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薦讀 | 非名校大學生,是不是真的沒有明天?

名校生為什麼更受青睞

看到一則消息,說一大學部就讀於西北普通院校的學生,工作兩年後,考上京城一所名校的碩士研究所。他本以為從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卻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幾番折騰下來,他發現問題還是出在學歷上:招聘單位不光要看最高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

許多地方招人規定211、985院校畢業的優先,更有甚者,不僅要求碩士、博士是211、985的,大學部也必須是!俗稱「查三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些大學部就讀於非名校的學生,花了三四年時間準備名校碩士研究所入學考試,好不容易通過了筆試,甚至分數不算低,卻在複試中被淘汰了。與此同時,一些名校因為有較多推薦免試指標,很多學生輕鬆獲得「保研」資格。這被稱為名校的「學緣歧視」,名校的研究所院似乎更樂意錄取本校或者相同層次學校的大學部畢業生。

或許是經驗形成了刻板印象,作為一個HR,在招聘時更傾向於選擇名校畢業生。

就拿面嚮應屆畢業生招聘的管理培訓生來說,專業的限制已經盡量減少,那麼,在堆積如山的簡歷里,如何確定面試名單呢?熟練的HR可以5秒看完一封簡歷,略過基本信息和自我吹噓的個人介紹,有料的應該就是畢業院校、校內外實習經驗和所獲榮譽了。往往上述三項「硬貨」,后兩項都跟畢業院校有明顯的關係。

比如,A同學在某500強日化公司市場部實習過,組織並導演小品參加全校迎新晚會,組織暑期社會實踐赴西部某省參與環保主題活動,作為學院學生會體健部部長,組織過各項校園級體育賽事及運動會等;所獲榮譽有足球、籃球賽冠軍、新科舉大賽冠軍等等。B同學實習經驗為某年暑假家教一個月;所獲榮譽為某年度班級三等獎學金。

怎麼樣,是不是可以明顯分辨出哪個是好學校的學生?在高強度的簡歷閱覽工作中,HR自然會選擇更簡易的判斷方式,簡單粗暴卻有效率。

好了,面試名單出來了。當然會有些履歷優秀的非名校畢業生被HR相中。記得面試過一個國內二本學校畢業的同學,男生,髮型、衣著都精心收拾過,明顯很重視這次面試。男生略緊張,在經過幾輪常規的對話后,他大概擔心沒有自我表述的機會,迫不及待地「表白」:「面試官,我非常希望能進入貴公司工作,雖然我的學校很一般,但我學習能力很強,交給我的事情能馬上學會並完成,而且我吃苦耐勞,工作強度大點也沒關係,即使正常工作範圍以外的任務也能完成。即使這個崗位不合適,別的崗位我也可以接受的!」

聽了有沒有很感動?但這樣「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面試者,也並不是所有HR都青睞的。如今就業壓力大,非名校畢業生更珍惜就業機會,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正規公司,就不考慮未來發展方向,不考慮工作地點和環境,猛往裡沖,可是,真的應聘成功上崗了,個人發展方向與崗位的不匹配,工作地點的糾結,各種問題都逐漸突顯出來,員工痛苦,企業花了大力氣培養人才卻留不住,結果雙方都委屈。

在這方面,名校畢業的學生大概底氣會足一些。他們會篩選發出面試邀請的公司——規模是否合適、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規劃、工作地點和薪酬水平是否滿意,最後能談攏,應該是應聘者和公司互相滿意。這樣,人員的穩定性自然高出許多。

即使在工作狀態中,名校與非名校的區別也存在。公司招商部有個姑娘,名牌大學經管學院畢業,性格活潑有朝氣,工作認真負責,遇到不懂的就謙虛請教同事,工作之餘還有健身、茶道學習、戶外徒步……興趣廣泛,跟誰都能找到閑聊的話題。在我看來,她的這種鬥志和學習精神,是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這應該是從校園延續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周圍的人都在積極努力,於是推動著自己也向那個最牛的人看齊,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自律和自省。即使最後成為不了最牛的,也絕對可以優秀出眾。這時候該擔心的是我們HR了——公司是否能留住這樣不斷進步的人才呢?

對比中發現,非名校除了師資力量薄弱和一些硬體設施缺乏帶來的不利之外,更讓人擔心的是得過且過、放任自流的心態,這會讓很多學生降低標準,「60分萬歲」。這樣的人工作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怨公司和領導,上班稍微努力點就開始思考是否該要求加薪了,遇到一點問題就覺得自己受排擠被歧視彷彿有天大的冤情。他們也羨慕牛人,但往往只是想想,內心深處會說「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人家是名牌大學的,天生聰明」,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差距越拉越大。

其實名企要的不是多麼高的GPA成績,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就像《年薪百萬的年輕人都是怎樣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萬的年輕人,他們拿著高薪,卻依然選擇為了工作到深夜,並且他們的狀態很不一樣,每天都為自己讓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點感到振奮,非常積極。他們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為百萬年薪。辛苦是他們獲得自我實現的途徑,自我是實現使他無窮快樂。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的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

現實中,名校畢業生基本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學校(校友)能提供的資源和人脈支持相當可觀。比如,人大、復旦等學校新聞專業的學生,自然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多很多機會。因為有很多業界的中堅人物、優秀前輩都是自己的校友,進了這樣的「圈子」,實習、求職就變得相對容易。而在每年求職季,非「211」「985」學校的學生,比名校生面臨更大的壓力;所謂「就業難」也主要發生在二本、三本群體身上。

儘管學生的發展根本在於自我奮鬥,但不能忽視環境對人的影響。讀名校的好處還在於能擁有優質的同學圈子。比如,名校多有「一流學生、二流老師、三流管理、四流硬體」之說,暫且不管後面幾條是否正確,一流的生源的確集中於名校。在名校,追求優秀早已成為習慣,同學之間會逐漸形成相互學習、砥礪思想、各取所長的良性循環。水漲船高,在這樣的氛圍里讀書,自己也不可能沉淪。而在不好的環境里,追求上進可能反成異類,甚至被「圈子」邊緣化。「學霸,又去上自習?」「一起來打遊戲吧!」「你怎麼不逃課啊?」這些很容易讓人隨波逐流,使本來有稟賦的學生「泯然眾人矣」。

《精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聯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按時,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在北大最震撼的不是老師多牛,同學多聰明,而是一種大家都積極努力的氛圍。比如期末考試過後自習室依然燈火通明,上課永遠都人滿為患,課間20分鐘換教室時間學校里到處都是奔跑叼著麵包奔跑的人。每個人都毫無時間觀念的瘋狂學習,參加各種活動。他們永遠充滿了鬥志,談起各種競賽和活動都特別興奮,每天從睜眼就忙的不可開交,到晚上一兩點睡覺都是常事兒。沒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沒人抱怨生活艱難,大家每天都忙的雞飛狗跳,但又特別開心的樣子。

二本學校的同學曾說一些現狀,比如自己努力學習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同學們都抱怨老師不好天天宿舍睡覺,學習氛圍很差只有考試時候才努力學習等等。而個別一些稍微努力點的同學(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了,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學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錯。

其實每一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其實就是《精進》里的這幾句話「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越能幹,越努力;越有錢,越上進。

進入社會十年八年後,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名氣和基礎學歷教育的差異漸漸就不明顯了,更多的是個人經驗,經歷以及社會化程度的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有的人越過越找不著北,甚至日子越來越慘。而造成這一切的差異,最主要的來自人的精神內核。簡單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你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還是一個愛抱怨懶散怠惰的人,直接決定了你之後的全部生活。

此時此刻一個人的精神內核,一半來自於進入社會後對自身的要求和改變,一半來自於從小到大養成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前者改變的幾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很多大學一般,但進入社會很優秀的精英都來自於此,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與歷練,重塑了一個進入社會後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們出自名校的氛圍,一直以來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而他們自己也生活在這樣的層次和圈子當中,同學同事都是樣的人。你會發現,在領導人,或者名企當中,他們都手拉手一樣成批存在著。

但無論這些人他們多有錢,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特別努力,特別勤奮。這種勤奮不僅僅在自己身上,還在自己的伴侶,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是一個社會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攝影師,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點,就要上很多培訓班了等等,她列舉了自己女兒上的比如舞蹈,鋼琴,馬術,跆拳道等五項。也許你會說,孩子太苦逼了,她會快樂嗎?答案是她女兒超級快樂,每天都過著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稚園一放學就著急的去各種培訓班裡,還經常主動提出來要學這學那,她媽媽看她實在沒時間只能哄她長大點再去。

你覺得苦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學習和生活很苦逼,才會覺一個小孩子學那麼多更苦逼。而在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強,努力勤奮,積極向上就是常態,也是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啊。

我們很難明確而苛刻的講,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差距到底是什麼,是畢業后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方式和做事態度上來看,名校所帶給人的自律,進去,積極,勇敢所帶給人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金錢很難傳承很多代,但精神卻可以永遠流傳。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會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們也擁有同樣的精神與氣質,這些通過自我變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後重塑起來的優秀者,他們和那些名校出身的優秀人才一起,活躍在人生的舞台上,創造自己的榮光。

逆襲就是掙你想要的生活

當然,那麼非名校的,還沒什麼榮光的我們該怎麼辦?普通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用名校的標準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在的我們自己。

馬雲在澳門大學演講時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趣事:不熟悉的商界精英見到他,總是問,您是耶魯大學商學院畢業的嗎?馬雲嘿嘿一笑,答:「不好意思,我是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不過我手下有不少耶魯畢業的員工。」

雖然沒有上名校是一件頗遺憾的事情,可能因此錯失很多機會,即便到了晚年也還是會為自己當年沒有上過名校而懊悔,但是,學校所能影響的並不是全部。

W、Y、Z都是中部某三線城市一所二本學校的學生。學校肯定談不上是什麼名校,儘管已經合併升本十多年,當地民眾還是習慣稱之為「師專」。名校兩個字對他們來說,只能是心中難以言說的痛。

中文系出身的W在大學期間當上了學校記者站的負責人,並在當地多家媒體實習。大學部畢業后,順利進入了某大型建築業央企。聽說,面試時他直接把一大堆刊有他的文章的報紙放到了面試官面前,輕鬆獲得了面試官的垂青。W一開始被分配到公司一個小項目部。不過,兩個月之後便被調到了分公司。半年後,W就被調往公司總部辦公室。有人評價說,公司有W一個人,就不需要其他搞文字工作的人了。這個評價顯然有些誇張,但如同他的連跳三級一樣,足以佐證他出眾的才華和能力。

Y也是中文系學生,畢業后考上了新聞學的研究所。不過上的仍舊不是名校。讀研期間,他輾轉在京城各大媒體實習,漸漸嶄露頭角。畢業后,經過百里挑一的激烈競爭,他進入一家中央級媒體工作。和他一起被錄用的不乏清華等名校畢業生。他的努力幫助他突破了學校的局限,讓他具備了與「名校生」競爭的實力。

Z高中就讀於該省的四大名校之一,綜合素質相當出色,但因為聯考失利只考上二本。進入大學后,她從物理系轉到城市管理學院。在大學里,她抓住一切可以鍛煉和展現自己的機會。很多社團中都有她的身影,參加挑戰杯等國家級競賽,去國外做交換生,參加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去斯里蘭卡做志願者……畢業后,她憑藉豐富的經歷,拿到了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該校在2015/16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歐洲第10名、全球第33名。這一次,她再也沒有上不了名校的遺憾。

在當下聯考制度下,能不能上名校,能上什麼級別的名校,是「世界先進」還是「國內一流」,主要還是取決於聯考成績。不可否認,考多少分能夠體現一個人的能力,但並非全部,而且還會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這也是「一考定終身」飽受詬病的所在。

W、Y、Z所就讀的大學,不管以什麼標準來看,都划不到名校的範圍內。與有些名校生「開了掛」一樣的人生比起來,他們的經歷或許也算不了什麼。但是很多高校中,像他們這樣的學生也不少。

「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以名校學生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

「你要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的走到牛人當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間的距離。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了真正的牛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