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百家論道』尹信慧道長論當代道教的突破與振興

摘要:道教作為唯一本土宗教,落實宗教政策以來逐漸恢復,但因恢復較晚、缺乏外援,場所、人才、資金、活動等各方面都仍較匱乏。這種境況下,道教界應突破片面的「清靜無為」,發揚自度度人、愛國愛教的傳統,發揮養生、無為、勸化、慈善等思想文化的正能量,同時藉助政府及社會之力獲得發展。而政府如果考慮到五大宗教之間平衡,道教對宗教的應然形態最具有示範性,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應大力扶持道教發揮其社會一文化功能。

關鍵詞:道教;宮觀;人才;現代社會;正能量

道教是一個文化豐富、思想開放、組織完整、紀律嚴明的宗教,兩千年來在中華沃土上生長傳播,有著造福人類、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與儒文化共同構建成文化的支柱。道教在今天發展較落後,但它具有多有利於現代社會發展和身心健康的方面,亟須把握落實宗教政策、弘揚傳統文化的大好機遇,努力突破自身局限,同時藉助政府、社會的力量,走向全面的振興與發展。

一、歷盡艱難的道教要把握當下機遇

道教作為唯一的本土宗教,往往隨著華夏文明的興衰而興衰。元朝、清朝的少數民族皇權往往同時扶持各種宗教,但是有意無意打壓道教的發展,尤其元代曾焚毀《道藏》,清代的暗中抑制長達三百年。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陷入逆境,道教也在民國被抨擊為封建遺留的迷信、幫凶,遭到廢止神祠、沒收田產等嚴重打壓,抗戰期間因愛國愛教,慘遭日寇燒殺搶掠,建國后被視為封建迷信、反革命、四舊,屢遭「運動」。於是宮觀被毀被拆,典籍、人才流散凋零,幾乎發展間斷了幾十年。直到1979年全面落實宗教政策,首批在各省市重要區域恢復了21所具有一定根底的道教重點宮觀,政府把散落在社會上的老道長請回來,收集道教歷史資料,允許招收年輕人入道學習。相比之下,同為傳統宗教的佛教在恢復之初就走在前面,原來民國時的大量廟產得到返還,改革開放背景下具有更多對外交流功能的佛教也得到很多扶持;而道教自民國以來幾乎一窮二白,又缺乏經濟文化交流的功能,恢復就比較遲緩艱難。例如21所重點宮觀之一的杭州葛嶺抱朴道院,相傳最早是葛洪修道的地方,起先幾位老道長只能寄住在靈隱寺,恢復之初也規模小得像「螺絲殼裡做道場」,我們最早幾名年輕道士因為各種原因只能相繼離去。這些年道教逐漸有所恢復,除了場所、典籍、教職人員、信眾的增加,全國辦了十所道教學院,傳戒、冠巾等制度也在恢復,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做的事不計其數。

這些年在政府支持和自身艱苦努力下,部分宮觀有所起色。以茅山乾元觀為例。乾元觀在抗戰中發揚愛國愛教傳統,是陳毅的抗日指揮所、政治處,1938年被日本人一把火燒光,12位道長遇害,只有朱易經道長因外出幸免於難。1993年朱道長任江蘇道協首任會長,發道心向金壇政府提出恢復乾元觀,向政府推薦我來主持,政府主動來找我,給了一塊地方,也有優惠政策,我又把師父施誠易道長請來。恢復時只有一片廢墟,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口古井、兩塊明朝石碑,恢復過程中挖出的殘碑上記載了萬曆年間御賜道藏、金錢等事,但這些早已蕩然無存。我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四處奔波募化資金,在小小的地方先建最基本的祖師殿堂、塑祖師聖像,直到2008年都是在建廟,環境、建築、布置等規劃上注重突出道教固有文化。再慢慢地收進一些年輕道友,成為完整的「家」。起先生活非常困難,沒有地方住,起早摸黑開荒砍柴,水電都很難解決,在山裡交通也不方便口二十多年一步步走來,2008年開始因為小具規模,慢慢地信眾進來、影響出去,才有條件做文化。每年投入資金去收購徵集經籍、買善本,加上一些部門、學者和個人的捐贈,現在收藏有幾萬冊。

人才培養是弘道的前提,是亟須解決的問題,但需要漫長的過程。乾元觀剛開始招的年輕人,一個一個進來,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培養很不容易。一個一個慢慢教,從道教基本常識、禮儀教起,教常用經典,做早晚功課,教其他內容,提高綜合文化修養。學習是一方面,更側重個人修鍊,學與修結合。後來購置古琴、二胡、笛子、琵琶等多種樂器,組成仙樂團,以茅山道樂為引領,向社會傳播道教優秀文化。逐步提高后,成立講經堂、茅山書院、江蘇省道文化藝術中心,辦誦經班、體道班,向社會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接納好道之人來學道,幫助我們一起弘道。現在有了一定影響力,凝聚了一批社會人才,力量稍微大了一些。將來希望批准建立江蘇道教學院,規範地培訓、培養道教人才。

總的看來,道教如今仍是衰敗、弱勢的,我們都很慚愧,而且信心不足。道教宮觀、文化在一些地方保存得不錯,在很多地方消失得很多,需要抓緊恢復道教場所和活動,發掘、整理、傳承道教文化。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各類人才非常匱乏。如今老一輩很少了,60年代出生的是年齡大和管理層的,各宮觀都在招生培養年輕人,但入道人數相比剛落實宗教政策時越來越少,尤其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缺乏弘道人才也很嚴重。佛教弘法、勸化、度人的能力很強,2010年我由統戰部安排到人民大學進修,有位佛教老師帶著信仰和情懷來講課,聽課的人都極受感動。但是道教涉及面很廣,文化又以對基本普適道理的體會、修鍊、實踐為本,不需注重外化的理論思辨和體系,從古到今對道教的理論闡釋是非常不夠的,道教界能系統深入地把自己文化講出來的人很少。道教院校只能請高校和社會的專家學者講課,老師不是道教教職人員,也沒有道教信仰,講課純粹是從學術視角,甚至出現罵道教、罵道士的情況,導致學生的宗教信仰淡化,甚至走向了還俗的道路。這種困境必須重視和認真分析。道教界應該自己去了解學術研究的成果,同時又保持自身的信仰,進行交流、吸收和轉化。老師的教育引導是根本,道教學院正在辦的研究所班,考慮從教職人員中培養師資力量,自己培養師資隊伍。

政府和社會批評宗教界存在「天主教基督教去化、佛教道教商業化、伊斯蘭極端化」等問題。其實很多道觀被劃到景區內,從事商業活動的一一是某些部門,二是道教里少數和打著道教旗號的人。由於經濟利益太大,《宗教事務條例》的相關規定往往不能落實。道教界讓人擔憂的反倒是過於缺乏經濟頭腦,自己生活改善不了是小事,道觀很簡陋,沒有做文化、弘道的經濟基礎才是關鍵問題。我們回家要孝敬父母、親戚往來,要出去交流,也有開銷。「丹錢」是自養收入,每個地方和宮觀都不同,根據宮觀收入和師父理念而定,有些地方相對開放地給一些錢,有的師父堅持苦修不用錢的傳統。宮觀要管職工吃飯,給不給他們發丹錢昵?又如多少錢燒頭香、撞頭鍾等做法,很多老闆願意,甚至這樣做反而更吸引他們,但是道教講道法自然、一切隨緣、心誠則靈,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實在跨不出那一步,不提倡和經濟掛鉤。

正所謂國盛教興,現在國家形勢很好,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教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健康穩定地發展。尤其在要求宗教化、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更加有利於道教的發掘、弘揚、發展,希望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時代賦予道教徒新使命和新要求,要一心皈依,出世修行,入世弘道,為道教和社會貢獻一切。

二、道教要主動融入現代社會,發揮正能量

現在很多人來到道觀,表明對道教文化的巨大需求,道教基本思想是適合一切眾生、能被普遍接受的。首先道教重要特點是熱愛此岸、現世,重生、貴生,講「性命雙修」,通過養生來「長生久視」。現在人生活條件好了,更注重身心健康,養生成了時髦,甚至成了牟利的手段。最講養生的是在道教里,道教的養生功能很適合人們的需要,可以辦養生班、養生館來服務大眾。其次道教講「無為而無不為」,一切按照自然規律去有為,還是積極進取的。佛教更多講「放下」,其實各有作用,有時要「放下」,有時不能「放下」,家庭中、社會上不可能全「放下」,年輕人尤其要有為,「無為而無不為」是很有價值、很受認可的思想,要以各種形式來弘揚。

現代人仍會關注命運偶然、神靈存在、死後世界,這些內容是各宗教都會涉及,某種意義上最有吸引力的。在這些問題上,信仰應該多元化、不違世俗,相互尊重、融合,本土傳統發揮更多作用。道教有相應的完整說法和很多傳承,也更符合民族文化心理,應該好好研究和發揚。比如道教講「承負」,與佛教的「因果」有相通之處,除了自己的因果,你還承載了祖輩留下的功德或孽障,個人福禍就有很多偶然,你的善惡也會傳給子孫,要多給子孫積福報。這種解釋能幫助人在逆境中撫平心緒,指引入積德行善。關於人的最後歸宿,道教最嚮往的是神仙世界,太乙救苦天尊的青華長樂界也是重要信仰。普通人「尊道貴德」,至少可以獲得長壽和福報。人愛敬祖先,道教、佛教講禮懺和鍊度,幫先人免除地獄之苦,超升到青華長樂界。

道教原來缺少開放和宣教的理念,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就會越來越萎縮,日前狀況堪憂。內因的改變和提高非常重要,除了修行,還要發展道教,經常參加國家、省級、地方宗教部門組織的宗教政策學習,積極主動地融入和服務社會。

首先要樹立良好道風。道士要為道貫天地、德育人間虔誠修持,愛國守法、奉道持戒、服務社會,才能使道顯德貴。十方叢林是全國道教徒所公有,人人有享受權和保護義務,叢林宮觀實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生活,相互平等、尊重、愛護、團結,甘當苦行職務。如乾元觀在內的茅山道院實行民主化、人性化、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建立各項規章制度,道職工和睦相處、團結合作,財產、人事、安全等方面共同管理,保持環境美化整潔,活動有序開展。要共同學道、修道、弘道,以自身行為獲得廣泛信任,促進社會和諧、宗教和睦。

各宮觀的管理有不同的做法,現在的管理層以往從師父那裡接受傳統的引導教育,多年來也接觸到很多現代管理方式,宮觀管理當然不能離開傳統,但也不能完全按傳統去做,怎樣找到符合當代道教發展需要的傳統與現代「有度」結合的辦法,是必須探索的關鍵問題。

人才培養方面,過去沒有宗教院校,傳統方法是師徒口口相傳,「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還有「道不外傳」等規戒。我進道門時,師父是杭州玉皇山有名的高功,在道教傳承上做得很好,卻沒有留下文字記載,我喜歡做齋醮科儀,師父每天一句句地教,花了多少時間才學出來。等到我負責宮觀管理,明白一定要大力弘道,有了強烈的責任心,才想到突破這種做法。師父很開明,也覺得按傳統教法難度很大、進度太慢,年輕人有文化,可以用文字教學,就憑記憶寫了給我。我想做道樂時,徵得師父同意后,自己唱出來,請人一起寫成譜子,共整理出一百多首,打算出版《乾元觀道教音樂》,傳播起來就快而廣了。

為了解決當前困境,可以考慮開方便之門,藉助社會的力量。宮觀、道場的建設是道教發揚光大的重要基礎,離不開信眾的支持。要接納社會上的好道之人,請他們一同工作和服務。各方面人才都要吸收,例如現在仍有人否定傳統文化,懷疑養生、道醫沒有科學,應該引進思想界、科學界的成果和人才來加以解答。過去國家也支持宗教成立第三產業,宮觀可以以此獲取一些收入。

道教作為五大宗教里「后發展」的,其實有更多經驗可以借鑒。歷史上道教、佛教漸漸分割不開,在信眾那裡尤其如此,道教要借鑒佛教的經驗。例如江蘇佛教興盛,寺廟恢復更快更多更好,宣教工作做得好,大批信眾皈依,他們仍會到茅山來燒香。乾元觀所在的常州地區有很多誦經的人,尤其「念佛老婆婆」,佛教組織得很好,她們念的三官經、北斗經、灶王經、文昌經、財神經等原來卻都是道教的。我們嘗試組織念經團隊來念道經,去年辦了誦經班,結果吸引了很多人,而且不少年輕人、大學生,還有一位留學生。這就體現了某種趨勢,必須一邊走一邊了解情況和把握機會。再如杭州佛學院規模很大,在山裡環境很好,跟美院有很多合作,我們曾去觀摩學習,還要再去。

道教在港澳台、東南亞傳播得較好,目前也處在很好的形勢,這幾年我做了很多交流,汲取弘道經驗。這些地方也是出家人少之又少,但文化做得好,一是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二是發揮了社會的力量。2012年乾元觀跟台灣高雄道德院結成兄弟道觀,當時高雄道德院就6位出家人,但有四千多皈依弟子,對弟子加強信仰建設和組織管理,有完整的管理體制,系統地分成慈善組、誦經組、接待組、弘道組等,一起發揮皈依弟子的巨大力量,在文化、慈善等很多方面做得很好,社會影響很大。例如汶川地震、日本海嘯,他們都組織救援隊及時趕到現場做慈善救助。通過學習他們和自己探討,乾元觀也成立了慈善義工團,剛成立就吸引了二百多人加入,便可組織起來做很多慈善事業『再如2012年以來辦體道班,每年辦兩到三期,讓社會上好道之人來道觀體驗道教生活、學習道教文化,非常受歡迎,效果也很好,凝聚了一批社會力量,這也是借鑒了台灣的做法。

道教也面臨與時俱進、適應當今社會、跟現代社會更融合的問題。4月l6日《孟河醫派》劇組來乾元觀取景,走年電視劇

三、國家應幫助本土的道教發揮其社會一文化功能

道教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宗教政策總體很好,制定和執行時也下來廣泛調研,但是宗教界的事情和聲音也有複雜性,全面掌握和考慮也有一定難度。各地方由於對宗教的看法以及發展規劃的重心不同,對道教支持的力度和落實政策的情況也有較大差異,有些時候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對道教正常開展活動、發揮正能量提供更大的支持。像江蘇由於政府政策寬鬆和支持較多,道教恢復得較好,但全國道教總的看來各方面仍然匱乏,而落實政策上有較大的難度。政府如果考慮到五大宗教之間平衡、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及化,而道教作為唯一本土宗教、傳統文化重要部分,對身心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極具正能量,對宗教的應然形態及功能最具有示範性,但又恢復得落後、缺乏外援、和其他宗教差距越拉越大、發展需要較長過程的情況,應該更好地落實宗教政策,適當地予以重點幫助,以更大的力度來幫助道教發揮其社會功能、文化功能,至少要提供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從而支撐道教迫切的發展需要。

道教界很多人士的經濟觀念跟不上形勢,宮觀、團體資金缺乏,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大量事情就無從做起,單靠道教自身的力量很難迅速扭轉這一局面。政府當然不能有意投入人力物力去發展宗教,但在某些方面有扶持的規定和政策,是否可以考慮略為傾向於道教。比如要辦好宗教院校,能不能正常維持,或者辦得有特色,資金是首要和最大的前提條件。道教現在只有十所院校,上海等地辦得較成功,但是整體上還較薄弱,尤其江蘇等地還沒有道教學院,培養年輕教職人員要送到其他地方的道教院校。我們發願心想辦一所道教院校,即使得到政府批准,僅僅是招一個全曰制班、幾期短期班,一年正常開銷至少就要一百十萬元。在單憑自己能力是很難實現的困境下,希望政府財政能在合理範圍內予以幫扶。

道教一大「瓶頸」是宮觀、活動場所還不夠,不能滿足道教活動正常開展的要求。過去土地審批不那麼嚴格時,建宮觀不能創造經濟效益,往往很難批下來;現在道教意識到要大力發展,首先就要有宮觀,審批卻更難了。有很多有歷史文化根基傳承的名山宮觀恢復非常之遲,甚至始終恢復不了,更多的卻是被其他宗教、各種單位占著。開發商去道觀強拆打人的事件屢有發生,道教一再出面呼籲也無濟於事,這是不可理解的。道教場所恢復之所以難上加難,原因之一是有些地方政府是從經濟、旅遊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道教發展落後,拉動經濟、旅遊的能力不足,不能給地方帶來效益。把道教界人士放到一些很小或者沒有歷史影響的道觀,對道教發展非常不利。2012年乾元觀舉辦「茅山乾元觀與江南全真道」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有一百幾十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為乾元觀挖掘出很多歷史依據和文化,這種深厚的根基是乾元觀能夠產生社會文化影響的前提。政府應該更多地考慮道教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幫助那些歷史上重要的宮觀落實政策,恢復其清幽環境、道教風采及正常活動。

政府除了對道教文化發展給予相應的方便和優惠,還可在某些方面幫助道教去發揮正面的社會一文化功能。道教講報國土恩、愛國愛教,「道俗有別」又「道不離俗」,正己化人、自度度人,無為、重生、教化、慈善等一整套思想,跟世俗的規則、道德、價值相一致,是守本分、服務大眾、跟社會分不開、對各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自古一直跟信眾、老百姓結合得很好,而且道俗、政教、教派、宗教之間都很和諧,歷朝歷代很多地方都運用了道教思想。道法自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性命雙修、齊同慈愛、天人合一等理念,在今天仍然極具價值和生命力。例如道教《度人經》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清靜經》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種思想有助於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熱愛生命,注重身心健康,減少慾望、執念、思慮和煩惱,進而促進社會和生態的文明;道教把道德作為修行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和前提,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就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記」,道教在社會道德和風氣的建設上可以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度人經》還講「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對處在貧病困苦中的人們,政府和社會的救助當然最重要,道教也能發揮慈善功能,並且具有心靈安慰之用。

道教一直跟社會民間的生活、信仰、禮儀、習俗、節日、文藝等關係極其緊密,是融為一體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考慮到民俗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傾向於把民間信仰和風俗與道教信仰分開,從道教中剝離,這就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原本就很衰落的道教的恢復。例如媽祖在道教享有天後的崇高地位,媽祖信仰在福建等地、海外華僑那裡非常盛行,當初很多人遠渡南洋都是背著媽祖像出去的,華僑回來給地方帶來很大利益,政府部門、文化部門就把媽祖當作民間信仰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推動,跟道教卻無關了。而且如果這樣分割的話,關公、財神等廣泛信仰也都要從道教里剝除出去。事實上在傳統禮俗不及時髦、業餘生活不夠豐富的當今社會,政府不妨考慮支持道教來做一些恢復傳統禮儀、習俗和文藝的工作,組織和豐富人們的生活,並且在社區、地方形成一種文化。除了新年祈福法會、清明祭祖法會、音樂節、文化節等,還有很多可以共同探索。

現在國家提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化,弘揚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人類命運共同體,道教可謂大有作為。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先天帶有中華民族先民們所希求的和諧無爭、平等自由、各樂其樂、人類大同的美好社會理想,而且歷代傳統就是愛國愛教,是完全跟黨和政府同心同德,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共命運的。在中外文化的巨大差異下,道教也不易獲得世界性的支持,但《道德經》是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世界文化名著(在不少國家,新發行量已經超過《聖經》)道教思想如今顯示了越來越吸引外國人的優勢,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也在擴大,具備條件時可以抱著相互禮做交流、共同發展奉獻的純善心態,向全世界貢獻我們豐富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去傳教)。道教在這些方面的功能與需要,應該得到政府的大量扶持。

(文章來源於2017年4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本文根據訪談記錄整理而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