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念佛人最要緊的是什麼?

念佛人最要緊的是什麼?

念佛人最要緊的是什麼?

——印祖歸納了念佛最重要的基礎,念佛人應該做到的事

1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印祖:【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

印祖《文鈔》中經常強調我們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前兩句是以儒家來講,后兩句以佛法來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所以,這是儒釋結合的四句教義。

下面是非常淺顯的白話,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即使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也應該勸有力者去做善事、發善心。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要發歡喜心,說讚歎語,這也是功德。大乘佛法的十大行願中有「隨喜功德」,你如果能隨喜他,也能得到像他一樣大的功德,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實際上,這樣還能對治我們的嫉妒心。

關於「敦倫盡分」,「敦倫」就是敦睦人倫,也就是說我們做人最起碼的一些道理。「敦倫盡分」,要盡到我們的本分,比如說你做丈夫的本分,做妻子的本分,做兒子對父母孝敬的本分,各人做到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叫「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是出自於《易經》的「閑邪存其誠」,印祖在這裡簡略地講。「閑」就是「防」的意思,防護這些邪念。實際上,「閑邪」就是儒家經常講的「格物致知」的「格物」。「存誠」,「誠」就是誠意,「存誠」就是「誠意正心」的「誠意」。

「閑邪存誠」是告訴我們如何按照儒家去修心做人的一種方法。「誠」又是誠實,「意誠」,如果你意誠了,心也就正了。首先是要恭敬至誠,自然心就能正。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誠意都沒有,心也就不正。所以,有一句話就叫「誠於中,形於外」,儒家講這個道理:內心如果有誠意,外表就會顯現出來,生理上就會顯現出來,給人的氣象就是一個賢德之人。

2 儒家修行次第

我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儒家修行次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關於「格物」,宋代的朱熹把「格物」解釋成要博學了知一切萬物的道理,這是錯誤的。按照儒家真正的本意,「格物」是格什麼呢?格除我們心中的私慾,這叫「格物」。

如果私慾格除了,當然就能「致知」。按朱熹的講法,當然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舍本求末。你要在格除私慾的基礎上,去了知萬物的事理,這是沒有錯的,這叫「格物」。所以,儒家經常講「學問」,做人的本分,這叫真正的學問。

《論語》里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才是做人的根本,你不能把「孝悌」給忘記了,只去做一個博學家,是沒有用的,這不是儒家的修行。所以「格物」是以格除私慾為根本。

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了知萬物事理,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正知,真正的從理上「致知」。這時候真正從理上明理了,在明理的基礎上,再去用功,就要「誠意」。意誠自然心正,「正心」了才能「修身」。「修身」是以誠意、正心為基礎,我們從身語意上去克服自己種種的毛病習氣,叫「修身」。

身修了才能「齊家」,自己做好了,才能為家裡,為你的妻子兒女做榜樣,所以才能「齊家」。家就好像一個小天下,家能治好,才能治國;如果家都治不好,怎麼能治國?在家當中,家長本來就是以身作則的,所以家齊才能「治國」,有「治國」的才幹才能「平天下」。這是「格物致知」一直到「平天下」。

儒家提出來「內聖外王」這樣一個理念。你要想「外王」,首先你要「內聖」,這樣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君子,就要「格物致知」,才能做到「內聖」的功夫。

以上是關於儒家修行的次第。

3 勿妒忌及沽名釣譽

印祖:【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看見別人做,因為自己不能做,而生妒忌心,那就是一個奸惡小人的行為,這樣的人就會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要「痛戒」這樣的一種心行,不是說從我們的身語上,而是從自己的內心上去反省自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做人要從我們自己的內心去反省,不可以做一個「假招子」。「假招子」就是假招牌、假花招。不能「沽名釣譽」。如果有這種心,天地鬼神都會厭惡的,都不來護佑你,這時候你就處處遇到不好的事情,所以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許多人普遍有這樣一種心理:看見別人做好事情,他就要妒忌了,甚至看到別人不好的事情,他就非常高興了。印祖針對這樣的心理,做出以上的告誡。

4 公 案

首先介紹一個公案:

宋朝時,有一個做官的大夫,他生了十個兒子,有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一個手腳殘廢,唯有一個兒子是正常的、四肢健全的,最後關在牢里。所以,宋大夫經常怨聲嘆氣。

有一回,宋大夫碰到以前在一起做官的同僚,就對他說:「我沒有做什麼特別壞的事情,也沒有造很大的孽,為什麼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

那位同僚就問他:「你沒有做過什麼壞事,但是你平時是怎樣待人的呢?」

可能宋大夫確實因為自己遭到這樣的惡報在反省自己,就說自己「看見別人不好的事情、遭到不幸的事情,就非常高興;看到別人好的事情,就非常難過」。

這位同僚就告訴他:「你這種心理,不僅僅你的十個孩子遭到惡報,你將來的惡報,更是難以想象。」當然按照佛法來講,宋大夫可能就要到三惡道去了。

在此之後,宋大夫就反省自己、痛改前非,反其道而行之。以前看見別人不好的事情很高興,現在反過來做;以前看到別人好的事情,就生妒忌心,現在也反過來去做。這樣行了幾年,最後非常稀奇、非常震撼的事情發生了:雙目失明的孩子竟然眼睛好了,聾的孩子耳朵也能聽到了,最後甚至關在牢里的孩子,本來不可能放出來的,很奇怪,提前放出來了。這就是從心地上去反省自己,最典型的一個公案。

另外,再講關於宋朝時一些名人的公案。一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寇準,「澶淵之盟」主要就是寇準立下的功勞。丁渭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小人宰相。原先丁渭是寇準下面的一個跟班,官位很低,經常拍寇準的馬屁。而還有一個是李沆,也是歷史上一位不得了的人。

我們大家對李沆提得很少,實際上,他在宋朝當時的地位、影響和能力遠遠要大過寇準。史書上把李沆稱為「聖相」。賢相和聖相——雖然歷史上對寇準也有很不錯的評價,但很明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中,幾乎沒有人可以和李沆的德行、治國能力相比的。從佛法上來說,李沆臨終洒脫自在,身體在盛夏停放七日沒有一點異味,可見,他不僅有經世之才,在修行上也不是一般的人。

李沆的知人之明,世所罕見。丁渭很有才能,又會拍馬屁,把寇準給迷惑了,寇準就好幾迴向李沆推薦丁渭。當時,李沆是宰相,寇準是副相。李沆說丁渭不能用,而寇準反過來問:「像丁渭這樣的人才,相公你不用,你能壓得住嗎?」李沆聽了,就笑起來說「他日後悔,當思吾言」,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將來後悔時,就會想到我現在跟你說的話,但寇準還是聽不進去。

李沆不是很長壽,後來就去世了。接著寇準為宰相,這時就把丁渭提拔上來,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相。後來,就出了事情。寇準為人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有一回吃飯的時候,寇準的鬍子一不小心碰到了湯水,弄髒了,丁渭很會拍馬屁,趕快去幫寇準把鬍子弄乾凈。因為兩個人關係很好,寇準跟丁渭開玩笑,就說「你這個參政替我清理鬍子」,無非就是開玩笑的一句話。但是丁渭聽了,因為當時許多人在場,覺得很沒有面子。因此他就懷恨在心,要找機會報復。

後來總算找到機會,最終把寇準弄下來,發配邊地。寇準被發配后,丁渭還是一直懷恨在心,甚至一再地發配,把寇準貶到雷州(廣東),但是還不解恨,想把寇準弄死,最後又把寇準發配到海南島。寇準確實一直沒有回來,就死在海南島。當然,此時寇準就想起了李沆跟他講的話「他日後悔,當思吾言」。

後來,丁渭犯了過失,也下台了,有意思的是,他也被發配到海南。寇準下面的家僮僕人都想拿著棍棒去報仇,寇準器量比較大,就把他們攔住,給他們一些錢,關起門來讓他們來賭博,自己派人送了一隻蒸的羊,去慰勞丁渭,令丁渭非常慚愧。但是後來寇準還是沒有重新回京做官,就在海南死了。寇準很有才幹,本來他能為國家做很多事情的,所以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因為他當年用錯了人。

以歷史為鑒,我們可以知道,這種妒忌心強的小人,心胸狹小,行事低劣,但是他們做的事情可能瞞得了一時,騙得了人,甚至也獲得功名利祿,但極少有哪一個人會得到圓滿的結果,最後總會有敗露衰敗的時候,這是一種普遍的規律。

——摘自仁禪法師《一函遍復探玄》

凈土qq交流群:19660556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