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童話中重新認識自己 | 童話,予人事實和思想,能啟人心智;講個故事,則能觸及靈魂

布魯諾·貝特海姆說,童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在現實世界中,總是大人操縱孩子的世界,掌握事件的解釋權,他們極少和孩子討論這些現實(有關社會怎麼運轉,大家怎樣應對),還常常藏著掖著。通過童話,孩子得以和最令人不快或最恐怖的現實面對面較勁,然後釋然。

少年時讀童話,讀到最後,總是「從此,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少年時代,再沒有比這個更強大、更富有誘惑力的動機/夢想,以至於很少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直到我們走過了前半生,到了不惑之年時才猛然醒悟過來——然後呢?當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當王子和公主白髮蒼蒼了以後會怎麼樣呢?

有什麼童話講述王子和公主後半生的故事嗎?如果有,這些故事又能為成年人,以及我們每天身處的現實,時時面對的挫折、失敗、痛苦、衝突、悲劇,提供什麼樣的撫慰或洞見呢

在《大人心理童話》中,美國心理學家艾倫·知念特別談到,他自己在人到中年時,是如何突然對「後半生的童話」產生興趣的,這些童話又是如何讓他從中發現人生的深層新意義的。想了解這些么?本周四晚8點,小象君邀請您進入《大人心理童話》線上分享直播間,讓我們在童話中重新認識自己。

直播主題

在童話中重新認識自己——《大人心理童話》

主講嘉賓

王健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相關研究領域心靈哲學西方文藝理論當代文化研究。出版《受眾的再現》等著作多部發表論文《病的敘事與身體的政治學》《意識形態的隱喻》《建構解構知識權力的權力》等二十餘篇。

直播時間

7月13日(本周四)晚八點

報名入口

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進入直播間

這是一類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從《灰姑娘》到《白雪公主》,它們的情節都如出一轍:年輕的男女主人公邂逅彼此,墜入愛河,然後戰勝強敵,喜結連理,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在兒時第一次聽到它們,年少時希望它們美夢成真,後來卻發現它們日漸單薄,到中年時通常已經消磨殆盡。

本書的內容就和接下來的劇情有關,也就是王子謝頂,公主有了中年危機時發生的事情。在書中收錄的世界各地的童話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男男女女在家庭和工作的繁重需要之間疲於奔命,同自我懷疑和幻滅感苦苦角力,最終撥雲見日,發現人生深層的新意義。

這些中年童話與《睡美人》或《大拇指湯姆》等更為人熟知的故事迥然有別,後者是青少年童話,關注的是兒童或少年,反映了年輕人的心理;而中年童話則濫觴於青少年童話結束的地方,因而對那些掙扎於中年旅程之中的男人、女人具有驚人的啟發意義。

成人的童話?

成人可以從童話里汲取教益,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匪夷所思。畢竟,童話可是小孩子的專屬呀。然而,它卻是不爭的事實。很久很久以前——這可不是童話的開篇——童話是由成年人講給成年人聽的故事,它們表達的是成人的願望、恐懼和智慧,而不是兒童的。

童話是一件正兒八經的事情,它用資訊、趣聞和評論來激勵聽眾思考人生,作用相當於今日社會的報紙和電視。

傑克·齊普斯(Jack Zipes)在《格林兄弟》(The Brothers Grimm)中指出,童話故事的受眾直到最近幾個世紀才轉移到兒童身上。隨著識字率越來越高,科技日益成熟,成人開始對民間故事產生鄙夷之情。

這些故事似乎可以滿足村夫小兒,卻糊弄不了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儘管如此,童話故事仍然非常重要,不可能永遠歸於遺忘。所以即便是在今天,許多成年人仍在偷偷閱讀童話,以免遭到取笑。瑪利亞·塔塔爾(Maria Tatar)在《真實的格林童話》(The Hard Facts of the Grimm's Fairy Tales)中指出,蕭伯納和C.S.劉易斯等大名鼎鼎的作家一直對自己喜愛童話的事情保密,直到中年時才公之於眾。

童話故事的恆久魅力在一條古老的哈西德派格言中得到了概括:予人事實和思想,能啟人心智;講個故事,則能觸及靈魂。

傑出的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心靈,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中用現代語言詮釋了這一古老智慧。他認為思維存在兩種基本模式:其一是科學型,以邏輯和線性為特點,是商業、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語言;其二是敘述型,也就是以戲劇、神話、文學和童話作為載體,也是人類靈魂的精髓。

另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吉塞拉·拉伯非- 費弗(Gisela Labouvie-Vief)的描述更詩意,她把這兩種思維模式稱為邏各斯(logos)和米索斯(mythos)。兩者在希臘語中都表示「言說的語詞」,但前者指用於解釋、計算和策劃的語言,後者指故事、戲劇和夢中的語言。無論故事有著怎樣的名稱,它們都能觸及人類靈魂,解開無意識的神秘面紗。

童話為成人提供了一條連接無意識的通途,這一點對中年而言尤其重要,因為人到中年會因擔憂各種現實而失去內省能力。

童話故事用招牌式的咒語開闢出這條直通無意識的捷徑,提醒聽者暫時放下固有觀念和理性思維。歐洲童話的開篇往往是「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故事卻說「也許有這麼回事,也許沒有」,非洲的故事講述者則用「嗬」的一聲吆喝來開場,意思是「我們只是說著玩兒的……」

這類套話使無意識素材得以自發浮現,同心理分析的自由聯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童話通常是在輕鬆愜意的環境下講述的,比如辛勞一天後圍坐在火堆旁邊或躺在床上的時候。說書人兼學者約翰·博(John Boe)認為,這些環境有助於產生一種變異意識狀態,激活各種無意識意象和象徵。

套用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話說,童話就像夢一樣。然而,童話相對於後者卻擁有一項非同小可的優勢:夢往往獨一無二,只對做夢者有意義,而童話卻無所不包,老少咸宜。

原因就在於童話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這個過程會滌盡純屬特例的元素,只留下眾人喜聞樂見的主題。因此,傳統童話能夠處理人類共有的根本問題。例如,中年童話關注的便是中年時必須完成的任務。

出人意料的是,中年童話反映的並非傳統社會價值,尤其是針對女性的傳統價值。大多數文化都是貶低女性的父權文化,而中年童話卻具有驚人的女權色彩。

這些故事塑造了一個個堅強獨立的女性人物,她們運用聰明才智,克服了巨大的社會壓迫。女權主題之所以出現在中年童話中是有原因的:首先,這些故事通常是在親朋好友間講述,遠離公眾視野,因而逃脫了教會和國家的控制。

其次,童話還要求聽者不予置信,所以即便講故事的人在其中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也可免於罪責,說:「這不過是個童話而已!」這種戲謔而私密的性質將童話和神話傳說區分開來,因為後者代表了一個社會官方、公開的意識形態,通常都被用來維護父權的正當性。(君王普遍宣稱自己是神祇或傳奇英雄的後裔。)

中年童話則具有反傳統色彩,代表了某種傳統文化的對立面。最後,女人在傳統上和男人一樣愛講童話故事。傑克·齊普斯指出,格林兄弟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來自女性講述者。

《一千零一夜》等經典童話凸顯了女性故事講述者的重要地位,因為書中所有的故事正是出自美麗動人的山魯佐德之口。那麼,童話故事包含了女性的心之所系,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年童話同《灰姑娘》等青少年童話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後者的女主角楚楚動人,低眉順眼,弱不禁風,一副典型的女性刻板形象。傑克·齊普斯和瑪利亞·塔塔爾都強調,向兒童灌輸傳統男女角色是青少年童話的一大主旨。

由於中年童話談論的是已經社會化的成人,因此故事內容不再強化傳統。相反,它們鼓勵男人和女人質疑社會常規。中年童話揭示出那些個人和社會寧願視而不見的真相,往往令人困惑不安,但由於它們迫使男女做出自我反思,所以歸根結底具有治癒性。

人們早已認識到童話的治療力。在納瓦霍人(Navajo)和印度教傳統里,講故事是治療儀式不可或缺的環節。今日的許多心理治療師也用童話來鼓勵人們做出人生的重大改變。中年童話同樣是治癒性的,它們為身處種種矛盾和懷疑之中的中年男女提供了希望、智慧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我承認,儘管以上都是成年人應該重視童話的理性原因,我本人卻是以另一種方式走近童話故事的,因為它們在我人生中出現得相當突然,出乎意料。

同很多人一樣,兒時的我也沉醉於童話和神話的世界。然而,隨著年齡漸長,我把它們束之高閣,轉而投身於更加實際的追求。在接受大學深造和醫學訓練期間尤其如此,因為那時需要知識分子式的嚴謹。

若干年後,我在慢跑、冥想或是獨自漫步於海灘時,腦海中竟然充滿了各種栩栩如生的畫面,其中有龍和城堡,還有國王和王后。這些幻象如同原型般強烈,常常令我熱淚盈眶。

它們雖然近似於夢境,意義卻不止於供人釋夢而已。很快我就意識到,這些畫面原來是各種不同故事的結局。童話在呼喚我為它們豐富枝葉,於是我開始將它們書寫下來。

最終我寫下了數篇以中老年人為主人公的童話故事,當時我頗為詫異,因為自己所知的童話都像《白雪公主》和《傑克與豆莖》一樣,是以青年男女為主角的。

後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正要去大學圖書館做點研究,半路上卻在一棵盛開的櫻樹下止住了腳步。我的腦中突生靈感,彷彿仙女教母或智叟在我耳中悄聲提點。

那個念頭很簡單:既然我寫出了關於中年人的童話,想必別人也寫過。這樣一來,傳統童話里肯定還有關於中年及中年之後的故事。於是,我開始了對這類童話的探尋,最後被我挖掘出來的寶藏驚得目瞪口呆。

我發現中年童話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鮮為人知。在我讀過的五千餘篇童話之中,它們的數量大概只佔10%。絕大多數故事都是青少年童話,它們明確地稱呼主人公為「年輕人」。

另有5% 左右的故事稱主人公為「老人」,因此可說是「老年童話」,我在之前的作品《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In the Ever After:Fairy Tales and the Second Half of Life)中已經對其討論過了。中年童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主角通常不是太老,但也沒那麼年輕,都已經成家立業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無疑就是中年的典型特徵。

中年童話應對的是個人失敗、婚姻衝突和悲劇等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在中年時期最突出,但它們並非這一階段的專屬,因為年紀更輕的人也往往面臨離婚或絕症之虞。可見,中年主題是永恆的。

中年童話為中年過渡描繪了地圖,標出了那些險途餘生的男男女女記錄下的障礙、綠洲、危險和趣事。同所有的地圖一樣,中年童話也需要解讀,因此我從心理學角度對每個故事都做了點評。

在解析故事的過程中,我遵循了兩條簡單的原則,否則童話故事就像統計數據和星象一樣,在穿鑿附會之下,幾乎可以用來支持任何結論。

第一條原則出自文學批評家諾思羅普·弗賴伊(Northrop Frye)和集民俗學者與哲學家於一身的羅伯特·佩爾頓(Robert Pelton),它要求我們傾聽童話, 在妄加解讀之前讓童話自己娓娓道來。

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指出,許多關於童話的心理學討論實際上效果適得其反,也就是說,它們試圖削足適履,把故事往討論者自己偏好的拿手理論上套。

這就像格林兄弟原版《灰姑娘》中邪惡的異母姐姐們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腳趾一樣。作者們解讀童話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他們選取一個自己早已研究多年的課題,發現有個故事正好能闡述它,於是從個人經歷推而廣之,最後對人性妄下結論。

我把第二條原則稱為挪亞方舟原則:收錄於本書的故事必須至少有個伴,也就是一篇來自其他國家、表現類似主題的童話。

通過這種資格篩選,我們就能避免對單個故事的細枝末節過度解讀——而這正是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_elheim)等諸多心理分析學家所犯的錯誤。貝特爾海姆在他的《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與價值》(The Uses of Enchantment: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一書中討論了《小紅帽》的故事,並且強調她的帽子是紅色。

他把紅色同血、月經及青春期的來臨聯繫在一起。不幸的是,在這個故事的其他版本里,小女孩的帽子並不是紅色,而且年齡經常離青春期相去甚遠,有時乾脆連帽子也沒有!可見那些看似頗具象徵意義的意象往往是特例,既不典型,也不普遍。

不過,如果把中年童話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驚人的跨文化相似性。這些共同主題反映出了具有原型性質的中年任務。

本書結構

中年童話描寫了一系列任務,它們是對中年期不同階段的反映。有鑒於此,我把本書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故事關注的是在年輕的男女主人公成家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些故事描繪了早期中年生活和安居樂業的階段。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童話轉而探討數年後突發的痛苦逆轉。它們展現的就是眾所周知的中年危機。其中,第二部分關注的是男女各自的問題,而第三部分則處理兩者都會面臨的問題。

最後,第四部分轉而講述冰釋前嫌、重獲新生的故事,它們刻畫的是克服中年時期各種懷疑和矛盾的男男女女。

需要注意的幾點

中年童話不會詳述這些階段的具體年齡,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歷程各不相同。如果說成人發展有什麼規律的話,那就是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變越獨特。

這又導致了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中年童話突出展現那些共有的主題,而忽視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比如和上司、父母或配偶齟齬。這些問題多源於中年童話跳過不表的童年經歷。

中年童話都假定主人公已經完成了青年時代的任務, 與童年達成了和解。這層過濾帶來了一種優勢:中年童話或許犧牲了廣度,但獲得了清晰度。通過忽視童年問題,這些故事得以更加專註於成熟時期的任務。

中年童話還提醒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並非只是處理好痛苦的童年創傷而已,而是要成為完整的人,且後者是更為宏大更加重要的人生目標。

我對這些故事的解讀難免會受個人偏見影響,因此我有必要坦誠交代一下自己的研究興趣。起初, 我帶著強烈的榮格派傾向著手研究,期望找到一些榮格派學者喜聞樂見的主題。

結果當然是如願以償。然而,我發現其中有不少主題並不在榮格理論或者當代老年學的討論之列。為了理解這些意料之外的母題,我不得不涉足專業領域之外的廣闊天地,徜徉於神話、民俗、成人認知發展和近年來關於中年的研究。

由於中年童話涉及各種女權色彩鮮明的母題,我還為此閱讀了女權主義文獻。實不相瞞,對於後者,曾經的我也像很多男人一樣,採取迴避的態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對中年童話的解讀有了幾分折中的意味。然而,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或學科能夠廣博到將中年童話或中年生活的紛繁複雜盡收其中。童話博大精深,不可能為一種解釋所窮盡,中年本身也同樣如此。有鑒於此,我在書中還提供了中年童話的原文,讓讀者自己去解讀。

中年童話在最近幾年裡源源不斷地給予我意想不到的指導、快樂和靈感。我發現自己所寫的那些童話再現了世界各地同類故事中出現過的意象,而且中年童話和我若干年前的夢境出奇地相似。

同樣的相似性也可見於那些在治療過程中與我通力協作的中年男女的夢境和幻想之中。中年童話不僅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而且能給日常生活帶來啟示。這些故事已經幫助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安然渡過了成年生活的重重難關。

中年童話讓我的生活重新恢復了魔力。我想,其中原因不難猜測,而且本人的境遇並無特殊之處。童話喚醒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那個孩子,那個男男女女在中年的各種責任和無盡的操勞重壓之下迫切需要找回的孩子。

這就是中年童話能夠帶來的益處。對每一個在中年旅途中茫然無措、原地停留的男人或女人來說,都有奇迹和智慧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等待被發現。那麼,毋庸贅言,現在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這些故事本身吧。

《大人心理童話》

(美)艾倫·B.知念/著

郭菀玲/譯

給大人的16則童話

直面中年危機,體悟智慧與愛的圓熟人生。

從《灰姑娘》到《白雪公主》,它們的情節都如出一轍:年輕的男女主人公墜入愛河,戰勝強敵,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本書的內容則和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有關,中年童話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在家庭和工作的繁重需要之間疲於奔命,同自我懷疑和幻滅感苦苦角力,最終撥雲見日,發現人生深層的新意義。本書中所收錄的中年童話以及作者精妙的解析,為身處種種矛盾和懷疑之中的人們帶來了充滿睿智和希望的啟示。

艾倫·B.知念(Allan B.Chinen)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科普作家。他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闡釋世界各地的童話,創作了大量有關成人發展和老年學的研究著作,開拓了童話學研究的新領域。代表作有「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大人心理童話》《拯救王子的公主》。這些作品,將由魔法象童書館陸續推出。

《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

(美)艾倫·B.知念/著

劉幼怡/譯

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如此:「從此以後,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王子和公主不會永葆青春,當王子和公主白髮蒼蒼,生活又將怎樣?美國榮格派精神分析學家艾倫·B.知念從四千多篇世界民間故事中精選出十五個具有代表性的老人童話故事,描繪了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揭示了每個人在後半生必須完成的心理發展任務。

《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

(美)艾倫•B.知念/著

陳宇飛/譯

這是一部熔童話故事和男性智慧於一爐的奇書。美國榮格派精神分析學家艾倫·B.知念用親近當代讀者的語言重述了數十篇精選自世界各地的經典男性童話,通過對精靈、巫師、國王等男性主人公形象的精妙解析,挖掘出了塵封於時間與心靈深處的古老男性原型,帶領讀者去重新認識男性行為背後的深層緣由,為那些已經或即將踏上內心之旅的男人提供了一幅地圖。

《拯救王子的公主——喚醒世界的女性童話故事》

(美)艾倫•B.知念/著

舒偉 丁素萍/譯

本書中的女性童話故事為當代的讀者揭示了潛藏在每個女性心靈深處的能量,為讀者展示了女性在心理發展中面臨的阻礙和挑戰。這些童話故事顛覆了經典童話中英雄救美的傳統模式,描繪了女性從忍耐到抗爭的自我覺醒之歷程,鼓勵女性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啟發讀者帶著新的眼光去思考當今女性自我發展的方向。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