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薛力:中國崛起需要彌補軟實力短板

引子

一個國家的崛起需要軟硬實力的配合。對內,硬實力用於「強筋壯骨」,為民眾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為豐富的精神生活提供物質基礎;軟實力用於凝聚民心、樹立各個族群的文化信心、建立一個有序穩定的社會、為豐富的精神生活提供文化源泉與支撐。對外,硬實力用於抵禦侵略、獲取物質利益(古代是香料、絲綢、陶瓷、馬匹,近代以來是資源、市場、殖民地);軟實力用於增加吸引力與認同度,形成文化領導力或曰文化霸權。

濫觴於1648年的民族國家體系經過長期的演化,二戰後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穩定的階段,「國家以武力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受到了比較嚴格、系統的限制,高昂的成本也限制了國家採用這種手段。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對於一般的民族國家來說,只要不犯顛覆性的錯誤,以領土與主權為主要標誌的國家安全已經有了基本的保證。國家發展主要取決於政府的能力與發展意願、有效的政策配套、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等。冷戰後這種情形更為明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內部衝突,而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集中的經濟領域,國家間的衝突主要體現在文化領域。發達經濟體對外施加影響力的手段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藉助一些國際機制,向外傳播自己的價值觀與文化,從而確定自己的領導地位。於是,展現為一幅這樣的圖景:大國追求普遍的領導地位,典型如美國,藉助的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主要國際機制;中等國家追求某些方面或者某個區域的領導地位,典型如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藉助歐盟與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框架等機制,追求在人權、對外援助、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全球主導權,印度則藉助南亞聯盟等機制,追求與強化在南亞的領導地位,南非也嘗試通過一些機制追求在沙哈拉以南地區的領導權;小國則追求某一具體議題的領導地位,典型如北歐國家在國際維和與調解發展家內部衝突問題上的全球性要角地位。這裡,軍事實力主要起輔助作用,經濟實力與國際機制起放大器作用,有吸引力與輻射力、以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是基礎。

崛起需要體現在硬實力與軟實力兩方面,如果把「經濟總量與國防開支達到世界第一」作為硬實力方面的主要衡量指標,以現在為基點,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主要挑戰在於軟實力,即,形塑一整套價值觀,對內具有凝聚力,對外具有吸引力與輻射力。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或許需要兩代人乃至更長時期。畢竟,羅馬共和國與秦帝國都沒有能夠完成這個任務。但學者仍然有責任為此而儘力,哪怕是做些粗淺的鋪墊工作。而借鑒中外歷史依然是有效且必不可少的環節,漢代的與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或可充當這兩方面的例證。

漢代案例

漢代與唐代是歷史上兩個輝煌的朝代,兩個朝代各有千秋。從軟實力構建的角度看,漢代更勝一籌。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的起點應該是《易經》,以後逐漸演化為儒道釋這個中華文明的主幹。儒家的等級制、家國同構、仁義禮智信等處理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辯證論析等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好地體現了《易經》所蘊含的陰陽相生相滅、互相轉化等辯證思維。佛教則是一種內省的世界觀,處理人與內心的關係。大致上,這個主幹的確立,不在秦代而在漢代。秦代的 「破」(典型如焚書坑儒)客觀上為漢代的「立」掃除了文化障礙。唐代在中華文化領域的主要成就不是詩詞歌賦,而是道教的興盛與道家思想的推廣,以及科舉制度的完善。印度佛教在唐代大致上完成了本土化,並且出現了玄奘創立的法相宗等典型的漢地佛教流派,而與漢族文化融合度最高的禪宗,也是在唐代由六祖惠能定型。可見,唐代對漢傳佛教的貢獻明顯大於漢代,但漢代在確立文化主幹上的作用大於唐代。

漢武帝通常被視作漢朝最傑出的皇帝。因此,這裡以漢武帝時期為例,展示西漢時期的漢帝國為什麼能崛起為與羅馬、安息、貴霜並列的當時四大帝國,而且成為四大帝國中唯一賡續至今者。

漢武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時間長是許多君主成為「大帝」的一大因素,如秦始皇、康熙、乾隆、路易十四、維多利亞女王。但就漢武帝而言,晚年治國遠為遜色,不顧國力下降而窮兵黷武是一大不足,還有一些昏聵之舉,典型如「巫蠱之禍」。好在他知道糾錯,首創「罪己詔」,重新推行休養生息之策,為西漢第二個興盛期中宣中興奠定基礎。他登基時,經過兩朝39年奉行黃老之學的文景之治,漢帝國的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量大增,為漢武帝時期提升帝國的軍事實力進行開疆拓土奠定了物質基礎。

憑藉文治武功多方面的成就,漢武帝開創了「漢武盛世」。武功方面主要有:東並朝鮮、南吞、西征、北破,奠定漢族的基本範圍。「文治」方面包括硬實力建設上的設立刺史制度、頒行恩令、推行鹽鐵專營、將鑄幣權上收中央。

軟實力提升上包括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曆、收藏圖書、創立察舉制等,但最重要的是抑黜百家、表彰六經、確立「三綱五常」、樹立「春秋大一統」觀。

抑黜百家。最流行的說法是「廢黜百家」,其次是「罷黜百家」。前者有「徹底廢除」之意,後者這方面的意味相對弱一些,且可以理解為「罷免其(主流思想之一的)地位」,因此被班固所採用。「廢黜百家」最早的出處不可考。但更嚴密的說法應該是「抑黜百家」,董仲舒《對策》中的原話也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的強勢祖母竇太后一生信奉黃老之學,漢武帝是在她死後才落實「推明孔氏」之策,他本人也並不完全排斥道學,晚年更是沉迷其間。董仲舒並非這一政策的首倡者,他的主張被漢武帝接受,主要原因是,他的儒學已非先秦時期的「原味」儒學,而是糅合陰陽、道、法各家學說,能適應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的新儒學。

抑黜百家在行政上的主要表現有:宰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 ,同年,武帝採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以此使得「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突出儒家。「獨尊儒術」的說法有兩個問題:把儒家主張僅僅當作「術」來處理;展示的是歷史過程,是一種近代才出現的說法 ,與實際情況也不符合。班固的 「推明孔氏、表章《六經》」 說法比較準確, 也是漢武帝時期的實際做法,即,通過大力推廣孔子及其傳人著作(如《論語》、《孟子》),以及據信經過孔子刪定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等《六經》,來突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突出儒家在行政上的典型表現有:啟用好儒術的田蚡為宰相,「並優禮廷攬儒生數百人」。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為博士置弟子員等。在兩漢南北朝影響甚大的察舉徵辟制,始於漢高祖,但常態化則是在漢武帝時期(每年一次),其所選孝廉多為儒生。但這一制度依然有許多漏洞,其完善是在東漢時期。漢順帝採納左雄的建議,增加考試環節,規定年齡限制、嚴懲推薦失當的地方官員。

確立「三綱五常」。把「三綱五常」確定為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漢武帝得以比肩秦始皇的主要原因。漢武帝這一「文治」措施對歷史的影響,要超過秦始皇統一的「武功」。而董仲舒則是「三綱五常」的主要貢獻者。

「三綱五常」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發揮,並用「三綱」命名之,強調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關係,屬於「倫理」範疇。而「三綱」在《大學》中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強調的是個人修改為,屬於「道德」範疇。第二,孔子提出了「仁義禮」,孟子增加「智」,董仲舒加上「信」,並用「五常」命名。常者,不變之德行也。「五常」因而成為他主張的安生立世、處理人際關係的五個關鍵指標,針對的是個人「道德」。第三,孟子認為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種關係應該用忠孝悌忍善等「五倫」,這種「倫理」符合自然之「道」。董仲舒則結合陰陽五行進一步加以闡述,認為陽在上、陰在下,君、父、兄、夫屬於陽,臣、子、弟、妻屬於陰,「金木水火土」也可以與前述五種倫理、道德大致對應,主張「貴陽而賤陰」,因此,培育「五常」、踐行「五倫」符合自然之道。三綱是五常的濃縮,踐行三綱無疑也符合自然之道。

應該指出,董仲舒並沒有把「三綱」與「五常」並列,首次將二者並列的是東漢學者馬融。而以程氏兄弟與朱熹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則進一步將「三綱五常」凸顯為天理在人類社會的展開。

樹立「春秋大一統」觀。包括思想的統一與國家的統一。思想的統一靠「三綱五常」,國家的統一靠什麼呢?董仲舒開出的藥方是:道家與儒家的結合。《春秋》記錄的是小諸侯國魯國242年的歷史,其高度簡練卻暗含褒貶的風格被稱為「春秋筆法」,孔子藉此展示了對大一統的偏好,但把大一統的機理比較清晰第加以展示的是董仲舒,他同樣借用了道家思想,認為《春秋》重「元」,而「一元者,大始也」 。且「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因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他認為漢武帝是聖人,能成就帝國大一統之偉業。

董仲舒的這一套說辭與主張,漢武帝顯然愛聽。他一生征伐四方,即與此有關。而且,「追求大一統」從此成為影響歷代君主與臣民的一大信念,沒有像歐洲那樣,在查理曼大帝后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大一統信念」是一大原因。

而主父偃在大一統觀念的操作化方面,則有較大的功勞,如建議漢武帝允許諸侯王分封領地,以縮小諸侯勢力;設立內朝,以強化皇帝權力。

總之,通過上述幾方面的努力,漢帝國結束了先秦時期的「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局面,確立了儒家在帝國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統治思想地位。後世對儒家的進一步發展,很難超過漢代,最大的一次應該是宋明理學的出現。其他朝代對儒學的貢獻限於一些枝節上的修修補補。

秦始皇治國片面使用「嚴刑峻法」,結果秦帝國二世而斬。漢武帝採用「儒法結合為主,兼采其他思想」的方式治國,影響歷史2000年。儒家今天再次成為構建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源泉之一。

美國案例

內戰結束后,黑奴勞動力得以解放,鐵路、機器、電報、電話等新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促成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湧現出了許多大企業與大企業家,如卡耐基、洛克菲勒、福特、J.P.摩根等,美國工業生產總值1894年躍居世界首位。但美國確立全球霸主地位卻是在二戰後。那麼,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發生了什麼?從硬實力的角度,是美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提升、軍事實力的快速發展,加上二戰的「助力」,使得二戰後的美國具有了傲視全球的實力。軟實力方面,則是「美國精神」的構建與定型,對內塑造文化與政治認同、凝聚民心、緩和社會矛盾、推進社會進步,對外佔領國際政治的道義制高點,以吸引其他國家、影響他國國民價值取向、構建對美國最為有利的國際制度,其典型是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

美國從農業為主的國家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國家是在1890年代,與此高度相關,這十年被視作「美國歷史和思想的一道分水嶺」。 此後,有別於「歐洲精神」的「美國精神」得以構建並成型,它是「一種獨特的美國思想、性格和行為方式」,體現在實用主義哲學、人類進化論、美國歷史的「邊疆假說」、現實主義文學、美式英語、社會法學、社會進步觀等眾多方面。 它們與以尊重個人、重視契約、強調政教有別為特徵的「清教」傳統相結合,為社會進步運動奠定了民意基礎。

1870-1890年被稱為「嚴重不滿時期」,這一時期的美國經濟快速發展,但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人們對身邊的一切都強烈不滿。而社會進步運動時期(1890-1920年)實施的一系列社會改良措施,使得社會矛盾大大緩解,美國社會走向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避免了社會動蕩和社會革 命。西奧多·羅斯福和伍德羅·威爾遜兩屆政府是社會進步運動最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他們通過立法和執法限制企業的壟斷行為,拆散能量巨大的壟斷托拉斯,降低關稅以打擊壟斷行為、促進競爭,開徵個人所得稅以縮小貧富差距,建立聯邦儲備體系以加強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力並提升銀行的抗風險能力,成立勞工部以改善勞工福利和婦女工作條件、促進就業。社會各階層也參與這個運動:中產階級致力於改善弱勢群體的教育、衛生、居住條件;記者、漫畫家、作家等通過揭露社會陰暗面來推進社會進步;富豪階層也意識到財富僅僅被子女享受會帶來巨大的副作用,應該把財富反哺社會,積極向慈善家轉變,在1916年《遺產法》生效后,大批富豪捐助大筆資金,建設學校、圖書館、醫院和博物館。通過社會福音運動、社會安居運動、和平運動、聖潔生活和禁酒運動等,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倡導建立工業化時代的人文社會,改善人權與婦女權利。

外交上,1889年美國召開泛美會議,1898美西戰爆發,美國擊敗了西班牙,奪取了加勒比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併了夏威夷群島1903年美國奪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戰爭結束后,美日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主要內容是:維持太平洋上的現狀作出努力,但美國國務卿羅脫堅持要求在協約的第三款中寫明,「維持之獨立及領土完整,及該國內列強商業之機會均等」)。

根據一戰的經驗教訓,威爾遜在1918年提出以「十四點計劃」作為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內容是:(1)簽訂公開和約,杜絕秘密外交;(2)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3)裁減軍備到同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5)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在決定一切有關主權問題時,應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當要求;(6)外國軍隊撤出俄國,並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的;(7)德軍撤出比利時,並恢復其主權;(8)德軍撤出爾薩斯歸還法國;(9)根據民族分佈情況,調整大利疆界;(10)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11羅馬尼塞爾維亞的內哥羅黑山的領土予以恢復;(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

問題在於,一戰後的美國孤立主義色彩依然濃厚,威爾遜也未能說服國會批准《凡爾賽條約》及《國際聯盟盟約》, 蘇聯直到1934年才加入國聯,但在1939年又被開除。結果是,國聯長期只有英法意日等四個常任理事國,英法兩國更成為「國聯雙巨頭」。 「老歐洲」國家缺乏主導國際秩序的新理念,依然按照梅特涅、塔列朗等建立維也納體系時所信奉的帝國理念、正統原則等老規矩行事,而此時的老歐洲國家已經缺乏主導全球事務的實力。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通過效法歐洲獲得長足發展,並成功晉級國聯常任理事國,顯然更不可能提供新理念。因此,國際聯盟的全球國際影響力有限,而二戰的爆發更標誌著國聯的過時與失敗。但是,二戰特別是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使得孤立主義在美國喪失了主導地位,富蘭克·林羅斯福因而得以讓美國置身二戰。在二戰中美國進一步壯大了實力、拉大了與歐洲大國的實力差距。羅斯福因而得以實施威爾遜的「美國主導建立國際秩序」的主張。

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有抵消蘇聯影響、主導世界秩序構建的意圖,但客觀而言,這些內容符合大部分國家的願望,大大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威望,成為美國外交理想主義的象徵,而羅斯福在希特勒佔領歐洲建立「新秩序」的背景下提出「四大自由」,則表明美國有意用更大的概念來來回應——道德秩序。針對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情緒,羅斯福主張,「我們所追求的世界秩序,是為了讓自由國家展開合作,共同生活在一個友好文明的社會中」, 「我們的對外政策是基於對所有國家人權和尊嚴的尊重,而正義的道德力量必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四大自由」迅速成為國家的藍圖,促成美國對外政策轉變,其影響力遠遠超出美國的邊界。杜魯門構建遏制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體制,是落實「十四點計劃」與「四大自由」。兩者成為美國軟實力的象徵,其精神實質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理想主義情懷,「一種升華為責任感的強烈人道主義心腸」,同時還有「敵友雙方都高度評價的政治技巧」, 其政治運作能力(特別是對議會的運作能力)也強於威爾遜,因此既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外交主張,也能把這些主張付諸實施,典型如1933年提出「睦鄰政策」,以平等、不干預原則對待拉美國家。這是對門羅主義的重大調整,適應了時代的變化,改善了美國與西半球其他國家的關係,為美國進而領導全球奠定了外交基礎。羅斯福對美國軟實力最大的貢獻很可能是1941年提出的「四大自由」。這是他反覆思考的結晶。在他看來,言論和表達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四項人類的基本自由」和文明社會的基礎。這個口號所代表的理念很快被美國精英階層所接受,成為他們論證美國作為「山巔之城」的一大理論依據。這一理念也在全球產生了廣泛的吸引力,為美國領導世界提供了道德依據。「十四點計劃」是落實這一理念的先聲。二戰後杜魯門、艾森豪威爾等人在帶領美國構建世界新秩序、遏制蘇聯的過程中,從政治、安全、經濟、金融、文化等領域將「四大自由」理念全面操作化。

從上可知,美國在20世紀上半葉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美國精神」的構建,它對內縮小了了貧富差距、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大發展與成熟。相應地,美國精英階層也具有了領導世界的素質與能力,並能提出一些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理念,包括一些不同於「舊歐洲」的外交理念。二戰的爆發與經歷,消解了美國的孤立主義理念與勢力,使得美國所主張的外交理念得以實施。也就是說,美國的對外軟實力乃建基於國內的社會進步,其所倡導的價值觀官民並信,因而對內可以凝聚民心、形成共識,對外則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輻射力,並取代「舊歐洲」的外交理念。美國從「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到「成為全球領導國」的過程長達半個世紀。

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已經處於坐二望一的地位,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在2030年前後成為全球第一,從而恢復到康乾時期的地位。但是,的人均收入依然不高,發展經濟依然是一大重心,為此,新一屆政府規劃通過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經濟進一步發展,並提升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同時全面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這些屬於硬實力。在軟實力方面,除了提升在現有國際機制中的影響力(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外,還著手構建一些新的國際機制(如亞投行)。

另一方面,現階段的,也遇到了與美國快速工業化、經濟實力迅速提升時期的許多問題:貧富差距加大,環境污染,官員腐敗,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人民生活水平在提升,但民眾缺乏安全感,社會各個階層普遍存在不滿情緒,民眾缺乏精神寄託,富裕階層生活奢侈但精神苦悶,明星吸毒事件頻發,如此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崛起只能體現在物質力量的增加上,而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撐,即缺乏一套核心價值觀體系,或曰「精神」,在對外關係上,即表現為軟實力不強。撒切爾夫人在1980年代就直率地說過,「不可能成為一個大國,因為沒有可以輸出的普世價值觀」。現在是對此加以回應的時候了。

官方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重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中國小中強化傳統文化教育。近年的一個舉措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客觀地看,其二十四字內容糅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並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問題在於,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知識階層身上的傳統文化痕迹已經相當微弱,整個知識階層重新被賦予傳統文化印記至少需要兩代人的時間。而且,短時期內匯總而成的二十四字價值觀也面臨一些挑戰:如何將之操作化?是否體現了邏輯的內在一致性?能為民眾所體認並體現在行動中否?對外是否具有吸引力與輻射力?

從漢代與美國的例子看,一套有效的價值觀體系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不必奢望在短時期內形成。但是,崛起之實現與保持,一大必要條件是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中獲取鏡鑒。諸多稱雄一時的帝國各有其珍,如羅馬帝國、印加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波斯第一帝國)、薩珊帝國(第二波斯帝國)、薩法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大英帝國、蘇聯、美國。限於篇幅、精力與功力,本文僅僅抽取東西方各一個案例進行初步的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但其中展示的歷史,以及作者本人的體會,對於同仁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薛力,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200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獲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社會科學院研究所院,獲得國際政治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國際戰略與外交,海洋問題,近期比較關注一帶一路與南海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