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孔子誕辰2568周年
孔丘本人「少也賤」
做過倉庫管理員
放過牛羊
充當過吹鼓手
他的理想是恢復堯、舜、文、武時期的禮樂
絕對是一個有志青年
一直以來,這個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氣過盛、解讀過多而常為人誤解,甚至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這些名言的真相卻會讓你大吃一驚。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里仁》。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去浪。
孔子可沒這麼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就是「確定的去處」。整句話孔子說的是:「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須有確定的去處。」
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挂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彆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孔子從來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所以,年輕人不要慌,世界那麼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溝通好,就大膽去吧。
2
以德報怨
這四個字出自 《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原文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所以,「以德報怨」並不是孔子在提倡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孔子真正的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裡的「直」,可以解釋為「公正合理」。
3
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看電視劇時,特別是古裝片,經常會聽到一句這樣的台詞:「主公,你要三思而後行啊。」首先要聲明,古人說「三」,一般並不指數字「三」,而是次數很多的意思。但這句話後面還提到了「再」,所以仍可看做數字「三」。
這段《論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一名貴族。顯然孔子並不贊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
4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簡直是千古疑案!因為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
不管怎樣,從字面意思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已經成了古往今來攻擊女性的第一話術。同樣因為這句話,孔子一到現代社會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別忘了它還有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直譯下來就是,孔子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養的,與他們親近了,他們就會不遜從;與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實際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仔細想想,也許孔子當時只想感嘆:相愛容易相處難。
5
愚不可及
語出《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孔子對他有個評價:「寧武子這個人,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國家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聰明的時候聰明,這個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愚笨的時候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愚不可及」這個貶義詞,最早其實是孔聖人用來讚美寧武子的!變化這麼大,估計連孔子自己都想不到。
6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語出《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翻譯一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這裡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見,小打小罵,其實是一種親熱表現。就像「老不死」這個稱謂,也經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來秀恩愛。不過,「老而不死是為賊」到了元明時期,已經普遍作為不敬語了。
7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很多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掛在嘴上。但其實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原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請教何謂君子。於是,孔子談了君子的最高境界。子貢又問:其次呢?孔子又說了一番話。子貢再問:再次一等呢?孔子這才說:「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說話必定有信用,行為必定果決,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執小人!不過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君子吧。」
此處的「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的庸人。
8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這個詞,現在大概可以被列為逼婚常用語。這句話原本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在很多人會把「立」理解為成家立業。但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在《論語·堯曰》中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他說的「三十而立」,其實是指這個時候,他已經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可以立足社會。
孔子的「立」,立的是人格。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
9
學而優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多少父母將這句話作為家訓啊!
然而這裡的「仕」並不是指做官,而是說具體做一件事,也就是實踐。「優」指的是悠閑,學有餘力。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學而優則仕」並不是說「讀書好就能當官」。
1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出自《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因為知和樂都是多音字,這句話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子曰:「知(zhì)者樂(yào,愛好)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
有人會把智者和仁者對立起來,變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這樣理解就錯了。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來源 | 孔子網綜合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孔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