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石油美元」的歷史透視與前景展望

摘要:伴隨著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發展,「石油美元」經歷了從誕生、興起到市場化和金融化,再到快速發展的歷程。目前,由於油價的持續低迷,「石油美元」也呈現低迷的發展勢頭。未來國際石油市場和石油地緣政治的變化發展仍然是決定「石油美元」走向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去全球化」、氣候變化與環境安全、新能源的發展等非傳統因素也逐漸成為影響「石油美元」未來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是,無論今後「石油美元」是依舊保持堅挺還是走向瓦解,美元的本質不會改變。同時,能源依然是美元實現利益的最好抓手。

「石油美元」(Petrodollars)這一概念由埃及裔美國經濟學家易卜拉欣·奧維斯(Ibrahim Oweiss)提出,廣義上是指通過出售石油而獲得的美元收入,狹義的概念則是指「石油美元」的盈餘(Petrodollar Surplus),即通過出售石油獲得的美元收入扣除本國發展所需資金之後的盈餘。美國主導下的「石油美元」機制具有兩個內核。第一,國際石油貿易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第二,產油國出口石油所獲得的收入扣除進口開支之外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所以「石油美元」也常用來指代「美元-石油-美國國債」這一循環過程。不過,隨著產油國「石油美元」盈餘的投資流向多元化,其流向已不再僅限於購買美國國債,這一循環過程逐漸演化為範圍更廣的「美元-石油-美元計價金融資產」循環。

「石油美元」自20世紀70年代初誕生以來,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與國際政治經濟,尤其是與國際石油政治和經濟互為影響,彼此形成了很強的聯動性。同時,其也逐漸成為美國維護自身霸權,影響國際關係的一項重要國際機制。未來國際石油市場和石油地緣政治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石油美元」今後的發展態勢。當今世界日益顯現出的一些非傳統因素也將對「石油美元」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1「石油美元」的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石油美元」在深刻的歷史、政治和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其至今40多年的發展歷程始終伴隨著國際關係和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和發展。產油國「石油美元」的持有量以及包括迴流機制在內的「石油美元」的流向是體現這一發展歷程的主要變數。

1.1誕生與興起時期(1974-1985年)

實際上,在1973年以前,「石油美元」就已存在。歐佩克(OPEC)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末便已擁有約20億的「石油美元」盈餘,只是此時的「石油美元」尚未實現理論化和制度化,也未對國際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1974年,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達成「不可動搖的協議」①,美國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售軍事武器,同時保障沙烏地阿拉伯國土安全不受以色列侵犯,沙烏地阿拉伯則接受美元作為出口石油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隨後美國財政部與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於同年12月在利雅得達成協議,向沙烏地阿拉伯開放美國國債的認購併保證沙烏地阿拉伯在認購時的排他性優先權。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后,美國與歐佩克其他成員國逐一達成諒解,徹底確立美元在歐佩克國家出口石油計價和結算貨幣中的壟斷地位,「石油美元」機制正式誕生,美元變成了「石油美元」,石油變成了「美元石油」。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國際油價上漲了近4倍,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向了產油國。1974年,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美元」持有量從1973年的350億飆升到1123億,經常賬戶盈餘也從66億飆升至683億[2]。1976年底,其經常賬戶「石油美元」盈餘已佔全部美元經常賬戶盈餘的35.7%,超過美國任何一個西方盟友。為了支持國內的消費和投資,產油國將「石油美元」投入與西方工業國的進口貿易中,導致「石油美元」大量迴流。1974-1978年,約1570億的「石油美元」迴流至西方工業國家,占迴流資金總額的78.5%。20世紀80年代初期,已經有90%的「石油美元」迴流至西方工業國家。雖然由於受到石油消費國節能、替代能源開發等因素的影響,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收入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短暫下降,但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再次暴漲,導致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持有量瞬間突破2000億大關。1985年以前,產油國「石油美元」的持有量與經常賬戶盈餘更是分別達到2976億和1143億的最高紀錄。

在這一階段,在國際關係和地區局勢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美國與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國家聯手打造了「石油美元」。同時,受到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石油美元」在誕生后不久便迅速崛起。雖然1985年以後由於國際原油市場再次發生變化,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減少,但是整個「石油美元」機制日益完善和成熟。

1.2市場化與金融化時期(1986-1998年)

1986年,國際原油價格下跌23%,為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其後10多年的時間裡,國際原油價格始終在每桶20美元左右的低位徘徊。與前一階段相比,產油國手中的「石油美元」持有量大幅縮減。但是,這一時期「石油美元」逐漸朝著市場化和金融化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標準期貨合約在紐約商業交易所上市,石油與糧食、外匯、貴金屬等其他商品一道,正式成為獲准進行期貨交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即成為一種重要的金融產品。「石油美元」形成了一個由創造到流通最後迴流的完整生態循環,以及石油的勘探、開發、儲運和消費都通過全球貿易和金融連成一體的較為完善的複雜機制。

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石油美元」在帶動主要產油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產油國卻無法滿足國內旺盛的消費需求,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石油美元」被投入國際貿易,通過商品服務貿易的結算渠道迴流到西方工業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也為「石油美元」的迴流提供了一個新通道,特別是在引入主權財富基金模式之後,產油國將跨國銀行、對沖基金和期貨等視作新的投資對象。20世紀90年代,「石油美元」迴流成為全球金融發展至關重要的支柱力量,大量的產油國政府投資基金和普通居民理財投資,成為許多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的主要業務對象。「石油美元」逐漸成為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高級金融」。

這一時期,隨著市場化與金融化,「石油美元」機制逐漸變得成熟與完善,為下一時期能夠在挑戰中實現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3在挑戰中快速發展時期(1999-2013年)

1999年以後,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又一次變化以及「石油歐元」等的挑戰中,「石油美元」的發展呈現新態勢。

首先,「石油美元」面臨「石油盧布」、「石油歐元」等因素的挑戰,從而引起了美國的反彈。2002年,伊拉克宣布以歐元替代美元作為外貿結算貨幣;2006年,伊朗建立了以歐元作為交易和定價貨幣的石油交易所;2006年,俄羅斯提出建立自己的以盧布計價的石油交易所,並於2007年11月正式推出了石油交易平台;2009年,中東海灣國家與、日本、俄羅斯及法國等國舉行密談,探討以一攬子貨幣取代美元作為石油貿易計價貨幣的可能性。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越來越認識到「去美元化」的重要性。俄羅斯中央銀行副主席烏留卡耶夫就表示,俄羅斯能源企業需要拋棄美元,「這些企業必須更勇敢地與貿易夥伴簽訂盧布結算合約」。2014年,中俄雙方在一系列領域簽署了相關協議,包括通過盧布與人民幣之間的結算開展雙邊石油貿易。這一系列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石油美元」構成了挑戰,引起了美國的反彈。例如,當伊拉克拋出以歐元結算的論調時,為日後美國攻打伊拉克埋下了伏筆。美國已經以其實際行動倚靠政治和軍事手段來敲打伊拉克,控制中東地區,壓制歐元,維護美元的國際地位。小布希政府提出的「大中東計劃」,其本質是為以軍事手段排擠其他政治勢力在該地區的影響尋找借口,旨在單獨控制該地區,消除「石油美元」的現實威脅,從而維護「石油美元」的至尊地位。

其次,1999年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不斷攀高,2008年國際油價達到147美元/桶,2014年上半年還在每桶100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這讓產油國積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盈餘。1999-2013年,產油國將高油價帶來的暴利投入包括美國國債和房地產在內的全球各種資產。以2012年為例,歐佩克國家流入流動性投資(例如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石油美元」達到5000億美元的高峰[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產油國的真實「石油美元」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8000億,大大高於2002年的3300億。國際清算銀行也指出,1999-2005年,歐佩克國家因油價上漲帶來的額外「石油美元」收益超過1.3萬億美元,歐佩克年均「石油美元」盈餘則超過1100億。

再次,「石油美元」新的積累機制開始形成。由於「石油美元」的規模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走高而迅速膨脹,美國國債市場已經無法有效吸收全部的石油美元,而較低的長期收益率也已經無法滿足產油國對「石油美元」保值增值防止流失的投資需求,「石油美元」的投資渠道越來越朝著金融市場轉移。從1999年開始,歐佩克各國組合投資的比例上升到28%,外匯儲備的比例上升到19%,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歐佩克各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投資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這部分投資的平均收益率在5%~17%,部分投向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收益率更是高達400%,這部分資金和收益不斷地滾動投資,形成了「石油美元」新的積累機制。

最後,「石油美元」呈現新的流向。一是「石油美元」流向地區有很大的改變。各產油國紛紛加大了對亞太地區的投資力度,特別是近年來對中、韓等國的投資數額逐年上升。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歐佩克各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投資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和其他亞洲國家為245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2770億美元),超過日本(1860億美元)和歐盟(760億美元)[6]。二是中東地區迅速膨脹的軍力使得軍購成為「石油美元」迴流的新渠道。例如,2009-2013年,沙烏地阿拉伯每年拿出5%左右的「石油美元」收入進行軍購,年均在400億美元以上,武器進口額約佔全球的4%,位居全球第五。

雖然這一時期「石油美元」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其在國際油價呈現強烈增勢的背景下,加之前一時期的良好基礎和美國強大綜合國力的保障,仍然實現了快速發展。

1.4發展現狀(2014年至今)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國際市場流通的「石油美元」為1.4萬~1.8萬億美元。自2014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100美元左右開始暴跌,導致產油國「石油美元」的持有量大幅縮水。以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美元」凈出口收入為例,2015年約為4000億美元,比2012年最高點的9200億美元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是自2005年以來「石油美元」規模的最低點。主要產油國的貿易盈餘也銳減,不得不動用歷史上積累起來的「石油美元」存量來彌補國內財政開支。目前「石油美元」的運作還呈現更加市場化和金融化的態勢。根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I)的統計,截至2016年6月,以石油天然氣收入為資金來源的主權財富基金總規模為4.2萬億美元,佔全部主權財富基金總規模7.3萬億美元的58%。不過,在國際石油市場進入新一輪低油價周期的大背景下,儘管「石油美元」越來越朝著市場化和金融化的方向發展,但目前總體上很難改變其頹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