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農村金融注入新活力

本報記者王艷

2016年,社科院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而2015年「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卻只有125億元。農村金融,空間無比廣闊。

2017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大力鼓勵發展農村金融。這讓以阿里和京東為首的諸多互聯網金融如虎添翼,他們搭乘著電商的「方舟」,紛紛駛入農村金融市場的藍海。

然而,儘管農村市場金融需求很大,但是面對7億「零徵信人群」這一龐大群體,很多互聯網金融要麼折戟而回,血本無歸;要麼在路上艱難前行,幾欲退縮。在西北農村地區,山水普惠卻在短短的時間內風生水起,打開了農村金融市場,原因何在?互聯網金融又給農民帶來了怎樣的實惠?為此,記者近日深入寧夏農村進行了採訪。

「再也不為貸款難犯愁了」

儘管還是初夏,但午後的陽光已經曬得沙土地有些發燙。在寧夏靈武市郝家橋鄉上灘村外的韭菜大棚里,50多歲的馬建軍正頂著烈日和家人整理新棚的沙土地,準備灌好水后就栽上韭菜。「夏天是韭菜生長的最好季節,要抓住時機,趕緊把地整好。」馬建軍說。

在上灘村,80%的村民都是靠種韭菜為生,而馬建軍可以算得上是個種韭菜能人。2015年,他家就有了4個大棚,為了擴大韭菜種植規模,2016年6月,馬建軍從農村信用社貸了6萬元款,新建了大棚。同時,他還從山水普惠借了3萬元貸款,成了上灘村涉足互聯網金融第一人。「現在就肥料還能賒賬,其他的都需要現金。有了這些資金,建大棚,買蓋大棚的棉被,買農用車,買羊糞,再也不用發愁了。」馬建軍說。

山水普惠隸屬於久億恆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互聯網金融平台短融網的農產品資產端。有著十幾年農村金融管理經驗的山水普惠CEO張翼告訴記者,為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山水普惠主打10萬元以下的貸款,只針對經濟地位單一的個體生意,產品基於縣域為生態環境,分別面向種植養殖、小經營小生產工商戶、工資型3種客戶。

「從銀行貸款不僅需要抵押物,而且審批時間太長。」馬建軍說,本來有時候急需一筆錢購買農資,但是卻等不及銀行審批。而山水普惠相對於銀行貸款來說,不需要任何抵押物,而且從申請貸款到拿到資金,總共也用不了幾天,「關鍵是能解燃眉之急」。

「會不會擔心還不上錢?」面對記者的疑問,馬建軍自信地說:「去年我10個大棚的凈利潤在17萬元左右,還貸根本不成問題。」

社區自營: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公里」

「看天吃飯」是農業的特有屬性,「一旦遇上天災人禍就是毀滅性的打擊。」張翼說,發一次大水,農田被淹沒,就會導致農戶還不上錢,一次大的疾病,就會導致一個農村家庭勞動力折損。而且,農民無疑是徵信最薄弱的環節,有不少農民甚至連銀行卡都沒有。

山水普惠吳忠縣域的大區經理何健向記者坦言:「農村金融實在不好做,過五關斬六將,需要一道道檻往前沖,一個檻邁不過去,就栽進去了。」

不過,在農村金融這個熟人體系中,要想騙貸也很難,「因為只要到村裡一打聽,就很容易得知一個人是否靠譜。」張翼告訴記者,也正因如此,山水普惠採用社區自營的模式,在鄉鎮社立直營網點,社區經理深入農村直接獲得客戶。

「比如一個農戶有多少畝地,去親自丈量一下,如果他種植的是水稻,根據當地的氣候,一年幾茬,產量多少,基本都可以換算農戶一年的收入。」對於吳忠市縣域社區服務中心的社區經理尹家鑫來說,這已經是輕車熟路了。

然而,這種輕車熟路卻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為了消除和農戶的陌生感,尹家鑫幾乎每天都要騎機車下村和農戶溝通,每天的行程差不多有200公里左右。甚至直接下地幫農戶干農活也都是常有的事。「當你與農戶一起揮汗如雨的時候,你們的關係也就建立了。」尹家鑫說。

據了解,山水普惠規定,客戶經理不得通過任何中介獲得客戶,只能通過陌生拜訪和客戶介紹與農戶建立聯繫。「只有用這種方式接觸到的農民客戶才是最真實的。」張翼說。

「其實一開始我還不相信能從山水普惠拿到貸款,多虧了尹家鑫屢次來家裡跟我詳細介紹,我才利用互聯網金融實現了資金周轉。」馬建軍告訴記者,在拿到貸款之前,山水普惠對他家的收入情況都做了全面了解。

「這種直營模式的農村借貸地區多是以農牧業為主的欠發達地區、中西部發達地區以及中東部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最顯著的特徵是農業在整個縣域經濟中占很大比重。」張翼認為,也恰恰是這些地區往往仍有巨大的經濟上升空間,對現金借貸有更直接、更迫切的需求。

用科技實現普惠金融

「農村金融面臨三座大山,一是風控難標準化;二是成本高效率低,這裡的成本包括獲客成本、運營成本、管理成本等很多方面;三是農村金融的環境還沒有很成熟,沒辦法構建一個體系,在全國搞定,所以真正可以持續作業的平台很少。」山水普惠母公司久億集團CEO王坤說。

金融科技、數字金融的提升運用或有望推翻農村金融「三座大山」。在王坤看來,通過線下數據收集、線上風控模型相結合的方式才有可能實現農村金融的可複製可持續,而山水普惠正在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儘管社區自營模式是一種笨方法,但是通過金融科技,服務『三農』的效率在逐步提高,工作流程越來越標準化;通過對市場認識的加強,做數據精準收集、檢驗和反欺詐,在數據逐漸積累的過程中,慢慢找到哪些是主要的考評因素,從而使數據、風控標準化,最終建立風控模型。」張翼介紹說,每一單借款人,單是調查項就有120多個,再結合輔助性數據,從而作出最終判斷。

目前,山水普惠已在14個省的84個縣建立了88個服務網點,累計招募、培訓員工1700多名,他們大多是在城市工作后回原籍的人。據介紹,山水普惠2016年放款8200多筆,放款總額近2.8億元,逾期率截至目前沒有超過千分之五,並且已經盈利。

「我們期望通過為廣大農村人口建立信用檔案盒信用數據,讓農村金融消費者享受可獲得的無差別的金融服務。」山水普惠CTO楊夏耘說,目前資金成本高是山水普惠最大的痛點,期望未來資金成本可以大幅下降,從而降低農戶的資金使用成本,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實現全面的農村金融供給。

據了解,3年內山水普惠服務網點將覆蓋1000個縣,實現200億元的年信貸額,並建立全國首個農村信用大數據中心,實現以數據為核心的全流程金融服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