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朱介鳴:新型城鄉關係下的城市化

在2017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城鄉規劃體系改革與城市轉型發展」分論壇上,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特聘教授朱介鳴以「新型城鄉關係下的城市化」為題作報告,指出農村發展陷入小農經濟的困境,農村非農經濟發展成為鄉村發展的唯一途徑。

費孝通先生1936年寫了《江村經濟》一書,現在來看,這本書寫得相當好,詳細明了地闡述了農村的經濟困境,就是土地資源匱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耕地細分破碎,農業耕作無法實現規模經濟。雖然後來我們通過家庭承包制將土地的經營權交給了農民,使他們在小塊土地上儘可能地精耕細作,大大提高畝產水平。但是土地產量提升很有限,農業增長速度往往低於人口增長速度,人均收入依然在減少,農村陷入貧困的陷阱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制度有效地打破小農經濟的格局,集中土地資源,試圖以集體耕作規模化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產量。雖然土地和勞動力集中確實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集體生產方式並沒有提供經濟生產所需要的激勵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體制,導致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因此,計劃經濟模式的低效率使得農業集體生產制度不可持續,必須要進行改革,改為家庭承包制,把地再次分給農民,又回到小農經濟模式。家庭承包制以後農村發展很快,解決了不少農民的溫飽問題,但是農業發展停滯,農業現代化進展緩慢。

江蘇省村鎮非農產值佔GDP比重與村鎮人均GDP之間的關係

這是我們做過江蘇的數據調查,X軸是非農產值比重,Y軸是戶籍人口人均GDP,可以看出非農產值比重與戶籍人口人均GDP直接相關,80%以上的產值是非農化產值,顯示非農化對改善農村生活的顯著作用。因此,農村發展的關鍵是市場引導的非農經濟

上世紀80年代發展的鄉鎮企業就是非農化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鄉鎮企業只局限於發展沿海發達地區,因為沿海地區的城市化程度高,所以是城市化帶動鄉鎮企業,還是依賴於城市。下圖可以看出,1987年農村集體企業就業崗位占農村人口的5.4%,1996年是高峰,上升到6.3%。但1996年以後,鄉鎮集體企業普遍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到2011年,全國鄉鎮企業就業崗位只佔農村人口的0.7%,只有幾個明星村還有鄉鎮企業,比如華西村,其他大部分地區已經沒有了。

農村還有一種在鎮域或是村域開辦的非農企業,這種民辦企業對農村發展也是有利的。1987年,非農企業崗位和農村人口的比例全國是10%,1996年是14%,到2011年,已接近20%(18.8%),100個農民有20個非農企業崗位,發達地區要更多,非農就業機會的產生對農村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我們做了一個分析,包括GDP省際空間分佈基尼係數、農村非農企業產值省際空間分佈基尼係數和農村集體企業產值省際空間分佈基尼係數。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 GDP相對其他兩個來說,更近於一種正態分佈,非農企業產值比GDP不均衡,農村集體企業產值比農村非農企業產值更不均衡,這就是市場制約在起作用,農村非農產業是跟著市場走的,不是政府來投資,市場哪裡好,它就到投到哪裡去。集體企業還有一個因素要有農村企業家,村裡要有能人,明星村都有一個帶頭人,因此集體企業的發展制約其實更多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農村的非農化和工業化與所在區域城市化成正相關關係。農村所在區域的城市化快速發展,農村的工業化也相應得到快速發展,所以農村發展在於非農經濟和城市化。為什麼現在要強調城鄉統籌呢?以前農村是被動的,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但是這個模式有點問題,區域集中發展與區域均衡發展著重點不同,前者強調發展的經濟效率,將「蛋糕」做大,而後者重視發展的社會公平,關注「蛋糕」分配。這是和以前發展不一樣的地方,城市要反哺鄉村。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實際上在國家政府的指導下,與2000年相比,近年來非農就業趨於分散。

但是另一方面,人口流動趨於集中,這說明農民開始追求有質量的非農就業

如果從人口遷徙的數據來看,正處於一個大流動的時期,從1982年開始,流動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的1.1%到2015年的18%,每五個人里有一個人是城鄉移民,所以到春節客運壓力很大。當然這種流動有社會成本,就是鄉村的破敗,老人兒童婦女留守,家庭成員分離,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2

城鄉統籌發展的模式取決於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我們以前的發展是高度城市化,但是現在要城鄉一起發展。沿海發達地區,比如江蘇、廣州,鄉村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已經很不錯了,但問題是中西部地區,城鄉統籌怎麼來做?這個模式取決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我們做了一個分析,以地級中心城市GDP做X軸,地級市域第二產業就業佔總就業比重為Y軸,發現地級中心城市的經濟強度與地級市域內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之間的散點關係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相關關係,證明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強度與市域內非農經濟發展程度存在正相關關係

3

工業化仍然是城市化和非農發展的基本動力,「無工不富」的說法還未被顛覆。消費性服務業提供就業崗位的能力有限,因為產值低而導致員工工資低下,消費性服務業無法替代工業成為提供非農就業崗位的主要產業,處於經濟發展的輔助性位置。先有工業,工業化深入發展后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產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中心城市帶動農村非農發展,新型工業化(所謂工業3.4;工業4.0)只能在發達地區推行。

4

城市化發展提高農業勞動力收入。從2000年到2010年,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是逐步提高的。提高的原因一是農村非農就業促進土地流轉,提高勞動力人均農業產值。二是區域內農產品價格與所在地城市經濟發展成正比,在成本構成上,城市化發達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比通過物流運輸到城市的農業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少一個運輸成本,由此形成前者與後者之間的收益差。不發達地區的機會在哪裡呢?在於城市化發達地區土地污染,不適宜於農產品耕種,這就給中西部農業地區帶來機會,為東部地區提供安全食品。

5

「鄉愁」,有效的村莊保護,不能就保護而論保護,必須提供達到目標的路徑。區域非農發展下農民向具備非農就業機會的中心鎮、城區聚集,農村人口規模和密度降低,從而達到村莊保護的規劃目標。

6

鎮-鎮人口梯度流動,主要是從非農產業比重低的地區向非農產業比重高地區遷徙,當然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實證調查。工業化相對發達地區,如江蘇案例,種種跡象表明,城市化過程中相對發達的村鎮能夠為附近相對欠發達的鄉鎮村民提供非農就業的機會,區域內村鎮非農就業比重的空間梯度結構引出人口流動的空間遷移模式。鄉鎮人口流動是追求就業經濟收益和減少家庭社會成本之間綜合權衡的結果。

7

要關注鄉村農產品專業化規模生產的產業鏈。通過鄉村企業家或者城市企業家加城市資本,促進農村規模生產,如雲南的鮮花產業、蔬菜種植物流業等等。

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本內容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專家審閱。

整理:播報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