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品味古籍·《禮記》:儒學禮儀之聖典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因為東漢鄭玄的《六藝論》、晉代陳邵的《周禮論敘》和《隋書·經籍志》都認為它是西漢禮學家戴聖編定的。《禮記》是儒家經典中的重要著作,從所起作用的大小來估計,《禮記》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而遠超《荀子》。

西漢以後,《禮記》由一部儒學短篇雜編上升為泱泱大國的一部重要經典。唐代設科取士,把《左傳》和《禮記》列為大經,《儀禮》《詩經》和《周禮》列為中經。因為《禮記》文字較通暢,難度較小,且被列為大經,雖然它比《儀禮》的字數多近一倍,攻習《禮記》的人還是很多。明代的五經里有《禮記》沒有《儀禮》。

為什麼《禮記》越來越受重視呢?因為《儀禮》記的是一大堆禮節單子,枯燥乏味,難讀難懂,又離現實生活較遠。而《禮記》不僅記載了許多生活中實用性較大的細儀末節,而且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禮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相當透徹地宣揚了儒家的禮治主義。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使封建統治階級越來超深切地認識到,在強化國家機器的同時,利用以禮治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廣大知識階層,規範世人的思想和行動,是維護統治秩序從而獲得「長治久安」的不容忽視的方針。這就是《禮記》受到歷代王朝的青睞,以至被推上經典地位的根本原因。

《禮記》中的很多篇章,在我們的中學課本里都曾見到,如:「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意思是說:教授別人和自己學習,共同構成自己學習的兩半。從這裡我們能看到荀子《勸學篇》的起止,甚至能看到後來韓愈的《師說》的思想源頭。

《禮記》中還有這樣的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可見當時的教育體制已經相當完備,沒有那樣的教育,哪裡會有光耀千古的諸子百家和春秋精神?

《禮記》中也有對當時的教育的批評:「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又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禮記》在今天不僅仍然有意義,而且是迫切的需求。任何一個國家,不管是什麼性質的社會,各行各業,各種場合,若是沒有全面的、普遍而自覺執行的禮儀,絕對不能稱之為文明。大至國家儀式,小至待人接物,無論生活方式還是倫理思維,都需要健康而完整的程序和規矩,這些程序和規矩,就是禮。今人當然不能照搬古人的禮,但需要有自己的禮,需要可以操作的形式。見死不救、受到慷慨救助后揚長而去,甚至編造瞎話污衊救人的人,這些都是一個社會不能容忍的非禮行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