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個國家讓美國顫抖 解放軍被上了一課才如此強大

原標題:這個國家讓美國顫抖 解放軍被上了一課才如此強大

冷戰期間,蘇聯作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軍事大國,在與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中,選擇了一套與對手大相徑庭的武器裝備發展模式。如今,冷戰結束已經二十餘年,蘇聯也成為歷史,但冷戰時期蘇聯武器裝備發展的一些特點和思路仍然影響著包括在內的許多國家。下面就由虎哥帶大家回顧一下蘇聯在冷戰期間發展武器裝備的一些特點和思路。

首先我們來看陸軍裝備。重視裝甲部隊、炮兵部隊的作用是蘇聯陸軍的特點。據統計,冷戰結束前夕的蘇聯陸軍曾裝備有主戰坦克50000餘輛,裝甲車70000輛,大口徑火炮54000門,反坦克導彈發射架30000具,直升機6000架,總兵力達185萬人,換言之,蘇聯陸軍的武器裝備在數量上超過了排在它之後的美、中、英、法、德等數個陸軍強國的總和!然而深究起來,無論是坦克、裝甲車還是直升機,大部分都是蘇聯特色的「傻大黑粗」,壽命、可靠性、防護性都不及西方產品,可以說是蘇德戰爭期間「以量勝質」思想的延續。

如果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爭,蘇聯這種思路也許是對的,雖然在主戰武器的整體技術水平上比對手略有差距,但它能夠保證國家能夠大量生產,軍隊能夠較快適應、工廠能夠迅速維修,憑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蘇聯陸上力量仍然具有壓倒對手的能力。

而蘇聯空軍則受「導彈制勝論」影響,長期缺乏遠程空中打擊力量,以戰術支援為主,戰略力量的投放居於次要地位,因此長期依靠導彈來完成戰略任務。

戰鬥機也逐漸淪為像陸軍一樣走數量路線,主要用於前線支援,長期將戰鬥機細分為供空軍前線航空兵使用的前線戰鬥機和供國土防空軍使用的截擊機,大多航程較短。而這些小飛機內部空間狹小,不能攜帶大型的航電設備,沒有更多的改進和升級餘地,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超視距空戰的需要。直到蘇27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情況,但服役又比美國F-15晚了將近10年,數量上也沒形成優勢。所以蘇聯高度重視地面防空力量的發展,想以此來加強航空兵的防衛作戰,這也是對空中力量不夠自信的表現。

海軍則更像是納粹德國海軍思想的延續。二戰時期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的出色表現給蘇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於德、蘇在海軍建設方面有著相似的國情,因此在冷戰時期,蘇聯也借鑒了過去對手的發展模式,將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水下。冷戰後期,蘇聯同時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艦隊、攻擊核潛艇艦隊和常規潛艇艦隊,超過300艘潛艇同時在蘇聯海軍中服役!

而對大中型水面艦艇的不重視使得蘇聯海軍制海、制空能力很弱,還長期忽視艦載航空兵的建設,艦載機數量少、性能落後是蘇聯海軍航空兵多年來的致命弱點。甚至還在發展航母的過程中多次受到西方的戰略忽悠。當蘇聯研製出垂直起降飛機時,西方津津樂道地談論航空兵應向此方向發展;蘇聯開始增加航母排水量時,西方則刊登文章鼓吹航母應該小一些,用常規動力而非核動力;當蘇聯研製彈射器時,他們則大肆宣揚滑躍起飛。

七十年代還刊登不少停建航母的消息……在這樣的影響下,蘇聯的航母發展經歷了相當曲折的過程,其航母計劃也幾經修改,從排水量80000噸起步,最後變成了65000噸;從核動力起步,最後變成了蒸汽鍋爐;從配置4座彈射器起步,到最後一個都沒留下來,雖然解體前夕蘇聯回過味兒來準備重新造個不像載機巡洋艦的航母,解體后該航母還是胎死腹中沒能造完就被拆了,身為艦載機的「雅克-38」既缺乏較強的對海對地攻擊能力,也不能為海上艦艇編隊提供可靠的空中掩護,稱之為雞肋毫不為過。

不可否認,由於美蘇之間在綜合國力、戰略目標、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蘇聯在冷戰期間武器發展道路的選擇上採取與對手迥異的思路,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蘇聯過分強調製造簡單和便於戰時大量生產的理念在冷戰後期就已經逐漸落伍。現代戰爭無論規模大小,都將是信息化條件下的,武器的精密化是一種必然要求。80年代的歷次實戰考驗已經充分證明,蘇聯那一套是行不通的,這完全不適合信息化戰爭的環境。

蘇聯二戰時曾經依靠大量生產的「簡陋」武器來贏得戰爭,但那個時代已經成為歷史,而把勝利寄希望於歷史的重演顯然是可笑的,也是極其危險的。蘇聯這種針對美國軍事體系弱點的發展道路始終是被動的,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落後。后發優勢的真正意義在於,歷史給了我們快速追趕的機會,讓前車之鑒引領著我們加快步伐向一流水平追趕,於是才有了大裁軍、隱身戰機和遼寧艦。勇於承認落後與不足,並努力去迎頭趕上,我們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