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年薪30萬和美國年薪10萬美金,在生活水平上到底有多大差別?

作者:知白Troy

/

這兩年移民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出國工作更是一股清流,但收入問題難免讓人有些擔憂,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知乎上看到文章,希望能為你解惑一二。

01

年薪30萬人民幣

如果都是正規W2性質的薪金,默認是在說北上廣深杭。完全徹底由公司withhold所得稅,且五險一金完備,到手大約20萬出頭,平均每個月到手1萬7。

美帝年薪10萬美金

除了個別工程崗位外,默認以灣區/紐約/華府/西雅圖/波士頓/芝加哥等典型美國一線大城市為標準。聯邦稅+州稅+FICA+雜項之後,到手大約6萬多點兒,平均每個月5000+刀。

02

不買房,租房對比

考慮到國內的租房政策和規則對租客的不友善,以及種種政策跟房產綁定,在一線城市生活工作的工薪階層,選擇不買房基本上是很不現實的。

美國倒是好說,單論生活成本而談論資產積累,租房和買房倒也差不多。

且與國內不同,美國對租房住的人要友善得多。基本上,只要你一直想租住下去,就可以毫無意外地一直租下去。為了比較平行,依然假設在國內租房好了。

對應租金範圍略大:北京城中那種大雜院合租,一個月依然有1000塊以下的。但正常的剛入職小白領,與人合租,一個月2000+才是下限。

而一個年薪30萬的傢伙,估計在職場上已經有些年頭了,對個人空間和生活品質也理應有超越「年輕人打拚」的要求。

地段稍微好些的一室一廳,一個月5000+是下限,再正常不過。

美國這邊的情況倒是相對簡單。上述提到的那些城市,有便宜有貴,姑且取平均,合租一個月1000+是下限,單租/還房貸一個月2000是標配。

03

養老體系對比

另一個容易造成兩國比較不平行的因素是因為養老體系的不同,社會制度的不同,政府職能的不同,默認父母與子女贍養關係的不同等等。

在國內,除了五險一金之外,不再搞任何商業養老保險,在今天依然普遍。

你大體上是可以依賴統籌賬戶+個人賬戶社保的,外加你依然可以期待老了以後子女的接濟。

但在美國,如果一個中產階級,完全徹底不搞401k去裸奔。相信30年後,Social Security能把你虐哭,而Americanized的子女......省省吧。

於是美國到手的錢,個人認為需要再對401k和/或IRA進行一下調整。按每年存個1w+刀為例,每月到手差不多4000+刀。

薪金-稅-社保-住房-養老之後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美國:2,000-3,000刀;國內:10,000-12,000軟妹幣。

在此之後,我就不打算繼續成體系討論下去了,畢竟life style的個體差異過於大。而且,對於任何合理的life style,這樣級別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都遠談不上「寬裕」。

04

life style風格對比

以下僅對點狀的life style風格給出定性的個人結論。

男女服裝,在「非奢侈品」的範疇內

美國差不多能夠Zara/Urban/HM這種級別隨便買,外加偶爾進個所謂「輕奢」品牌(MK之流);國內需要以網購為主,實體店略扯淡。

男女服裝,在「奢侈品」的範疇內

不管是美國還是國內,基本上就甭想了。或者,消費能力屬於「攢幾個月進一件」的水準。但依然,美國要便宜不少。

05

這個美國優勢太大。優勢分為3點:車價便宜,油便宜,你並不需要購買很豪華的車來符合特定的社會期待。

國內的話,最麻煩的事情還不是1和2,而是3。眾多年薪才10萬+軟妹幣的職員,也要動輒BBA走起。你要是買個日本車,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呼。

你要是買個國產車,妥妥給你貼個鳳凰男的標籤。這種風氣很差勁,希望將來能有改善吧。(在美國,你基本上很難想象一個人會花3X+的年薪去買車,30萬刀的車?直接蘭博么?)

於是,純考慮兩國開車成本和收入比的話,美國10萬刀的收入,BMW3系是標準,雖然其實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兩田;國內30萬軟妹幣的收入,兩田才應該是標準,但貌似大部分人都選擇了50萬-100萬價格的車。

06

國內的優勢在於,一線城市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5美金就能吃到非常美味的路邊小館子,雖然衛生和環境略堪憂吧!典型的例子: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鹵煮火燒,隨便一家中餐館的蓋澆飯。

美國的優勢在於(按國內的標準)稍微上些檔次的食材和食物種類,幾乎都比國內要便宜,且食材一流。

典型的例子:美國最普通的超市,摺合100軟妹幣之內能買到的Ribeye,國內基本上只有還不錯的牛排館子可以吃到,費用也直奔100刀去了。

07

這點對我略重要,而顯然,美國的優勢巨大。以啤酒為例,國內超市裡能買到的啤酒,幾乎百分百都是工業lager。

美國各大超市,雖然稍微小眾點兒的就買不到了,但搞半打能入口的本地IPA,或者規模比較大的大牌ale,還是很容易的。

而以上提到的各大城市,也很容易能找到個位數的liquor store,能搞到類似Trappist Rochefort類似級別的東西,且價格合理。

再有就是各種Whiskey,不論是土美小作坊的Bourbon,還是大西洋那一邊的Scotch,種類齊全,價格合理。

08

國內的優勢:KTV,洗浴,按摩,捏腳,自助,農家樂等。

美國的優勢:健身,滑雪,划船,徒步,打槍,射箭,高爾夫,脫衣舞,博物館,樂隊骨肉皮等。

09

教育

美國貴在大學,但明碼標價;國內貴在從出生一直到上中學,且很多環節不是你用錢能搞得定的。

10

男女之事

這種事兒我是覺得沒什麼可迴避談論的。不論是談婚論嫁,還是getting laid,都是再自然不過且男女都一樣的人之常情。

直接給出個人簡單直接暴力的主觀印象:對於這個收入水平的人來說,國內依然是「男人的天堂」,不論是說花錢找個妹子做點兒啥,還是說不花錢找個妹子做點兒啥,還是說挑個妹子正兒八經談戀愛結婚,差不多都是如此。

當然,如果目的嚴格就是第三種,即找個妹子正兒八經談戀愛結婚,我倒是覺得北美,特別是美東,是首選。

相對國內那種經濟和家庭背景相差幾十年的大雜燴而言,美國的年輕華人女性的背景要簡單純粹得多:國內一流高校出身的科研/職業女性,從小一路幸福到大的小女生(也有不少富二代)。

對應的,雖然談不上是「女人的地獄」那麼嚴重,但確實,國內大環境,對女性依然不友善。

11

職業發展

起碼在今天,從統計而不是個案的角度講,國內一個達到年薪30萬的一線城市職員,其收入上百萬的可能性,是大於美國一個年薪10萬的職員,其收入上30萬的可能性的。

更為重要的是,晉陞權力階層或自己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是遠大於美國晉陞權力階層或自己創業成功的可能性的。

同時,在美國工作的人,如果徹底斷了跟國內的商業聯繫,這輩子會面對一個相當可觀的風險:20-30年之後,發展好到令人髮指。此考量有現實的例子,如90年代早期去日本淘金的國人。

綜合上邊兩點,很多在美國事業穩定的人,時不時會動回國的念頭,正是因為這些考量。

而對不少人來說,同樣的情況,卻有可能是焦慮的原因,時不時產生「我這輩子到底都做了什麼?」的莫名恐慌。

特別是,一個常見的情況,他們的peers在國內呼風喚雨,風生水起。但每天在他們頭上拉屎的人,是個印度人。

12

作為一個回國前曾在矽谷有10w刀offer和國內30w offer的畢業生,講講我個人的體驗。

首先,單從競爭的角度,畢業生100k在灣區並不算多,我同屆畢業且留美工作的同學里,約一半以上有高於這個數的offer。

然而國內30w在我大學部的那個學校里依然可以算得上前10%。如果你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和同儕對比所產生的優越感,那麼國內......

其次,這10w刀和30w軟妹幣的發放機制也是不同的。國外似乎很少有年終獎這個東西,即使有獎金也通常一季一發,獎金小於一個月工資,歸一化之後大體可以算13薪或14薪(一般超過12薪,是指按月薪的整數倍支付年終獎或半年獎)。

而國內公司給畢業生的所謂30w offer往往是以16-20薪計算的(略帶忽悠成分),所以在每月純收入(稅前)方面,美國10w刀和國內30w就不只是2倍的差距了!

看稅

美國10w刀按14薪算大體稅前$7150/月,刨去加州的苛捐雜稅加「社保」后約$4500,少了37%。

國內按16薪算大體稅前¥18750/月,北京稅、社保公積金后約¥13000,少了31%,美國的賦稅還是比較重。

如果你在乎少納稅,那麼國內,甚至國內賦稅輕的地方,比如我現在所待的廈門。

然後如果繼續上文的畢業生假設,那麼應該看租房成本。

我覺得灣區的房子可以按3000, 2000, 1000來分高中低檔,3000/人月算比較壕的,2000屬於舒適,1000有點蝸居的感覺。

當然即便蝸居人均面積和房子配置還是比國內好的,但是看著別人家的豪宅,很難感覺自己在住方面「生活水平高」。

反觀國內,在北京6000/人月基本達到壕,3000舒適,1500蝸居,同檔次租房成本和美國基本1:3。

題目問的是生活水平,我假設蝸居不是什麼有上述兩種offer的畢業生所認為有水平的生活,所以接下來以舒適為假設繼續討論。所以刨去房矽谷舒適小伙還剩$2500,北京舒適小伙還剩¥12000。

看吃

這個真的因人而異。在國內待久了去美國吃大公司里最好的推特食堂都覺得是狗食(谷歌已經不行了),更何況那些比谷歌食堂還不濟的街邊快餐。

如果把免費食堂也作為一項隱性收入來看,谷歌食堂水平大概值$50/天,舒適30,屌絲15。國內谷歌食堂大概值¥200/天,舒適100,屌絲50。

所以至此,矽谷舒適小伙還剩$1600,北京舒適小伙還剩¥9000。

看出行

由於買車的固定成本不好歸一以及上文的畢業生假設,我只討論公共交通。

矽谷的捷運和捷運單程在3-5$,當然住壕級房子也許可以走著上班,但舒適級通常還是要Bart或者Caltrain的,不如算$4/天。

北京3000一個月的房子應該可以打車起步價或者捷運5塊以內,加上滴滴快滴的補貼,算¥20/天。

至此,矽谷舒適小伙還剩$1480,北京舒適小伙還剩¥8400。

剩下的固定成本不多了,矽谷小伙每月水電電話大概齊要$100,北京小伙大概¥300。

還剩$1380 vs ¥8100。

接下來就可以比一些非必要消費了,我拿一些典型消費項目給大家比一比。

如果拿每月剩下來的錢買房,在灣區按兩百平米一百萬算,可以買0.268平米,在北京按四萬一平算,可以買0.4平米。

如果用來買全新寶馬三系,在美國可以買0.038輛,在國內可以買0.03輛。

如果用於吃大餐......這個我已經不忍心比了,個人覺得10塊錢一碗的鹵煮完爆美國人均100刀的大餐。

旅行

如果用來買機票,美國灣區往返洛杉磯150-200刀,國內有時候夠北京往返上海了。如果在上海,可以往返國內很多地方了,更何況國內有高鐵。

美國似乎沒有那麼多城市可以飛去玩。如果用來住五星級酒店,可以在灣區住四五晚,北京住六七晚。

如果用來打的,可以在灣區打不到1000英里,在北京打3000公里左右吧?

如果用來同品牌衣服、電子產品,美國更便宜,但國內理髮還比灣區便宜呢,這些都是不夠高頻的需求。

還有更多的因素是無法用錢衡量的,比如職業發展空間,工作的激情,空氣,飲食口味,社交,交友,主人翁姿勢vs少數民族情緒,親友的遠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帶來的阿Q感。

人在美國整體還是屬於高收入人群,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生活水平基本不要想了。

回國有很多原因,主要還是喜歡能經常和家裡團聚,以及國內更快的節奏。

在外遊學的精英們,如何快速進入國內市場,掌握國內人脈?國內的商界人才們,如何快速鍍金,走上職業發展的快車道?獲取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學位,享受開掛的人生!

課程對象:大中華區從事金融類或相關工作的中高層管理人才;對雙學位金融MBA感興趣人群

課程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

了解項目詳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