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慈善學人 | 慈善教育的反思---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本科慈善教育項目為例

編者按:教育培訓是培養公益人才的主要方式,對公益行業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和持續影響。面對現代慈善發展所湧現的人才需求,學歷教育和在職教育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新的探索與實踐案例?在《慈善法》等新政的催化下,慈善教育又會呈現出哪些新趨勢?正是本期話題所關注的。

——本期主持人,楊志偉

北師大珠海分校

宋慶齡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課程統籌

作者簡介

田園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禮來慈善學院博士候選人

正文

對於每一個慈善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都有著相同的一個信念。我們相信,慈善是可以教授的,並相信慈善教育的力量,通過慈善教育培養專業的慈善從業者,從而改變社會。

因此,對於慈善教育工作者來說,最核心問題是:什麼樣的慈善教育才能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公益慈善學院(Indiana University Lil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的教授德懷特.柏林漢姆 (Burlingame, 2009)在《非營利與慈善教育》一文中詮釋了,理想的慈善教育項目應該是怎樣的?

在文中,柏林漢姆教授指出,理想的非營利與慈善教育除了提供關於慈善領域和非營利組織領域相關的知識之外,還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兩個方面的培養:

第一,團隊領導力的培養。正如科林.詹姆斯在《領導力與21世紀高等教育的變化》一文中所提到的,未來已經不需要「孤獨的戰士」 (「lone warrior」)型領導,而是更加需要有團隊合作型領導。這種合作型領導模式不僅局限於人與人間的合作,也包括跨部門間的合作 (企業, 政府, 與公民社會部門)(Collins, 2014)。

第二,價值觀的培養。單純地照搬企業領導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到非營利組織的做法,受到了許多爭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爭議是源於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部門對管理人員道德價值的培養理念不同。培養企業人才的教育,較多重視企業盈利目標的達成而弱化了對從業者的道德價值的培養(Crane, 2004)。與企業不同的是,非營利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實現多重目標,如何平衡或解決好使命和經濟目標之間的衝突,要求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和從業者們樹立正確的道德和倫理價值觀。

柏林漢姆教授對理想慈善教育的勾勒,成為了印第安納大學慈善禮來慈善學院 (簡稱禮來學院)設計與改進本院慈善教育項目時的重要參考。

在本院招生簡章一開篇寫道:禮來學院致力於,通過慈善教育來培養創新者與領導者,從而改變世界。將慈善作為一門學科,禮來學院賦予了這門學科一個非常廣義的定義:慈善學是一門跨專業的學科,這門學科涵蓋了對慈善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研究與傳播。

慈善學中所研究的慈善,可以指某類具體的慈善行為:例如志願服務和愛心捐贈, 也可以指慈善發生的載體:例如,有正式組織結構的組織 (如非營利組織,政府組織,企業,或社會企業),或者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的自發形成的社會小群體,或者是提供捐贈的個人,也可以是捐贈的物品 (金錢, 時間,器官, 智力)。

禮來學院的慈善教育項目不僅要幫助學生從歷史,哲學, 社會,經濟等不同的視角理解「為什麼」慈善存在,同時,也教學生們「如何做」慈善。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深入訪談的研究方式,用案例法分析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慈善教育的大學部項目。選擇大學部項目作為案例的主要原因是,在的本土環境下,禮來學院的大學部項目具有極強的可複製性和操作性。

一方面,在慈善剛起步的階段,社會對實操性慈善教育需求也遠遠高於對研究性慈善教育的需求。

另一方面,慈善研究體系在並未建立,設立研究性的慈善教學項目,也存在可行性的挑戰。

所以,本文希望通過禮來學院大學部慈善教育的分析,對課程設置,學生服務,招生,就業等各方面來對慈善教育項目進行反思,希望能為當前慈善教育項目的改進方向提供建議。同時也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為慈善教育項目的設置和改進提供參考。

本文的受訪者是目前禮來學院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帕納梅拉.克拉克。帕納梅拉直接負責多項大學部項目運作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包括招生,分配獎學金,提供學生服務,指導學生活動,學生實習和就業等。

帕納梅拉在印第安納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校區 已經工作了18年。而到禮來學院負責大學部項目的工作也有長達4年之久,是參與和見證慈善大學部教育項目從設立而發展至今的主要人員之一。因此,為全面了解禮來學院慈善大學部項目,筆者認為,帕納梅拉是一位十分合適的訪談對象。

二、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的簡述

據帕納梅拉所述,大學部項目開始於2013年的一月份。設立大學部項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催化劑是禮來學院的成立。禮來學院的前身是公益慈善研究院,這個研究院是設置於印第安納大學文科學院的一個教育型機構。早期的公益慈善研究院設有碩士項目和博士項目,而並沒有設立大學部項目。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研究院的主要資源還是著力於慈善研究,而非慈善實踐。

第二,社會對慈善領域從業人員年齡要求偏於成熟化,因為用人單位傾向於錄用有非營利或慈善領域工作經驗的從業者。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學院並沒有考慮將慈善教育設立大學部專業。為滿足慈善實踐性培訓,特別是籌款培訓的需求,研究院有獨立的籌款學院,提供相關培訓與發放培訓資格證。另外,學術部門除了傳統的碩士和博士項目外,也設立了在職碩士項目,專門正對在職的從業者,可以在上班的同時,完成碩士班的學習。

在禮來學院成立之前,學院領導就開始討論關注是否有必要成立大學部項目。有兩個因素最終促成了禮來學院大學部項目的建立。

第一個因素是社會要求的轉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網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慈善領域的項目需要有年輕人的投入與參與。

另一個因素是,禮來學院的成立為大學部設置的啟動資金和教師資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大學部項目已經發展了四年,到目前為止,項目一共有80名左右的慈善專業主修大學部生,和30名慈善專業輔修大學部生。

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主要分為主修和輔修兩個項目。設計兩個項目的初衷是在於學生對自己今後職業的定位不同。據帕納梅拉所述,有的學生只是對慈善感興趣,譬如之前在教會服務過,或在社區服務過,但是並不考慮把慈善作為畢業后的事業。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選慈善作為輔修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輔修的學分要求較低(15學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也比較大,通常完成5門課程(其中有一門必修課,其餘都是選修)。

對於另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不僅對慈善感興趣,並願意獻身於慈善行業,將慈善作為一個事業。這些學生就比較適合選擇慈善主修的項目,大學部項目成立初期,慈善的主修項目一共要求完成33個學分(其中有3學分是實習)。

就課程來說,比輔修多了正好一倍的課程量。可是帕納梅拉提到,在對當前準備畢業的主修慈善大學部生滿意度調查的反饋中發現,目前的課程對於今後行業所要求的技能培養似乎不夠。

於是,在綜合學院大學部生的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學院領導和大學部項目負責人們討論決定增加課程與提高主修項目的課程要求學分(從33學分增加到40學分)。而所增加的課程既包括有實踐性的籌款課程,也包括有理論性的慈善心理學課程。

禮來學院大學部慈善項目的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特色是體現慈善學的跨學科特性與多元價值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最基本的必修課是「認識慈善」,該課程主要是從慈善的起源與歷史的發展,以及慈善在當前社會的形態和價值。

另外三門必修課則是從各個不同的學科和視角來詮釋慈善,包括「慈善與社會科學」,「慈善與人道」,「慈善與公民參與」。大學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他的課程。筆者從慈善大學部項目的課程設置中,挑出了幾門比較有特色的課程,在這裡做分享。

其中一門叫 「通過給予而學習」(learning by giving), 這門課是讓學生們通過和美國的一個大型募捐機構,國際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合作來決定哪一個慈善項目能獲得10000美金的支持。

學生們要做的是挖掘他們感興趣的資助領域,然後深入了解這些項目到底怎麼運作,之後通過國際聯合勸募協會發一個告示,徵集某一領域的不同項目的資助申請書。學生們憑藉專業的評估與打分,最終從眾多的資助申請書中挑出高質量的一個到兩個項目接受這10000美金。在課程的最後,會有一個頒獎儀式,學生會拿著一張巨型支票,給受資助的組織。

另外一門課叫「名人慈善」 (celebrity philanthropy),這門課程主要是通過邀請一些社會各界的名人來課堂與學生做分享,分享自己的慈善理念,慈善的經歷等。課程邀請的名人來自於娛樂圈,商業圈,政界,和體育界。這些被邀請的名人和學生分享各種領域的慈善開展活動。

這些慈善活動涉及氣候變化,國際人道主義救助,動物維權,身心健康,和食物救濟等。該課程主要是通過名人慈善分享和流行文化的碰撞,來提高學生參與慈善的興趣,同時也為今後設計名人籌款項目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除了實操的課程外,學院也有一些理論性,或哲學範疇的課程,譬如「慈善心理學」,「慈善倫理和慈善價值」旨在幫助學生回到「為什麼」做慈善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具有雙關性意義的。

一層意義在於了解他人為什麼做慈善,慈善的動機是什麼,從而去幫助引導慈善行為的發生。另一層意義在於理解為什麼自己做慈善,起到自我反思的作用。

四、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學生服務

禮來學院為大學部生提供了非常多元化的學生服務,其中包括創辦各種講座和活動,譬如如何社交,如何面試,如何改簡歷,如何協商薪酬等,也包括聚餐,非營利組織參訪,社區志願服務等。這些多元化的服務隨著學生群體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例如,有學生提議加入國際學生的學生服務后,今年,國際學生的學前培訓就被加入到新生培訓的一項活動中。

另一個學生服務的亮點是在於 「導師制度」 (Mentoring program)的建立。對於大學部生來說,他們可以「配對」一個學院的畢業生。做法是通過畢業生和在校大學部生都填寫一份表格,包括個人興趣,就業傾向,個人特長等。學院初步進行配對,之後會舉辦一次見面會,讓大學部生和導師相互選擇。這個導師制度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很有效的利用了社會資源,通過分享,來幫助大學部生更輕鬆的就業。

五、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優勢與劣勢

當帕納梅拉總結學院的優勢的時候,她驕傲地說到,學院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我們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是特別有使命感的孩子,他們有獻身於慈善事業的熱情。來學習慈善,他們考慮的是,不僅僅是如何在非營利組織里工作,而是,我們在一起怎樣做來讓世界變得更好。

因此, 學院慈善教育的任務不是去培養學生們對慈善的熱情,而是,挑選合適的學生,然後幫他們樹立良好的慈善價值觀,以及培養他們多元的技能去達成改善世界的使命。

禮來學院挑選學生的方式目前還偏於保守,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一個做法是通過學校招生,在已經決定來印第安納大學就讀的學生中挑選那些對慈善學科感興趣的人。另外一個做法是和當地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合作,該組織主要面向服務於青年教育,所以和很多高中生,特別是有豐富社區服務的高中生非常熟悉,通過該組織的介紹,學院也會得到一部分生源。

不過帕納梅拉坦言,目前的保守性招生方案不是最理想的,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學院對此也做了努力,會招一名新的員工,主要職責就是做網路宣傳。希望藉此讓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學科,而且願意學習慈善學科。

獎學金也是吸引生源的一個重要因素。學院目前的獎學金項目相比於商學院,法學院,乃至理工學院都不是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對一些小眾的大學部生 (國際學生)的獎學金並沒有很理想。改變這個現狀只能有賴於私人捐贈者,企業捐贈者,或是基金會對慈善教育的支持。

六、討論

本文用了單一訪談的研究方法,從課程設置,學生服務,招生和項目發展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禮來學院大學部慈善教育項目。

為了減少單一訪談帶來的研究偏見,筆者還結合了其他方面的資料,例如大學部項目的課程設置相關文件,招生簡章,獎學金介紹等信息,為本文的研究觀點提供支持。本文旨在對禮來學院慈善學大學部教育項目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介紹,突出項目設計的初衷,設立,發展,優勢以及不足。希望通過本文的案例介紹對的慈善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筆者認為,禮來學院對慈善學科的貢獻之一,在於其對慈善的廣義定義而確定了慈善學的跨學科特性。筆者認為,扭轉「慈善=非營利」的這種狹義慈善觀應該在慈善發展中慢慢推進。

慈善可以有更廣義的存在價值:人人都能做慈善,而且能有「自己」的方式做慈善。非營利組織可以做慈善,政府可以做慈善,企業可以慈善,公民也可以做慈善。

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而推進慈善,也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慈善項目;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也漸漸發展起來,企業基金會也成為了一種受歡迎的基金會類型;公民參與和公民社會也成為被學界實踐關注和提倡的話題之一。

筆者認為,好的慈善教育應該拓展學生們對慈善的理解,激發學生們對慈善的熱情,培養學生們做慈善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相信,慈善為世界的改變,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而自己就是那個可以將「可能」變為「現實」的人。

Burlingame, D. E. (2009). Nonprofit and philanthropic studies education: The need to emphasize leadership and liberal art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59-67.

Collins, J. P. (2014).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BioScience, 64(7), 561-562.

Crane, F. G. (2004).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ethics: An imperative at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9(3), 149-151.

註:本文為原創內容,如轉載請與微信 charitieschool 聯繫相關授權事宜。

慈善教育專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