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空基化——海軍裝備發展的重要趨向

本文由聚恩君授權轉載,作者: 張聚恩

——祝賀人民海軍創建68周年

2017年4月23日,是新人民海軍創建68周年紀念日。

值此國家海洋權益日益重要、南海東海風雲激蕩之時,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關切海軍建設,真情地以各種方式為人民海軍慶生。

新成立前的「海洋日誌」充滿屈辱,鴉片硝煙,甲午海戰,留給我們的只有喪權辱國的記憶。

人民海軍與共和國同年誕生,經歷68年的奮鬥,已由單一的水面艦艇兵力發展成為由潛艇、水面艦艇、航空兵、陸戰隊和岸防部隊五大兵種構成,並具有核常兼備雙重作戰能力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成為一支能夠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效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現代海上作戰力量。從驅逐艦部隊成立到海軍航空師組建,從核潛艇下水到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人民海軍力量伴隨著共和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而增強,人民海軍正在實現從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與遠海防衛相結合的戰略轉型。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海軍的建設步入新階段,以2004年8月中央批准航母工程立項為標誌,人民海軍的一個新時代——航母時代起航。2011年8月,航母平台完成出海試航;2012年9月25日,被命名為「遼寧艦」的第一艘航母交付海軍;2012年11月23日,我軍飛行員突破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駕駛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起降「遼寧艦」;此後短短四年時間,已形成初步戰鬥力。在為海軍慶生之時,第二艘航母、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航母在大連造船廠下水在即。同時期,海軍的進攻防禦、兵力運送、戰略支援、航線護衛等能力也在協調配套地快速發展。

海軍擁有航母和艦載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件;這是幾代海軍人的夢想,是大國強國的象徵。而以此為標誌,海軍裝備體系建設中的航空裝備的地位、作用和規模問題,特別是基於空中平台、具有一定強度和精準度的遠程打擊和信息作戰能力建設,更成為重大的戰略問題,進而引發海軍裝備空基化的概念和實踐。

所謂「空基化」,就是以空中裝備為平台,發展和建設相應作戰能力。據我所知,海軍裝備空基化是全國政協委員、海軍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尹卓少將早在2004年就提出的。初時,認識並不一致。經過十餘年來的軍事理論研究和裝備體系建設的實踐,各方對此概念和實現路徑已基本形成共識。我曾和尹卓先生同為原總裝備部國防系統分析專業組成員,並有過一些工作交集。為寫此文,我專門同他通話,他對我的求證予以認可,並認為可以也應該就此進行公開討論,讓更多人知曉和關心。

尹卓認為,艦船是兩維機動的裝備,而航空器是以三維機動的方式運動,會帶來更大的作用空間。在特定的海洋戰場或海基對地攻擊戰中,不能只靠艦艇來致勝,還必須依靠來自空天的強大火力。三維配置,可獲得效能倍增。即使是信息裝備,也有升空優勢,例如同樣一部雷達,放在預警機上,其探測範圍比在艦船上要高數百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海軍在發展航空兵,傳統的陸軍也在發展航空兵,空基化發展是大趨勢。提出海軍建設要走空基化道路,是符合裝備發展規律,也是符合海軍建設實際需求的。

近年來海軍建設走上了快車道,而航空裝備是海軍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間,航空兵是海軍發展的重點之一;其中,航母工程是重中之重。從現狀來看,海軍戰鬥力最薄弱的環節是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有兩部分,一是岸基航空兵,二是艦載航空兵。從國情出發,海軍發展要「兩條腿」走路。但要走向遠海,維護海洋利益,保障國家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艦載航空兵。

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能力來自天基和空基兩部分,第一步主抓空基能力。所需要的空基平台,首先是執行作戰任務的艦載戰鬥機。根據對周邊環境和海軍使命任務的認識,至少應配備雙航母戰鬥群。雙航母戰鬥群的載機量約為百架,其中艦載戰鬥機應在60架左右,以確保獲得特定戰場制空權,並實施高效精準打擊。

此外,還需要艦載預警機、艦載專用電子戰飛機、艦載固定翼反潛巡邏機、兩棲突擊直升機、艦載武裝直升機、反潛直升機等適合艦艇需要的多機種機型。海軍航空兵建設在彌補機械化不足的同時,也正在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首先是空基信息能力。如發展大型空中戰場信息平台,同海基、陸基系統相配合,進行戰場監視、戰況判斷、火力指控,以及對遠程打擊武器提供目標指示、中段修正、通信中繼等能力,以支撐海上作戰任務的完成。

對海軍戰略轉型的迫切需要,對海軍發展空基化的重要趨向,航空工業應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緊迫感。海軍空基化,同時也是航空工業的光榮使命,又是航空工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我們理應有更大的作為,從戰略、規劃、計劃到研發、產能、支援保障等環節,做出全面響應;同心戮力,千方百計,加快新機研製,加大生產規模,以不辱使命。

我們已經向海軍奉獻了以飛豹、殲-15為代表的一批先進航空裝備,以殲-15現場總指揮羅陽為代表的英雄犧牲於海軍發展的主戰場,不朽業績和不朽忠魂永存,而在海軍空基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的新貢獻也必將彪炳史冊。

《再談空基化》

上篇談了海軍裝備發展的空基化趨向,意猶未盡,作此文再談空基化。我學習和思考的邏輯是,從戰爭的目的和經典的制空權出發,分析當代達成軍事目的的手段的變化,而對制空權做出新的詮釋,進而提出海軍制海權和制空權兩權並爭的戰略使命,以及空基化是普遍性發展趨向。

1. 戰爭的目的

人是地球上最好戰的動物,無論是同類相殘(如納粹殺猶太人),還是對別樣生命的剝奪(如日本人殺海豚),其兇殘和暴戾,都無以復加。作為聲稱是高等文明智慧動物的人類的一個個體,面對這些賴都賴不掉的鐵的事實,我感到尷尬和汗顏。在國家和政治出現后,這種好戰升格為有組織的暴力行為,於是有了「戰爭」,成千上萬的人相互廝殺;也有了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之分。為了對抗非正義戰爭,為了正義的事業,為了保全和擴展多數人的利益,有時不得不祭起戰爭之器。但願有那麼一天,在這顆孤獨的藍色星球上,孤獨的人類永遠告別戰爭。

戰爭的目的,不論政治的,還是經濟的,都是要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其本質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包括在肉體上的消滅。戰爭成了謀求和維護己方利益的特殊手段,成了政治的一種形式、或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當代戰爭已開始不追求消滅敵人肉體的絕對數量,而轉變為對其首腦、中樞、要害等的打擊,使其喪失反應和抵抗能力,或摧毀其意志,而屈人之兵,征而服之。

2. 杜黑的制空權

很遺憾,現代航空誕生后的初始發展動力竟是軍事應用。敵對雙方站在升空的平台上,持槍搏擊;或利用升空優勢,去觀察戰情。一系列技術進步的結果催生了不同機型,例如,機槍射擊同步協調器的發明結束了滑稽的空中格鬥,而促成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的誕生;也使人們意識到三維作戰遠比平面作戰更高效。義大利的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所創立的制空權理論反映了這一認識。

杜黑認為,飛機速度快,作戰半徑大,打擊能力強,飛機用於戰爭后,使作戰空間不再局限於地面、海面,不再局限於大炮的射程。利用飛機去獲取戰場優勢,保證自己的飛行和遂行作戰任務,而阻止敵方在戰區上空飛行,即獲得制空權,變得十分重要。他預見到,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將是決定性戰場,空中力量將是決定性力量。應該建立空軍這一獨立軍種。

同時,杜黑還認為,未來戰爭是動員全民,以國家的全部資源、能力和信念進行對抗的戰爭,是一場總體戰,對後方居民和經濟目標的打擊也是戰爭必要的手段。飛機的出現導致戰爭的特性發生變化,戰場將擴至交戰國的境內。面臨無情空中打擊的國家,其社會結構可能會瓦解,其國民出於自我生存的本能,為終止恐怖和痛苦,將會起而要求結束戰爭。

3. 制空權的擴展

杜黑的制空權理論,反映了人類社會進入飛行時代后,戰爭行動從海/地平面向空中立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問世以來,對各國空軍的建立發揮了根本性的重大作用。儘管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為不應把「制空權」誇大到決定戰爭勝負的地位,指出,空中攻擊和轟炸可以重創對方,但最終勝利還需地面部隊,還要靠綜合軍力與國力。但二戰以來的歷史進程,已在總體上印證了杜黑理論的正確性。從二戰中對德、日的戰略轟炸、開闢獨立空中戰場,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鄰國的空襲,再到海灣、科索沃等局部戰爭的戰例,都生動詮釋了現代戰爭中空中力量的作用。

今天,戰爭立體化趨勢方興未艾,臨近空間(20~100km)和更高空間(含大氣層外)正成為人類廝殺的新戰場。由於各國的利益博弈,目前國際上尚未對國家領空作出明確界定。上世紀50年代,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距地面100km高度為卡門線,卡門線以下為空氣空間,卡門線以上為外層空間。目前,在事實上,多將外層空間視為公共空間。

在這種博弈態勢和技術驅動的雙重作用下,臨近空間及更高空間的軍事戰略意義凸顯,而由杜黑髮端的「制空權」不僅更加重要,而且正快速擴展為「制空天權」。對於「制空天權」的理解,應涵蓋「存在」和「使用」兩方面的能力。即,一方面,具有覆蓋極大跨度(從空氣稠密到稀薄、直至大氣層外)高程、不受約束的巡航游弋、快速機動及情報獲取、偵察監視、通信中繼等信息能力,另一方面,擁有伺機而動、如「天火霹靂」般防不勝防、上可反導(彈道導彈)反衛(星)、下可外科手術式清除的精準而高效的打擊能力。

4. 補上制海權缺失之課

為了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與國家之列,我們必須關注和大大加強海軍建設,補上制海權缺失的這一課。當年,美國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用他的《海權論》,描繪和解釋新的國際秩序藍圖,他的「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經百年而不衰,深刻影響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一批海權強國;而當今世界霸主美國也以此為海外擴張的理論依據,在多位總統的強力支持下,持續加強海軍建設,以航空母艦群的配置為中心,營造了強大的海軍航空力量。如果說,在北美版圖上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那麼在世界版圖上,美國就是可以飛起來的海上軍事武裝力量的別稱。

海權論問世至今,重視發展海上軍事力量的世界格局從未改變。美國等海權大國強化力量,咄咄逼人;周邊的沿海國也傾力發展海軍。日本擁有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印度也已擁有可以在地區稱霸的海上力量。不幸的是,卻長時間地out於這一世界格局,在理論上漠視海權論符合科學規律的認知,固守近海防禦,致使海軍建設嚴重滯后,造成與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的局面。今天的南海亂局,實為孱弱海上力量和消極方針結下的苦果。張召忠同志近日在電視節目里說到過去長時間裡,海軍無地位、被人瞧不起時,流下委屈的淚水,憂國真情,令人動容。現在,是徹底結束這一局面的時候了。

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實施近海防禦與遠海防衛相結合的戰略轉變,以應對當前及今後長時期嚴峻的海權形勢,已成國人的共識。真正走向全球,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必須打破海上的枷鎖。制海權已是中華民族必須直面、必須解決的大問題。而為了獲得制海權,就必須擁有制空權;實現人民海軍制海權和制空權兩權並爭、艦艇裝備與空基化並重發展,時不我待。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不鬆懈、不動搖,建設起一支與大國地位相稱、能滿足國家利益發展需要的強大人民海軍,並以空天能力的躍升去支撐和護衛面向藍海和深海的奮進。

第二艘航空母艦4月26日在大連造船廠下水

5. 普遍性空基化趨向

在身為海軍少將的尹卓先生提出海軍裝備空基化的概念,並逐步形成共識,大力推動之時,陸軍也在實施大規模的空基化發展。陸軍提出,要突出戰略謀划、整體協調;不斷優化力量結構和部隊編成,提升數字化、空中突擊、特種作戰等新型作戰力量比重,以新質戰鬥力助推陸軍體系作戰能力躍升。為此,大批量裝備武裝直升機,配以一定數量的固定翼飛機,以實現全域機動和空中突擊,成為新時期陸軍裝備建設的重點。承擔反恐、緝私、救援等任務的武警和有關機構,為更好地履行使命,特別是處置突發事件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同樣需要加強空基化建設。

普遍地說,空基化的含義就是利用空中裝備構建能力。綜合各方基本需要,集中體現在作戰和支援兩方面。在各自體系內,與其他裝備配合,在需要時,實施高效精準的空中打(突)擊,提供穩定可靠的空中信息支持,實現兵力和物資的快速空運,可視為空基化的三大共同使命。

展望未來,空基化的趨勢將更加普遍和明顯,空基化的顯著加強,必將有力地助推國防建設和武器裝備現代化。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鑒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遠望智庫」聚焦前沿科技領域,著眼科技未來發展,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安全、知識產權等主題,開展情報挖掘、發展戰略研究、規劃論證、評估評價、項目篩選,以及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管理決策、產業規劃、企業發展、機構投資提供情報、諮詢、培訓等服務,為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