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七月半談「甲馬」

文/默音

甲馬這個詞,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些陌生。大多數人也許會問:是想說「馬甲」嗎?又或有熟悉《水滸傳》的人說,哦不就是那個甲馬嗎?戴宗綁腿上日行千里的。

也對,也不對。關於何為「甲馬」,先引一段古文。

俗於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

——清・虞兆隆《天香樓偶得》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甲馬」是一種用來燒的神像。日本有所謂「繪馬」,祈願者在木牌上書寫心愿,掛在神社。同樣是與馬的實際形態無關的「馬」,也同樣承載祈願,但用法有很大不同。

那麼問題又來了,紙上畫的神佛長什麼樣?

不妨來看幾張甲馬。

其實甲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敦煌文書的《護宅神歷卷》中的「安心符」「樹神符」,唐朝的一些佛經的卷首,也有雕版印刷的神像畫。這一類神像,就是後世的「甲馬」(又稱「紙馬」)的起源。古人點燃甲馬,和燒紙錢的行為密不可分。紙錢甲馬化作青煙,成為連接此世界與彼世界的一種通路,或者說祈願。

紙馬,即俗所稱之甲馬也。古時祭祀用牲幣,秦俗用馬,淫祀浸繁,始用禺馬(即木馬)。唐明皇瀆於鬼神,王嶼以紙為幣。用紙馬以祀鬼神,即禺馬遺意。後世刻板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者,名曰紙馬。或謂昔時畫神於紙,皆畫馬其上,以為乘騎之用,故稱紙馬。

——《清稗類鈔·物品類》

北京的芝麻衚衕,其實就是「紙馬」的發音在時代變遷中演變而成。在明代以後,該地遍布生產甲馬(紙馬)版刻的手工作坊。可見甲馬的使用在曾經相當普及,但到了現代,仍然有甲馬風俗的地方基本只剩下雲南的大理、南澗、保山、昭通等地。這些地方的甲馬歷史其實並沒有那麼久,據說現存最古老的雕版是清代乾隆、嘉靖年間之物。因為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傳播是在明代中後期,所以雲南省的甲馬應該是在那之後才開始發展。

在的整個歷史版圖裡,雲南有其獨特的脈絡。滇國、南詔國、大理國。這裡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混居之地,也是傳說與信仰薈萃融合之地。甲馬作為漢族民間的祭祀產物,在大理又融入了當地的本主信仰,便延伸出一系列新的圖案。

實際上,甲馬在漫長的歲月中,和年畫也有一定的同化。但究其本質,同是祈福,年畫是貼的,甲馬是燒的。年畫只有迎春才貼上,甲馬則有廣泛的使用時節。

一個是清明。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

根據大理當地的甲馬師傅張瑞龍的說法:「七月初一接祖要燒祖先之神、門神、灶君等,燒包的時候燒紙衣服鞋子、帽子、房子、車子等各種民間生活需要物品。七月十五蓮池會老人要舍火衣,放生。」

而在雲南的其他一些地方,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同樣是燒甲馬的時節。此外還有春節、端午、送灶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以及各地的本主誕辰。

可以說逢節就可燒,不過節的時候也可為了消災除厄燒,而且也確實有那麼多種類的甲馬。簡直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甲馬不能涵蓋的。

例如頻繁出現在武俠或奇幻小說中的「蠱」,也有其對應的「蠱神」。

或是雞頭人身的凶神「雌雄殺神」,這是供葬禮出棺時點燃的。

當然也有喜慶的,如:

回到《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帶得人同行。我把兩個甲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來也和我一樣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趕得我走。」

這裡大約是施耐庵奇幻了一把……甲馬在當時當地,應該仍是用來燒的物事,而不是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

甲馬不是馬,是紙上的心愿,是寫給彼岸的無字信。

從甲馬這一被現代生活邊緣化的存在出發,產生了一部跨越三代人、可以說是奇幻也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小說——

《甲馬》

默音 著

理想國,近期上市

「從默音的《甲馬》中獲得了喪失了一段時間的純粹的閱讀快樂,這是一個能夠讓人忘記時間的故事。而且巨大的信息量使我覺得我好像同時在閱讀三個小說。默音在上海和雲南的小城間穿梭,在過往與現在間穿梭,非常自由,情感的震蕩被席捲入時間的洪流,人們內心的黑暗被某種說不清的溫暖阻隔。」——周嘉寧

「默音將自己的氣息植入一部怪異的小說,在這個故事裡既有奇想異思,也有屬於人間的溫度,彷彿架空的世界就在迎面而來的風裡,又彷彿在夢裡的鏡中照見自己。」——路內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了明治大學教授川野明正關於甲馬的論文,並感謝大理甲馬傳人張瑞龍給予支持。)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轉載:聯繫後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