」卻大不相同。

古代的「縣」一般指「郡縣制」的「縣」。郡縣制最早發起於春秋戰國時期,縣制起源於楚國,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正式成為了秦漢以後的地方政治體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郡名完全廢棄,實行州縣制直到清末。

縣,面積與今天差別不大,方圓約百里,縣令也因此被戲稱為百里侯;郡,一般由4-15個縣組成,面積略大於今天的地級市,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州,由於郡越設越多,西漢時在郡上設州,各州設刺史,「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有「挑刺」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開始時是虛設的監察機關,後來成為一級行政區域,東漢刺史也稱州牧,就是把當地的臣民當作牛羊一樣放牧。隨著州越來越多,於是州郡相同,在上面又設「道」,元明清時變成了省。

我們現在所說的「縣」,大家熟知的是省、市、縣、鄉鎮,其實根據《憲法》規定,行政區劃分為省、縣、鄉三級。從名稱上看,「縣」的名稱被保留。但同樣是「縣」,卻有不一樣的「縣長」。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個「縣」的行政長官叫「縣長」,而在古代則不是這樣。古代主要有「三縣」:縣令、縣長、知縣

縣令、縣長在秦漢時期,縣的最高長官稱為縣令或者縣長。有什麼區別呢?《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意思是說,人口萬戶以上大縣的長官稱為縣令,人口不足萬戶小縣的長官叫縣長。到隋朝的時候,一縣之長統一稱為「縣令」,沒有「縣長」。

知縣:唐朝時,一縣之長仍稱「縣令」,但新出現了「知縣」這一臨時官制,「因事而設,事已即罷」,縣令還是主流。宋朝時,戶口多、地理位置重要的縣由中央直接派官去管理,稱為「知縣」,而小縣的長官則由選人(候補、候選的官員)擔任,稱「縣令」。元朝沒有沿襲前朝,改稱「達魯花赤」(蒙語,掌印的人)。明清以後一律稱「知縣」,「縣令」這一稱謂消失。

剛剛和大家說了古代「三縣」,現在再和大家談談今天宿遷「三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這三個縣的歷史演變。

沭陽縣:魯成公九年(前582年),在今沭陽境內建立郯子國。西漢時,屬於東海郡,厚丘、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此後,境內的幾個縣先後合併,直到北周建清六年(456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取沭水之陽的意思,古時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沭陽,即在沭水的北邊,縣名沿用至今。

泗陽縣:史書記載,周代設厹猶國,便在今泗陽境內;春秋時,先屬吳、后屬越;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東海郡。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時建縣,因在泗水之北,故名「泗陽」。南北朝時,先後屬宋、齊、梁、陳、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至金代,泗陽先後屬下邳郡、泗州、徐州、邳州、淮陽郡。元代稱桃源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園縣同名,復稱泗陽縣。據說,因桃源這個名字特別好,所以在改名的時候,兩個縣都不想改,但當時國民政府里湖南人多、勢力也大,所以就把我們這邊的桃源縣改回泗陽縣了。

泗洪縣:泗洪是古徐國都城所在地。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立臨淮郡。北周以後,大體隸屬泗州本州(泗州直管)。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黃淮並漲,泗州古城淪為湖底。1940年10月,境內先後設置泗南、泗宿、泗陽、洪澤4個敵後抗日根據地邊區縣。1949年4月,以原泗南縣8個區、泗宿縣5個區、泗陽縣2個區和洪澤湖管理局合併重置泗洪縣。1952年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5年3月,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安徽省泗洪縣、盱眙縣與江蘇省蕭縣、碭山縣交換,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96年划屬宿遷市。

這裡給大家展示一些重要歷史時期宿遷的版圖變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宿遷的三個縣都分屬不同的行政單元管理。

秦:市域徐、下相等縣屬泗水郡,東陽、陵縣等屬東海郡。

西漢:市域屬徐州刺史部,各縣分屬東海郡、臨淮郡、泗水國。東漢仍屬徐州刺史部。

唐:市域宿豫縣、臨淮、徐城等縣屬河南道泗州,沭陽縣屬河南道海州。

宋:北宋,市域宿遷縣屬淮陽郡,沭陽縣屬海州,臨淮縣屬泗州。南宋、金時期,市域時屬南宋,時屬金,變化頻繁。

元:市域宿遷縣一度屬歸德府,沭陽、桃源、泗州屬淮安路。

明:市域宿遷、沭陽、桃源三縣屬淮安府,泗州屬鳳陽府。

清:市域宿遷縣屬徐州府,沭陽縣屬海洲,桃源縣屬淮安府,泗州屬安徽鳳陽府。

民國:市域範圍未有大的變動。

建國后:1949年5月,宿遷縣劃出新沂河以北地區設立新安縣(今新沂市)。1950年7月,淮陰地區行署將睢寧縣苗圩區劃入宿遷縣。

從三個縣的歷史演變,以及各個時期的宿遷版圖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區劃改變頻繁,由此帶來的人文多元性也十分明顯。以地方方言為例:宿遷三縣兩區分屬三個不同的方言區域,泗陽縣、泗洪縣屬江淮方言洪巢片,沭陽縣屬江淮方言海灌片,宿豫區、宿城區屬中原官話方言區。

以辭彙穩定性最強的動物稱呼為例,如「蛇」,在中原官話範圍內,大多稱為「長蟲」,宿遷北部的徐州市也大多稱「長蟲」。在江淮官話範圍內,雖然三縣的具體發音略有差別,但一般都說「蛇」。

再以這個季節常見的「蟬的幼蟲」為例,更能體現三縣兩區的差異:泗洪縣全境幾乎都說「肉姐溜」。宿城區與宿豫區的東半部分主要講「姐溜猴」,西半部分則說「姐溜龜」。沭陽縣主要說「姐溜狗(子)、吉溜狗(子)」。泗陽縣是多種說法的交匯地,既有「姐溜狗」,又有「姐溜猴」和「姐溜龜」的說法。雖然說十里不同音,但隨著縣區間交融的加深,人們的說話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下已經切換自如。

六、宿遷新解

歷史上的宿遷,有過輝煌,也有過衰落。但總的來說,與蘇南等地區相比,發展還是比較滯后。是這裡的土地不夠肥沃?是這裡的人不夠聰明?都不是。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缺乏國家級大通道。歷史上的運河,對宿遷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並不明顯,今天的大運河僅通到濟寧,不是國家級通道,特別是隨著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地位更是不復如昨。而建市以後到現在,宿遷既沒有國家級大通道、也沒有國家級戰略覆蓋。二是缺乏類似地市級的建制。剛剛給大家展示的宿遷歷史區劃圖,可以看出宿遷的幾個縣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同一區劃。所以說,宿遷的各個縣因為歷史的原因,沒有共同的歸屬感,不像徐州都屬中原文化,蘇州都屬吳文化。宿遷各縣歷史上時歸東海郡、時歸泗水郡,時歸淮安府、時歸揚州府,長期沒有一個類似地級市的行政建制,文化上也各不相同,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也是宿遷經濟社會發展比其他城市更困難的原因之一。

1996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英明決策,設立了地級宿遷市。正是這次戰略性的調整,結束了宿遷地區沒有地級市的規制,從機制上解決了經濟文化無法整合的問題,為宿遷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地級市的建立,為宿遷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20年來,宿遷經濟由弱到強,與建市初相比,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7.8倍,由建市初的全國146名上升到2015年的89名。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4.9倍,由2004年的全國168名上升至2015年的68名,創造了有目共睹的「宿遷速度」。

產業結構由建市初的47.8:30.8:21.4,調整為2016年的11.7:48.5:39.8。

原來大家提到宿遷,基本只會想到酒,想到洋河、雙溝。現在大家講到宿遷,還可能是因為劉強東,強東是新時期宿遷的驕傲!今天宿遷集聚了格力電器、雙鹿上菱、可成科技、瑞聲科技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中期的跨越。

20年來,宿遷城市由小變大,城市功能日益提升,特色品位充分彰顯,從12平方公里、14萬人口的蘇北縣城逐步蛻變為85平方公里、75萬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實現了中心城市的「脫胎換骨」。近三年來,我們先後榮獲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人居環境範例獎、省優秀管理城市等一大批榮譽稱號,在2016年度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測評中獲得第一。

當然,我們城市的建設不是簡單地大拆大建,也不是單純地空間擴張,而是城市的「營建」,統籌考慮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等諸多元素,通過創新創造催生城市新的業態和形態,讓城市從「歷史的記憶」之中長出來。如針對一些保存較為完整的、能夠承載宿遷記憶的老街區——石坡岸路、東大街、新盛街,我們尊重歷史,通過復建等方式進行改造,保留原有的地名,讓宿遷地名中的歷史、故事、元素得到集中展示和傳承發揚。

東大街新盛街

對於一些沒有歷史記憶的項目,我們也致力通過創新創造形成美好的記憶。如我們精心打造的三台山森林公園衲田,就是按照「綴衲百花色、披就福田衣」的設計理念,以因地制宜的田相拼合及獨特的田間拼接為基本設計元素,結合北方旱梯田和南方水田的特點而打造的花田。衲是縫合、拼接的意思,「衲田」像百衲衣,亦有「福田」的美好寓意。

再如:鳴鳳漙:漙,即小水珠,取意為鳳凰銜來的一顆水珠,寓意吉祥如意。其實鳴鳳漙是一個城市水泡,只是我們對歷史地名傳承和發揚的一小滴水,但正是這一滴水、兩滴水、三滴水,直至千萬滴水匯聚成河。

當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對歷史的思考、反省,對現實的創新、創造,宿遷也一定會成為省委李強書記要求的「江蘇大公園」:一個河湖清秀的生態公園、一個田園風情的特色公園、一個創新發展的活力公園、一個包容共濟的開放公園、一個民生富足的幸福公園。這,就是我們對宿遷未來發展的展望和期待,更是我們對當下宿遷的新解。

今天,宿遷正處在歷史的最好時期。一方面,地級宿遷市已經成立21年,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宿遷一隻腳已經跨進高鐵時代,徐宿淮鹽高鐵已經在建,預計2019年初通車,合宿新高鐵納入國家及省鐵路網建設「十三五」規劃。特別是隨著「江蘇生態大公園」的建設,宿遷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前景無限,快速發展的宿遷也必將為中行提供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和更加肥沃的成長土壤。因為,一直以來,中行宿遷分行和宿遷一同進步、一同成長,從1997年1月中行宿遷支行正式履行二級支行職能,20年的時間裡,中行宿遷分行存款餘額增長了43.6倍,貸款餘額增長了89倍,特別是自2014年以來,中行宿遷分行貸款餘額超過存款餘額,充分印證了中行對宿遷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尤其是去年中行與我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后,有了新的更大發展,雙方合作持續向縱深推進,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歷史是過去的現在,現在是將來的歷史。宿遷還是宿遷,但明天的宿遷不是昨天的宿遷。昨天的宿遷,有人說是「宿城三遷」,有人說是「古宿國人遷於此」;但對於明天的宿遷,時代賦予了更多含義,有人說「住一宿就升遷」,也有人說「宿遷、宿遷,數錢、數錢」(拆解「宿遷」兩個字,「宿」是寶蓋頭下面人和百,「遷」是千字下面走之底,預示著到宿遷只要帶來百萬,就可以帶走千萬),預示著到宿遷發展前景非常好。當然,這些都是表達一種吉祥美好的願景,我們相信通過努力,尤其在中行的支持下,這個美好目標一定能實現。

看地名、解歷史。若干年後再回頭看看,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也都將成為歷史。有人說,我是見證者,也有人說,我是參與者。因此,我們唯有用心用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方能俯仰天地。因為,我們的行動,既會被歷史銘記,更是對未來的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決策錦囊 幹部學堂

歡迎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