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論述佛教般若思想的重要經典,也是禪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在現代比較流行的佛教經典中,《金剛經》以通俗易懂,涵義深刻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金剛經》是佛陀為常隨千二百五十人講說的經典。在本經中,佛陀特別為須菩提等諸大弟子講說了持誦、講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金剛經》具有無量無邊功德,而且,受持《金剛經》的人往往還會因為持誦本經的功德,消除各種業障,得到各種不可思議的善報。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林則徐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身居要職,堅持早晚誦經,一生持誦《金剛經》;慈悲利人,行持人間佛教。佛教給林則徐以深邃的智慧「忘我利他」的大無畏精神。林則徐以佛教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官為民;這在他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及鴉片戰爭前夕所寫的《十無益格言》:中凸顯無遺。
《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視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巧取人財,布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林則徐身居要職,公務很忙,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據說,他將《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足以見其精進修持之一斑。
高僧印光大師曾有一段敘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則徐)曾孫翔(林翔,曾任原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摺疊式裝禎)課本見示。其卷面(即封面)題曰:「凈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凈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為備行輿(行輿即轎子)持誦,故其經本只四寸多長,三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見《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第6頁)
佛教界流傳這麼一個故事。一日,林則徐部下遺孀來求,言其亡夫夢中告知,懇請學佛的林則徐誦《金剛經》,以超度自己。林則徐應允。持齋沐浴,焚香禮拜,正畢恭畢敬地誦讀《金剛經》時,一家丁送來點心,林則徐不便講話,揮手示意:不吃,放桌上。
第二天,部下遺孀來致謝,言其亡夫夢中告知,林則徐所誦《金剛經》他得到了,並因之得於投胎做人;婦人告訴林則徐,她丈夫遺憾極了,說整部《金剛經》中加了兩個俗字,否則完全可以轉生為天人!婦人好奇地問,是哪兩個字,那樣厲害!?婦人的話,讓林則徐困惑,誦《金剛經》時,自己可是一言不發的呀!
哎呀呀!不一會,林則徐惋惜地叫了起來,他想起來了,原來當時,自己揮手示意家丁,把點心放桌上,心中正是有了「不吃」二字!
佛法認為,利人是善,損己利人是大善。善人林則徐身已逝,善人林則徐的蠟像,巍然屹立在英國倫敦蠟像館中,善人林則徐的精神永遠活在熱愛和平的人們心中!
「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微信公眾平台(ID:mydazhe),由佛門居士發起,每日原創精選國學經典、禪的智慧、趣味歷史、家庭教育等內容。關注和轉發都是善舉,功德無量,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