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們為啥主動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兩個故事帶你走進無國界醫生

在全世界63個國家,有約3000名自發在武裝衝突、疫病爆發、天災人禍地區工作的醫生和後勤人員。他們常常穿著寫有醒目紅色無國界醫生的白色T恤,乘坐白色救援車穿行在交火激烈、疫情遍布的大道或小路上。駐地沒有武裝保護,他們只能依賴「中立獨立不偏不倚」的原則。在工作地,他們被叫做MSF(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在,他們被叫做「無國界醫生」。

1971年12月30日,無國界醫生在巴黎成立,從那時起,只要出現戰亂、天災或流行疾病,人們都會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募捐而來的藥物、器材等開展醫療救助工作。

那麼,無國界醫生究竟是怎樣開展工作的?他們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跟隨文中的兩位醫生,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01

陳健華是一位外科醫生,於2012年加入無國界醫生,並先後三次前往巴其斯坦參與救援任務。

我叫陳健華,今年37歲,香港人,200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在香港的聯合醫院外科部工作十餘年。2011年我考取了外科專科醫生的資格,2014年離開了政府醫院,開始在私人診所工作。

來南蘇丹之前,我已經去過四次巴其斯坦,執行人道救援任務。

那是2011年10月,我開始了在無國界醫生的第一個服務項目。出任務前我接受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培訓中介紹了在執行不同的任務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危險。我是一個外科醫生,並沒有接觸過或做過其他科目的手術,例如骨科的Y字固定器手術、婦產科手術等。在培訓中講師都會給我們一個基本的概念,並做一些簡單的訓練,令我對其他外科手術有更深的了解;並且,出於安全考慮,我們甚至不能單獨外出,外出時必須乘坐帶有明顯標識的無國界醫生的車輛。

自2012年至今,陳健華幾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到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項目。

在第五度為無國界醫生執行人道救援任務時,我收起了以往的興奮心情,有的只是平靜、淡然。

面對全球對人道救援組織的襲擊事件不斷增加,出發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家人的同意與否。慶幸有兩位姐姐的遊說,父母最後還是默默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的確對我們很重要。

南蘇丹自2011年從蘇丹國獨立出來后,便一直承受著炮火的洗禮。由於欠缺實體經濟的支持,可以想象,南蘇丹人的生活多麼艱巨。所以,這裡的醫療系統,超八成半的資源均依靠不同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在這裡,交通不發達,住的房子很小,食物多半都是用麵粉做成,肉類食物較少。

這裡的洗手間準確來說叫茅廁,用電燈照下去,會看到成千上萬的蟑螂,每隻都是又大又強壯,會在你方便的時候爬上來。它們就曾爬到我的腳上,還有一次爬到過我的敏感部位,非常恐怖。

圖為陳健華在項目點所居住的房屋

這裡的病房也非常簡單,除了病床和一些基本的工具外,沒有什麼先進的設備。用帳篷搭建的手術室夏季溫度非常高,我試過在中午的時候用溫度計量室內的溫度,根本量不了。因為溫度計最多只能量50度,超過便無法測量,由此可見手術室的溫度已超過50度。

由於條件艱苦,這裡也沒有暗房(就是照完X光片,把X光片曬出來的房間)。不管是骨折還是槍傷都需要照X光片,可是由於沒有這個設備,所以很多骨折、交通意外等病人的手術我都需要靠經驗來進行。

除了缺醫少葯、設施設備落後等情況之外,困擾這裡的病人的最大問題之一是醫療知識的缺乏。

而這源於一場交通事故。一名20歲左右的男子因機車意外,導致右邊小腿骨折。送來醫院時,他的小腿骨完全斷開了,兩邊只有皮膚連著,骨與骨幾乎可以形成90度直角。幸好他的血管神經未受損。由於骨折十分不穩, 「打石膏」的方法可能會令骨頭癒合得不理想。所以我建議他接受手術,以外置骨折固定器把骨折的兩邊穩定,術后兩個月左右,若癒合理想便可把固定器移除,家人也同意了。

南蘇丹常年受衝突和疫病困擾,陳健華在項目上也得到了很多在香港時從未有過的醫療經驗。

手術進行的很順利,效果也令人很滿意,病人的痛苦也大大減輕了。我告訴他的家屬要避免右腳受力,預計兩個月後便能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術后的第五天一大早,我接到病房的求助,說那位病人嚷著要出院,原來他的一位親屬是本土巫醫,說骨折固定器不好,遠不及本土療法,最終我還是沒能戰勝病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無奈將固定器拆除。

目送病人的小腿被巫醫用神奇的樹枝包裹著、固定著,卻仍然迎風搖曳著,讓我哭笑不得,相信巫醫的當地人讓我深陷無力感。

陳健華在無國界醫生設於南蘇丹的救援項目治療一名槍傷病人。

作為人道救援工作者,心情總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能夠救助更多傷病者,另一方面又希望世界上不再需要我們,祈求戰爭天災人禍可以從此消失。可惜,全球對人道救援工作的需求,卻只有與日俱增。

一名十多歲的男生,在用斧頭劈柴的過程中,不小心劈到自己的腳,他拖著十公分傷口的腳走了三天三夜才來到我們的醫院。即使腳沒有傷走三天三夜都是極大的挑戰。來到醫院,我們對他的傷口進行了處理,打了抗生素,三天後他回家了。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我們,他的腳很可能就因為傷口感染而需要被切除。

在南蘇丹執行救援任務是讓我最接近危險的一次,在距離醫院500米左右的地方,出現了一次小型攻擊,當時有兩個執法人員,想拘捕一名醉酒的犯人,犯人拒絕被拘捕,然後這兩位執法人員向天開槍示警,犯人就向他們扔下手榴彈,當時我們都在醫院內,就聽到很近的爆炸聲和槍聲,這令很多同事感到非常恐懼,但是最後沒有影響到醫院,後來有病人被送過來,最後也得到適當的救治。

在無國界醫生設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塔里醫院的救援項目上,四名婦女正在等候問診。

我們的醫院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中立的地方,其實是不應該受到任何襲擊的,無國界醫生的宗旨就是無論你是什麼人、什麼身份、什麼宗教、什麼信仰,只要你有需要在我們的醫院治療,那麼你放下武器,你的身份就只是病人,我們便會醫治。一路走來我們也是堅持這個信念,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希望襲擊醫院的事不要成為一種常態。

02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塔里,晚上發生事故十之八九都是停電。每次到達診所時,周圍漆黑一片,外面下著雨,產科病房住滿了等著生產的孕婦。這種時候,連助產士都會失去平時的耐心,不斷的催促。但這對需要24小時隨時待命的後勤人員來說,是太尋常不過的一天了。

外出採購項目所需物資時,魏釗華抱起供應商的兩歲女兒就想到自己的女兒,只是自己的女兒抱起來重許多。

我叫魏釗華,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專業,在加入無國界醫生之前,我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並且一路做到了區域總監的位置。看似前景一片光明,但問了問自己的內心,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在讀大學期間,每逢周末或假期,我都會參與各種志願者活動,並且接觸了很多的NGO,志願者的經歷讓我很認同無國界醫生的理念,也讓我加入到無國界醫生的後勤團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清楚地記得, 2014年的5月在經過兩次英文電話面試后,我被通知參加為期兩天的實地考核,要測試我的綜合素質。經培訓考核,我收到了無國界醫生的接受信,並正式成為了無國界醫生海外救援人員之一,被派往巴布亞紐幾內亞塔里地方做物流專家,負責項目的後勤供應。

來自廣州的魏釗華遠赴巴布亞紐幾內亞,在無國界醫生救援項目上擔任後勤人員。

無國界醫生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救援項目後勤工作範疇很廣泛,涉及能源、飲食、衛生、水電、建築、供應鏈管理、車隊管理、安全管理、通信、醫療設備等各個領域。項目沒有水電供應,所以我們要安裝自己的雨水供水系統和電力系統。這就需要後勤人員安裝電力裝置並收集雨水資源,但檢查水質、給飲用水消毒、維護水泵水箱設備、維護髮動機、檢查電力裝置、處理病房漏雨及斷電斷水等這些偏實踐的事情讓我束手無策,需要夥伴的幫助才能完成。

我們非醫療志願者和醫療志願者在救援項目中需要很密切的合作,因為會有很多交叉的範圍。比如藥品、藥物等倉庫管理是為了保障一線救援的需求,這就需要後勤人員與醫護人員不斷的溝通協調和合作。通過在醫護人員處的溝通,來預測評估接下來需要的藥品和藥物數量,但因為藥品的保質期,又不能大量採購,這也是我們後勤人員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

一名女性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塔里醫院接受治療。無國界醫生在這裡支援醫院的急診部門。

我們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會和醫療團隊一起開會,目的是了解醫療方面所需的藥品數量,我們需要按照物流運輸的時間去計算這些藥品藥物到達的時間。對於那些多出來的藥品藥物,我們會將其調度給其他項目點供他們使用,項目點與項目點之間的溝通,能夠有利於藥物的及時調配和調劑。

後勤人員需要24小時待命,所以我每晚都會更換無線電的電池將其音量開大,以確保診所值班的醫護人員能隨時聯繫到我。為了控制電流保證用電、為了控制感染給廁所消毒、清洗水箱……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同樣不能忽視。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塔里,家庭暴力和性暴力困擾當地人,無國界醫生的醫療隊也會開展外展活動,去到最偏僻的村子里提升人們對此問題的關注,無國界醫生在塔里醫院的家庭支持中心平均每月會接收100名受侵害的倖存者。

無國界醫生的前線任務讓我找到了自己,並且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我是辭職專職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旁人的不解、家人的牽挂、內心的恐懼,五味雜陳,但內心也充滿期盼,也得到了家人的很多支持,讓我終於邁出了走出舒適區的一步。」

後記

採訪兩位當事人之前,記者連線無國界醫生駐華代表谷慶輝醫生。他告訴記者,如今無國界醫生的協調辦公室在日內瓦,在全球開設有21個辦事處,5個行動中心。無國界醫生北京辦公室積極與國內關注人道救援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部門、機構和醫學界交流,也向大眾介紹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工作。

1.擁有兩年或以上專業工作經驗。

2.除與外科相關的專業會被派執行較短期的救援工作外,其它所有專業的救援任務為期最少12個月。假若申請人能付出較多時間參與救援工作,甚至將參與無國界醫生國際運動視為終生事業,會獲優先考慮。

3.良好的團隊精神。救援人員共同工作和居住。由於工作時間長、居住環境落後、私人空間較少,故救援人員需要相當包容和適應能力。

4.在發展家的工作經驗。無國界醫生絕大部分救援項目在發展家開展,擁有在發展家的工作經驗為佳。

5.應付壓力的能力。救援人員必須能應付困難和難以預計的情況,如適應文化、當地生活環境、考慮安全及隊員間的問題。

6.較強的適應力。救援項目的狀況隨時轉變,工作範疇、日程也會改變,甚至臨時取消。隊員及工作環境亦會變更,故適應力對救援人員非常重要。

7.語言能力。救援人員必須會講流利的英語,能說流利法語將有更能多機會獲派任務。

公益界新CP:陳行甲辭官做公益 劉正琛拱手相讓理事長

官網: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時報

獲取更多資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