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歸王小波印象:被「性」掩蓋的《黃金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后早期的留美學生,王小波已經不再是單方面的控訴、揭露、亮出傷口給人看,而是著重強調了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他帶有宗教精神的思想啟蒙與抗爭,給文壇與社會帶來了清新、古典的自由之風。

2014年電影《黃金時代》的海報一出,我以為是王小波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當時心裡一動,是繼續開放的新動向嗎?要不就是電影分級管理改革出台了?

仔細一看,女主角的穿戴明顯是民國時代的,原來是現代作家蕭紅的故事,白激動了!

我上大二、大三的時候(1994年、1995年),王小波的書已經開始零星出現,不知道是不是「正路子」(正版),肯定不是手抄本,也沒有網路版。

那時的書印刷質量差,翻開正版的《紅樓夢》,裡面的字還有些帶毛邊兒,怎麼看怎麼像油印的——彷彿當年國小時做的數學卷子。

同學中也有流傳,沒有王朔的《我是你爸爸》、《過把癮就死》那麼流行,基本上被當作「黃書」看了,配合著那時名聲大噪的法國情色片《情人》(香港演員梁家輝主演)及其盜版光碟,也算是「視覺盛宴」了。

與很多曾經被禁的作品一樣,《黃金時代》也是走的「曲線救國」道路,作者王小波是美國海歸,利用「境外關係」在台灣《聯合報》連載,並在台灣出版發行。

儘管199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報道了《黃金時代》在台灣獲獎的消息,但大陸出版社鑒於其雖然不反動,但思想情調不高,拖了幾年才勉強同意出版。

到今年4月,王小波去世整整二十年了,他的名氣從90年代一直「發酵」到現在。重讀《黃金時代》終於發現,那通篇瀰漫的「性」的愉悅與哀愁,其實只是作者故意包裹生活的、半透明的輕紗,影影綽綽,若隱若現。

結構上,從頭至尾就是一份後進分子上報給生產建設兵團的、如何亂搞男女關係的交代材料,能感到小說中的主人公「我」(「王二」)不斷陷入往事的閃回。

「我」的生活從知青女醫生「陳清揚」的困惑開始——「雖然所有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破鞋,但她以為自己不是的。」

王小波不惜筆墨,在「小三兒」(當時的年代被稱為「破鞋」)的標籤問題上,反覆用煩冗的邏輯去「論證」,這個千夫所指的環境愈發有些沉重的肅殺感。

很快,作者觸及到了環境背後的邏輯。「我」在兵團放的牛都是被閹割的,而且「對於格外生性者,就須採取錘騸術……從此後受術者只知道吃草幹活,別的什麼都不知道」!

隱隱地,可以感受到奧威爾的名著《1984》中那種對頭部電擊后的一片空白、虛弱無力。

牛失去野性,人失去天性,統一的世界認同的標準下,統一的「三觀」制約下,一切歸於自上而下的秩序,這不就是秦始皇陵里成百上千的兵俑步調一致、統一的整體嗎?這不就是那種秩序化的個體淹沒嗎?

人為製造的輿論、集體無意識,已經凌駕於個體之上,並脅迫個體屈服於統一意旨。

「我」慢慢發現,「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於是「我」和「陳清揚」用「性」回到個體意識,用原始衝動維繫著作為人的尊嚴,兩個人還不約而同地將這段在西南邊陲的「放肆」的知青生活稱為「黃金時代」!

按照王小波的評述,這兩個小說中的主人公彷彿自己在插隊時餵養的一頭不受約束的豬(引自王小波的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用血性對抗周圍不友好、不善意、不公正的世界!

我起初認為,《黃金時代》是傷痕文學的延伸,從1977年劉心武那篇石破天驚的《班導》開始,到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馮驥才的《十個人的十年》、諶容的《人到中年》等等,對那個特殊年代、特殊事件、特定人群的觀察與反思成為幾乎整個80年代的熱點。王小波90年代初的系列作品,很像這個潮流的尾聲。

要知道,這段歷史給新時期的人們留下的印記越來越淺,80后、90后、00后,誰還會關注這些四五十年前的事兒?

後來的對消費主義、市場經濟駕輕就熟的新銳作家韓寒、郭敬明等不再觸碰如此沉重的話題。

而且,主流意識形態也很少再提及那個時代——一個漸漸變成敏感詞的時期。

人是了不起的「儒釋道」通吃的民族,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人這樣具有深刻的歷史感,再大的政治事件、人間災難,不過是過眼雲煙,春去秋來。

同時,「選擇性失憶」的人會隨著官方的意旨,自如地調節思想深處的「開關」,「忘掉」、「關閉」不利於自己的,「牢記」、「開啟」有利於自己的。

劉心武曾撰文稱讚王小波的作品,我覺得其中的潛台詞可能是,《黃金時代》已經超越了傷痕文學。

1982年,從人民大學畢業的王小波開始創作《黃金時代》,中間經歷了人大、北大的教書生涯,以及後來到美國匹茨堡大學攻讀碩士,王小波不斷修改這部小說的底稿,中間還得到了在台灣成長起來的國學大家許悼雲的指點。

王小波在海外研究的其實是唐代小說,也屬於東方文學的範疇,而視角已經完全不同。

作為改革開放后早期的留美學生,王小波已經不再是單方面的控訴、揭露、亮出傷口給人看,而是著重強調了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他帶有宗教精神的思想啟蒙與抗爭,給文壇與社會帶來了清新、古典的自由之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