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唯識學的心理結構功能理論(三)

胡曉光

唯識學的心理結構功能理論(三)

佛學基本教理研究

二十世紀佛學有兩大對壘,一是以歐陽為首的支那內學院派,二是以太虛為首的漢藏教理院派。兩派在社會影響上,可謂雙齊,但在研究義理的深度與廣度上則太虛系確實不及歐陽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始佛學走向一個新的階段,研究佛學的文化人不僅限於信仰者,社會科學院也有專門人員研究佛學,新五十年來也有兩大學派,一是佛教協會的信仰派,二是社會學界的非信仰派。改革開放之前,由於左的文化意識影響,四十多年來沒有研究佛學的高潮產生,改革開放后,佛學界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研究成果尚未有特別貢獻,不及三四十年代。作為文化的一大組成部分的佛學,在下個世紀要起什麼作用,這實是佛學研究者和信仰者們共同關心的一個課題。我認為在二十世紀,文化界有三大主角,一是新學(西方科學技術、文化哲學等),二是新儒學,三是新佛學。我相信下個世紀,佛學會更好地發揮其無盡的潛能。

本世紀的佛學特點主要是與社會人生密切相關。在某種意義上講,本世紀的佛學是社會人生佛學,想必釋迦立教的佛學就是基於社會人生而立的智慧學。太虛提倡人生佛教,印順專講人間佛教,歐陽大師更是廣闡菩薩濟世度人的佛學理念,呂澂把佛法與世間聯繫在一起,把佛法直接理解為覺世間的佛法,這些都是佛教的真實元義。我們健在的佛教領袖趙朴初老居士,更重視人間佛教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佛教協會各種決議都是基於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生而發的。未來佛學的發展就要本著這種理念,返本創新,繼往開來,呈現一體多維,從佛教的內聖之學開出佛教的外王之路,我相信佛學定是下世紀文化的主導精神。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歐呂太印是二十世紀佛學的最高境界,繼承他們的佛學思想是我們當下佛學信仰者和研究者們共同的主題。歐陽的唯識學代表著慈氏學之終結,呂澂的佛學研究成果是我們進一步深入佛法的階梯,太虛的整體佛法理論實是化佛教的完型和歷史終極,印順法師的中觀主義代表著大乘佛教的冷靜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從人本出發,以三法印為鐵律,以法四依為指導原則,以十四無記為範圍,以求證四真實、四道理、四悉檀為內容,以戒為師,以法為依,生平等觀,我想這就是未來佛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佛學是以闡明實相為鵠,然而,文化有時空條件之性質,文化是一個載體。佛學的道是不受時空所局限的,但是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中,任何一種文化載體都有局限性,因此我認為過去一千多年的佛學史之所以會產生對元義佛法的誤讀,考其原因,就是對道與載體的辯證關係的認識不夠。對佛理的印證,應有二途:一是聞思解讀,二是內省體證。二者不是獨立的,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過去人多重內證之功,忽略聞思之道,結果多數是獨斷論。佛法中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就是說以解讀義理為先,以內證為後,兩者不可偏頗。

現代學佛者不少,但有正信者不多,沒有正信是不能真正懂得佛理的,《金剛經》雲「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者能入。」《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與解是互資互助的,無信則無正解,無正解不得正信。世間宗教有信則無正解,世間科學哲學雖有解而無正信。所以歐陽大師云:「佛法有悲有智,是信解相應,所以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現實今世所必需。」二十世紀的佛學告訴我們,沒有真誠的信念,不能深入佛法,沒有求實的精神,不能得佛法的真義。我通過對二十世紀佛學的了解,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真正的佛法是現實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人生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理性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實用的佛法。

二十世紀是文化新的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政治經濟大變革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時代,世紀之交是走向輝煌的時代。我們在這歷史的非常時刻,不能不為之感慨而激動。理性的人,要對近代文化史進行沉思,理性的佛教徒要對近代佛學史進行沉思,我們相信這種沉思來自於感慨與激情,也必能在這無盡的深思中產生超越性的頓悟。

延伸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