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禪茶,非關生死,何來一味?

誰解其中味?

去年北京的茶博會,我被朋友喊去參觀,發現了「禪茶專區」,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湊上前去,先是粗略走了一遍,發現幾乎家家都掛著「禪茶一味」或「茶禪一味」,最不濟也有「禪茶」二字。這種千人一面的表達,讓我一時間有點兒不知所措。於是,我在哪個攤位都沒停留,徑直走出了展廳。

禪茶一味這個詞兒,最初呈現的時候,一定是妙不可言,可如今,被商家如此濫用,這不由得讓人陷入一種思索——這一味究竟是什麼?誰解其中味?

《事茗圖》卷,明,唐寅作,紙本,設色,縱31.1cm,橫105.8cm

百度百科如是說

第一個想到的是百度百科,作為最普及的知識庫,裡面是這樣解釋的:「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是心悟,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這個解釋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漏洞,可仔細一想,似乎什麼都沒說。「『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這句話尤其具有蠱惑性,心與茶如何相通?心與心相通是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心與心的相同,和禪一點都不靠邊。

正清和雅說禪茶

記得前些年我參加過一場由某寺院主辦的禪茶學術研討會。會議上更是把禪茶的精神做了高度的濃縮,濃縮為四個字:正清和雅。某長者因此得意不已,認為把茶的境界從正清和提升為正清和雅是一個偉大的進步,是禪宗精神和茶文化結合的實質性發現,與會者掌聲一片。從此,很多禪茶館便掛出了這四個字。平心而論,掛這四個字確實比掛禪茶一味要來的實在些,因為至少理解起來不難——直接的導向性,至少讓人可以有所把握。

但是,為何禪茶是正清和雅?我在家泡壺茶就不是呢?

禪茶典故

從歷史淵源上,很多人樂意找出禪茶或佛教與茶的典故來。那我們也來梳理一下,看大家都提到了哪些與禪茶有關的典故:

第一典:吳理真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后,吳理真在蒙頂山脫髮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

第二典:封氏見記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第三典:陸羽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第四典:趙州吃茶去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第五典:圓悟克勤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第六典:茶湯會

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這些典故毫無疑問都和佛教、和僧人有關,似乎對每一個人物和時間的考察都是對禪茶的探索,但是仔細一分析,問題出來了——

第一典中的吳理真首創「佛茶一家」,很多學者認為是立不住的,甚至認為連吳理真本人都是後人附會。我們不去探討這種層面的真假,至少,吳理真的佛茶一家,並未留下什麼理論,也就無從研究起;第二典陳述的是僧人飲茶習俗,算是比較早的文本記載,同樣沒提出什麼理論支持;第三典陸羽,他從小被智積和尚養大,因此他的茶就是禪茶,這個理論似乎是不攻自破的,是的,和尚喝的茶不一定就是禪茶;第四典趙州吃茶去,同樣也落入了僧家身份的窠臼。不過,「吃茶去」公案,確實談出了真東西,只是禪師並未說明,可惜的是,後世無數人研究這公案,只是猜來猜去,或繞來繞去,再不濟禪來禪去,總之,未見說到點子上;第五典,圓悟克勤是否真的留下了「茶禪一味」四個字?我托在日本留學的朋友打聽此事,確證大德寺是沒有這件作品的。第六典,茶湯會、茶寮之類,充其量也只是佛教活動,茶在其中充當道具,而已。

禪茶一味在哪裡?哪一味?誰說明白了?

佛言佛語說禪茶

南方某寺召開無我禪茶會,引來極大關注。他們獨創的文案,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們把煮水稱為丹霞燒佛,把侯湯稱為法海聽潮,把洗杯命名曰法輪常轉,把燙壺命名曰香湯浴佛,把賞茶稱為佛祖拈花,把投茶稱為菩薩入獄,把沖水稱為漫天法雨,把洗茶稱為萬流歸宗,把泡茶稱為涵蓋乾坤,把分茶稱為偃溪水聲,把敬茶稱作普渡眾生,把聞香稱作五氣朝元,把品茶稱為隨波逐浪,把回味稱為圓通妙覺……

聽起來真是耳目一新,想必是得到高人指點,下了功夫。可惜的是,熱鬧過後,我們似乎什麼也沒得到,泡茶和這些佛教用語原本就是很牽強的結合。

禪茶這一味,你品到了么?

2005年,我有幸在少林寺新落成的禪堂,體驗過幾柱香的禪坐,並有幸聽到當代禪門耆宿惠通長老的開示:禪堂裡面的茶,是用來提神的,助禪的,也是幫我們開悟的……

老人家的話,相當長的時間裡,在我耳際間縈繞。

一杯茶,如何讓人開悟呢?

虛雲長老開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高旻禪堂,行茶師給虛雲倒茶,不成想燙到了虛雲的手,杯子落地,虛雲開悟,得偈語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好一個虛空粉碎!

參禪是參的什麼?佛教寺院的禪堂,又名選佛場,禪和子坐禪,要向方丈師父告假,告的什麼假?生死假!

是的,參禪是佛教最為直接有限的修行方法,修學佛教的根本也恰在於了生脫死。參禪關乎生死,而生死是什麼?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究竟說的什麼?還是生死!

生命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當我們還在執著於生命的諸多表象時,其實離真知越來越遠。

如同禪茶,抑或茶禪。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從生死角度上去參一參呢?

初發心的禪如同初生的嫩茶葉,生機勃勃,還略帶一些生澀與輕狂。採茶人把嫩茶葉從茶樹上採下來,突然之間命運急轉直下:茶葉脫離了茶樹,如同孩子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如同和之前的生命做了一次告別。接下來的修行之路是怎樣的?在無盡的孤獨之中,這顆心將經歷怎樣的煎熬?接下來,煎熬真的來了。嫩茶葉經過簡單的晾乾,被扔進了鍋里炒青,這個過程實在太難捱了。煉獄一般的感受,身體和精神飽受最嚴酷的考驗。然後,被包裝起來,流入大千世界滾滾紅塵。

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在西湖蘇堤旁雅集,茶葉的包裝被打開,悠悠的香氣隱隱生出。開水沖泡,茶葉在茶杯中翻滾。蘇東坡說:「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在這一刻,重獲生機。

禪者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後,在這一刻,豁然開悟……

呼吸之間的生命,涅槃,重生。禪茶這一味,你品到了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