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薦讀】著書者說:對文學的感觸和期盼

秦 晉

著書者說

選擇「咖啡的味道」作書名,覺得既有現代意味又有生活情趣。可會不會被歸入飲食一類書中呢?於是加了副題:「文學批評的散文形式」。但仍不踏實,總想把這裡的「咖啡」與「文學」之關係表達得再清楚一點,於是要求作家出版社在書背摘錄一段書中的文字。之後,便有了這段話:

我們都知道咖啡的味道,但無人能講出它究竟是什麼味道。

《咖啡的味道》 秦晉 著

作家出版社

這個看似平常簡單的問題,在哲學家那裡就是一個大問題,它涉及人類語言表達的有限性。所以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奇·維特根斯坦說:「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於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

在哲學「沉默」的時候,藝術顯示出了其存在的意義。事實上,不是哲學理論而正是文學藝術能夠最清晰地表達人類生活的真實性、生命狀態的複雜性和情感意識的可能性,能夠真正深入表達那些「無法言說」的東西。

這段文字,大致能說明書的主要內容、思維意向和行文風格。

這本書輯錄的主要是關於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文章。實際上是想通過閱讀分析評論交流,以一種比較輕鬆自然的方式,探討我們當代文學發展的問題。它沒有糾纏理論和政策,而是從眾多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學感受和體驗中,關注和思考那些與文學寫作有關、不被理論家看重而作家們卻視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譬如:什麼是文學的感性思維,為什麼說「小說是一種印象,不是一場爭論」,如何理解它是對世界的「探詢」和「揣度」,是一種作家的「創造性回憶」;什麼是馬爾克斯講的「全部現實性」,所謂「含義的單一性是思維的特徵而不是自然的特徵」對小說寫作而言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大作家強調「顯示」,而小作家卻熱衷於「講述」,為什麼說敘事上的差別歸根結底是小說意識的不同,一種是生活體驗、人生思考的小說觀,另一種是解釋生活、說明人生、論爭社會的小說觀;與此相關的是小說的人物描寫,「從外表寫到內心」和「從內心寫到外表」,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托爾斯泰、曹雪芹是在描繪人的過程里顯現人物的思想精神,而我們作家大多是確定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之後,再去塑造這個角色……

我們從那些著名作家的專訪、創作談和傳記文章中,能夠看到大量豐富、獨特而又深刻的文學藝術感受和寫作體驗,這是人們認識文學特點、了解寫作規律的寶庫。特別是那些既是小說大家又是評論高手的文學名家,是最可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出現就是一種文學現象,代表著文學思想在某個時期達到的高度;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文學符號,展示了文學的發展路徑和過程。他們對文學藝術的感覺和理解,他們反覆強調的那些文學信條,我們應該特別重視。

這些名家例如卡夫卡、海明威、米蘭·昆德拉、弗吉尼亞·伍爾夫、斯特凡·茨威格、加西亞·馬爾克斯、亨利·詹姆斯等,以往理論家們不重視他們零散、感性、不規範、不系統的見解,而他們更瞧不起理論家僵硬呆板、狹隘固執、不學無術、自以為是的樣子。

昆德拉說,小說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知道了無意識,不認識現象學家的普魯斯特,有著美妙的「現象學描寫」。伍爾夫將英國小說的問題歸咎於評論。她說,要是英國評論家不那麼婆婆媽媽,只知道他們稱之為「生活」的那種東西,說不定英國小說家也就不會像這樣猥瑣了。馬爾克斯更是同西方「理性主義理論批評家」鬥了大半輩子,他認為,把生活現實「科學化」是愚蠢的,作家的責任是面對真正而純粹的「全部現實」。海明威毫不掩飾他對理論的鄙視。他講自己寫小說,預先並不知道結果,事情是「一邊寫一邊發生」。他的「冰山理論」,形象地講明了文學藝術的內涵與外相、思維與說話之間複雜深刻的關係。他們有他們理解文學的方式,有不同於一般理論的思維方法和別開生面的概括能力及表達方式。茨威格的評論著作甚至比他的小說還要精彩。他要寫托爾斯泰時,儘管論述托爾斯泰的著作多得數不勝數,但在茨威格看來「大都平淡無奇」。他要打開這位世界文學巨擘當代基督教徒的渺小而膽怯的理智與他藝術家的豐富的感情力量和洞察力之間格格不入的內心世界。這是觸及人物內在本質的評論。當茨威格把司湯達、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路寫下來時,這個因《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而成名的柔情才子,用他高屋建瓴、縱橫捭闔、層層深入、步步高揚的思想力和表達力,令文壇震驚了。茨威格文學批評的獨立思想精神、現代小說意識、新的批評觀念以及精彩的文學語言,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我想再介紹一位評論者,他是當代哲學教授,德國人,名叫瓦爾特·比梅爾,嚴格講他是文學藝術批評的圈外人。他對立體主義畫派畢加索的評論,採用一種有別於傳統美學的評論方式。當初,畢加索的非同尋常的多視角人像畫出現時,令世人不知所措。畢加索說:「我在畫中利用我喜歡的一切事物。至於其中這些事物情況如何,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比梅爾認為畢加索的繪畫是「意志主體的自我解釋」。這種人物變形的作品,不是畢加索的個人行為,它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意識和思維邏輯。它既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和意志力的結果,又極大地彰顯了那個時代的反叛性和強制力。比梅爾把畢加索和尼采相提並論,認為畢加索的藝術同尼採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們是那個時代在思想精神方面激烈變化的產物,它們用「更充實、更簡單、更強壯」的現代意志力,共同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這種把藝術同社會思潮聯繫在一起,用現代哲學理論觀照現代藝術,揭示出現代人在藝術發現與理論發現上的共同邏輯,它的高度和深度都是秉持傳統美學的藝術批評所無法比擬的。

當文學藝術變化的時候,批評也在變化。所以,《咖啡的味道》一書所探索和追求的「文學批評的散文形式」,不僅是一種批評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批評觀念和評論風格。當代著名學者福柯就曾經憧憬過這樣的批評。他說,我忍不住夢想一種批評,這種批評不會努力去評判,而是給一個作品、一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它召喚存在的符號,把它們從沉睡中喚醒。這種批評不是令人昏昏欲睡,它應該迸發出想象的火花,裹挾著風暴和閃電。

就像那說不清楚的「咖啡的味道」一樣,在這本書里,講述別人的故事時,有對我們的文學太多的感觸和期盼。

文末可以評論

喜歡點贊轉發

光明悅讀

融媒體工作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