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德里克·賈曼:無限深藍和無限詩意

上海電影節期間的《》真的是一部非常特殊的電影。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畫面、沒有一個鏡頭、沒有一個演員,而有且僅有的只是滿屏的藍色和以綿綿不絕的溫柔獨白。

但是就算這樣,這部電影依舊引來了影迷們的瘋搶,甚至連黃牛都把票價炒到了上千元,和上影節的大熱門《晝顏》平起平坐。

因為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以至於電影放映前,都會有專人進行講解。這可能也是上影節期間唯一一場有映前解說的電影了吧。

《藍》/海報

講解員說道:大家來看這部電影,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但是放映期間,無論大家看到什麼,沒看到什麼,都是正確的。我們已經拉片檢查過了,保證放映和拷貝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當然,作為一個對大銀幕看奇奇怪怪電影有好奇心的人,自然是要去一睹真面目的。不過,好奇害死貓,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之差,可以說是上影節期間最差的一部。

1.這是我的死和英國的死

你對男孩說,

睜開你的眼睛。

他睜開眼睛,

看到了光明。

你卻讓他哭泣,說著:

「噢,藍色出現了。

噢,藍色升起來了。

噢,藍色盤旋而上。

噢,藍色已降臨。」

──《藍》(Blue,Derek Jarman,1993)

伴隨著鐘聲的餘韻和綿長的笛聲,導演本人平靜清澈而溫柔的嗓音,念著這樣的獨白,電影也就這麼開始了。79分鐘的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畫面,只有滿屏的藍色以及偶偶出現的一兩條閃痕,就像是底片被劃過一樣;但是獨白的內容卻很豐富,從醫院到海浪,從對死亡的感受到對愛情的追求。

《藍》劇照

不過在我看來,一定要用電影的角度來評價的話,這根本不能稱之為一部電影。更別提這糟糕的觀影體驗 了,滿屏的藍色加上黃色的字幕機,看起來尤其刺眼。

但是電影背後的故事倒是值得一說。

這是導演德里克·賈曼在罹患艾滋病、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拍攝的的最後一部電影。它將德里克·賈曼對於死亡的體驗直接呈現出來。影片沒有剪輯、沒有場面調度,使電影回到電影發明以前的狀態,非常接近「觀念藝術」。

這是他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他拒絕表現具象,把電影的形式達到極致。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把失明之後的瀕死體驗具象化,通過虛無來呈現真實,讓銀幕前的觀眾可以稍微感知那無限藍色中的死亡感覺。

《藍》截圖

很明顯,對於一個失明的人來說,鏡頭語言和電影畫面自然不再是電影敘事的必要方式。賈曼用詩歌、海浪、在咖啡館與友人的交談和獨白,在藍色的「幕布」前構建了一系列影像藝術的感官體驗。

至於電影的主題,德里克·賈曼說「這是我的死和英國的死。」

2.大膽的同性戀電影開拓者

說起導演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也許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但是對於熱愛歐洲藝術電影或者先鋒派電影的影迷來說,他的名字可是如雷貫耳的存在。

他不僅是英國的著名電影導演、先鋒派電影最重要的人物,還是作家、詩人、畫家和園藝家,同時也是同性戀權益活動家,更是同性戀電影的大膽開拓者。

德里克·賈曼

1942年,賈曼生於英國一個家境優越的家庭。他首先進入倫敦皇家學院學習藝術史;隨後又在1963年到1967年間,進入史利特(Slade)藝術學校攻讀繪畫,成為一名畫家。在此期間,賈曼以畫家的身份進入藝術圈,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藝術家。

六十年代的英國倫敦,自由放任,紙醉金迷,賈曼和他的同代人活躍其中,他們舉行一次次的狂歡宴會,他們的衣服越來越光鮮艷麗,音樂越來越狂野暴躁。身處其中,賈曼猛然悟出「我們彼此認識,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像是整整一代人生活在一起」,「才智的真諦是頹廢」這樣的人生真諦。

隨後進入七十年代,賈曼突然接觸到了電影,並為之深深吸引,開始投身其中,致力於同性戀電影的創作和拍攝。

《塞巴斯蒂安》

1975年,他拍攝了英國第一部以正面形象描述同性戀的電影《塞巴斯蒂安》(Sebastiane)。這部電影不僅是英國電影中獨樹一幟的作品,也是世界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這部影片敘述了聖徒塞巴斯蒂安因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為迪奧克勒辛國王提供床第之歡而被迫害致死。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男子裸體和男同性戀者的性愛場面,公開展示同性戀的情慾,表現對男色的公然迷戀,使之成為當時獨樹一幟的作品,更是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和抗議。

但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影響之廣,以至於到了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聖塞巴斯蒂安被廣泛地稱為同性愛情的象徵人物。在與艾滋病的抗爭中,他也被看成是癒合創傷的象徵。

《塞巴斯蒂安》

德里克·賈曼為同性戀電影帶來了一股清風,讓不少人為之傾倒,也讓不少人心驚。他鄙棄大眾娛樂性,詬病商業成功,以題材的尖銳性與形式的極端性把同性戀的電影美學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創境。在九十年代接力的一群同性戀電影新浪潮的導演中,沒有幾個不曾受到賈曼的影響。

3.《卡拉瓦喬》,劃時代的作品

進入八十年代之後,德里克·賈曼已經排出了多部成熟的電影作品,比如講述朋克文化的《慶典》和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作品《暴風雨》。但與此同時,他開始籌備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卡拉瓦喬》。

從最開始的構思,到籌集經費,到最終拍攝完成,《卡拉瓦喬》總共花費了7年的時間。

《卡拉瓦喬》

電影《卡拉瓦喬》以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最重要的畫家卡拉瓦喬為原形,講述了卡拉瓦喬在年僅39歲去世之前一段時間的故事。卡拉瓦喬愛女人,也愛男人。他粗獷,充滿激情,作畫不守章法,在繪畫史上創立了嶄新的巴洛克風格。

德里克·賈曼出於本人對於卡拉瓦喬的熱愛,他彷彿在卡拉瓦喬身上看到了自己一般。所有在所拍攝的電影中,光影和構圖上,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使得這部電影色彩欲滴,氣勢磅礴。

這部電影最終在1986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德里克·賈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籌備和拍攝《卡拉瓦喬》的這7年間,賈曼所經歷的種種事情使他更深刻地理解同性戀文化和同性戀權利的重要性,他成了同性戀權利的堅決支持者。

《卡拉瓦喬》

終於在獲獎的同一年,賈曼公開宣布他是同性戀者,並同時宣布了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消息。賈曼的病情在惡化,死亡日漸逼近,但他的創作卻到了盛期。

1978年的《最後的英格蘭》,1988年的《戰地輓歌》,1990年的《花園》,1991年的《愛德華二世》,1993年的《維特根斯坦》,直到最後的《藍》。

4.活在愛中的最後歲月

1994年,德里克·賈曼因艾滋病去世。

在生命的最後時期,賈曼在海邊買下了一棟漁民的小屋,並為之命名為「希望之屋」。在這裡,賈曼開始審視過去的歲月,自己的電影、藝術、愛情,並寫了厚厚的日記。對於愛情,他寫到:性如海一般寬廣,異性戀並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罷了。

德里克·賈曼

賈曼用最後的文字,與這個世界告別,他寫到:

今晚,我累極了,我的目光無法集中,我的身體逐漸離我遠去。同性戀的朋友們,在我離你們而去的時候,我會歌唱著離開。作為見證人,我須書寫這個時代的悲傷,但這並不是要拂去你們的笑容。請體會我在字裡行間所寫的這個世界存在著的愛與關懷,然後,把書合上,去愛吧!希望你們有更好的未來,無憂無慮地去愛。也請記往我們也曾愛過。夜幕逐漸掩下,星光便會露出。

我活在愛中!

本文首發巴塞電影APP,轉載請聯繫巴塞電影(MovieBase)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