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連載|《資治通鑒》中的「大秦帝國」史(三)

捷報中華書局聚珍文化出品的《〈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書獲選「2016年度好書」

此書自出版以來,屢次榮登國內各大書榜,得到廣大書友的熱烈好評。由聚珍公眾號配合《大秦帝國之崛起》劇集熱映而推出的『張國剛講大秦帝國史』系列,也受到了公號讀者的熱心支持。由此可見,好的IP並非無根之水,而是源自傳統歷史和文化的不竭長河。

今天分享這一系列文章的終結篇。錯過前面兩篇的同學可點擊標題查看前情。

▼▼▼

連載|《資治通鑒》中的「大秦帝國」史(二)

很有意思的是,李斯一方面力諫秦王,挽留六國人才,另一方面,在輔佐秦王兼并六國的戰爭中,他的戰略核心卻是重點打擊對方的人才。

《史記·李斯列傳》是這麼講的:「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什麼意思呢?首先重金收買,收買不成,派刺客暗殺,暗殺也不行,就用離間的辦法,破壞對方君臣的關係,等敵國人才被破壞了,然後就派重兵收拾對方。

這只是理論上的嗎?不是,我們看幾個實例吧。

先看一個最經典的例子。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王派王翦帶兵,準備一舉攻下趙國,卻遭遇趙國名將李牧和司馬尚的抵禦。王翦採用反間計,用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賄賂趙國派往秦國的使節,使之詆毀李牧和司馬尚,最終除掉了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東陽,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李牧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一般認為,戰國有四大名將,秦國兩個,白起和王翦,趙國兩個,廉頗和李牧。

戰國有四大名將,秦國兩個,白起和王翦,趙國兩個,廉頗和李牧。廉頗被離間計陷害,出走魏國,客死在楚國;李牧也是被離間計陷害,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陷害。李牧拒絕交兵權,趙王派人把李牧取代了;李牧不服,趙王又派人把他抓起來殺了,把司馬尚職務也撤了。

《大秦帝國》劇照,刑佳棟飾白起

再舉一個齊國的例子。齊襄王的遺孀,叫作君王后,她是齊襄王在民間——在莒(今山東莒縣)給人家做傭工的時候認識齊襄王的,她覺得這個小夥子不是一般人,就跟他確定了戀愛關係。後來,齊襄王繼位為王,所以她也當了王后。歷史記載,君王后在她丈夫齊襄王死了以後,主持國政。她去世后她弟弟后勝輔政,輔佐齊國的末代國王田建。秦國收買、賄賂后勝及其身邊的人。他們被收買后,不但故意勸說齊王放棄強軍備戰,故意不發展軍備,而且對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採取隔岸觀火、不聞不問的態度。等到六國先後滅亡,秦國就把屠刀轉向了齊國。這個時候五國都被滅了,齊國孤立無援,再想抵抗,為時已晚了。

我們發現,破壞對方人才的策略,不僅僅是李斯的主意,也是秦國的一個長期的政策。

我們前面講范睢,就曾經使用離間計,成功地讓趙國撤掉老將廉頗,而找紙上談兵的趙括取而代之,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元氣大傷。秦庄襄王時期,還用重金收買魏國的大將晉鄙的門客,讓他離間魏安釐王跟他的兄弟信陵君的關係,使得信陵君再次被剝奪了兵權。

《大秦帝國》劇照,王雙寶飾廉頗

如果說,以前的這些例子,是偶爾為之的話,那麼在李斯輔佐秦王時,用收買離間乃至暗殺的手段搞掉對方的人才團隊,就已經被定為與秦國對外戰爭相輔相成的一個國策了。

當然這種國策、這種策略能夠實行,使得六國的人才凋敝,能人下、庸人上,不光是秦國的戰略成功,還需要六國國君本身的昏庸才能做到。

總之,秦國的統一戰爭,不光是有制度建設基礎,有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經濟條件,還和它的對外戰略有密切關係。對外戰略如果失誤,國家再強大也無濟於事,至少是事倍功半。

秦國在發展過程當中,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在選擇戰略目標的先後重點上,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本國形勢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隨機應變,所以能最終取得成功。

歸納起來說,秦國的對外統一戰略有三:

第一,把握時機,選擇準確的打擊對象,避免六國過早地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就是在自己不很強大的時候,要鞏固好後方,練好內功;

第二,分化瓦解,遠交近攻,交替運用剛柔兩手,對遠的和近的進行掌控,在近攻時,有外交和軍事兩手,「拒止介入」,防止遠處的強敵介入,逐漸壯大自己,削弱對方;

第三,重點打擊對方的人才,與此同時,瓦解敵國的執政團隊,為最後軍事上消滅對手掃清障礙。那麼當對方的執政團隊被消滅以後,人才沒了,最後要收拾對方,找個借口就行了。

《史記》記載秦王嬴政統一天下之後,解釋說為什麼消滅六國呢?——《資治通鑒》里也有記載,只是不如《史記》里清晰。他說——這聽起來就很好笑,都是借口嘛——當初韓王說好的,交土地,交玉璽,請為藩臣,卻背約了,反而與趙、魏合縱對付我們,所以我出兵把它滅了;趙王派他的相國李牧前來約盟,我把他的質子歸還給他,但他背棄盟約,還攻打我太原,所以我派兵把他抓了,之後他的公子嘉居然自立為王,所以我把他滅了;魏王約好的要入我大秦,最後居然跟趙、韓聯合起來攻打我大秦,背信棄義,所以我派大兵把他滅了;楚王說好了獻上青陽以西的國土,但背棄承諾,反而侵犯我的邊疆,所以我發兵把它滅了;燕王昏亂,他派荊軻來刺殺我,所以我把他滅了;齊王聽執政大臣的主意,斷絕跟秦國的來使,想作亂,所以我把它滅了。你看看,這就是霸權。

因為人才沒了,六國已經不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要把它滅掉,去找個借口就是,隨便說你答應了要服從我,然後又不服從,那我就把你給滅了。你看,所有的託詞都是一樣的。

秦國的統一,一般都從商鞅變法算起。「六世之餘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正好是六世,到秦王嬴政,統一天下。

《大秦帝國》劇照,王志飛飾商鞅

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商鞅變法帶來的制度紅利,我們看到,以都江堰、鄭國渠為代表的水利,在秦公大墓里發現的鐵制農具,都反映了秦國的經濟生產力在當時有很高的水平。還有,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所體現的它的軍事實力。這些都是硬實力,實實在在的。

那麼它軟實力方面,比如說對外發展戰略,對外交往上,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個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第二個是不拘一格的延攬人才。

從現在國際關係角度看,秦國在地緣政治環境當中比較好地把握了它的優勢。從地理位置來說,秦國其實並不是處於中原。但是事實上秦國正是把握了這樣一種地緣上的特色,早期的時候,和中原各國之間的接觸並不是那麼密切的情況下,它先發展大後方,先擴展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在獲得話語權之後,再來展開地緣政治的外交。這種外交,就是遠交近攻,就是和地理位置比較遠的國家建立起一個比較平穩的關係,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一步一步地向地理位置比較靠近的這些國家展開博弈。在這些博弈當中,逐漸蠶食它們的領土。

另外一個就是它的同盟戰略。遠交近攻也好,合縱連橫也好,都是用來拆散六國聯盟的,至少在秦國吞併戰爭中,能有效阻止他國干預。首先,所有瓦解六國同盟的舉措當中,很重要的是要爭取齊國,即使不與秦結盟,至少要保持中立。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這種大戰略的發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當然這也非常得益於他所用的從六國過來的人才。這些人給他提供了很好的戰略視角。因為六國的這些人才,對六國內部情況,有比較清楚的把握,在為秦國獻言建策的時候,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地展開。

(摘自中華書局聚珍文化出品的《〈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張國剛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為清華大學大學部生、學堂在線網路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鑒》,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深港書評TOP15

好書2016年10月榜單

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雙十佳圖書

2016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

2016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

  • 2016年7月

  •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年,以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寬度、貫通古今的思維高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歷史發展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代思維總結文化精髓,以生動語言講《資治通鑒》里的經世治國、修身用人之道,歷代政治得失、世事興衰變遷之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